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络图

足太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 肾与膀胱为合,故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 ),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下贯臀,入腘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 廉,下合腘中,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足阳明经

足阳明胃之经( 脾与胃为合,故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 ),从鼻起,夹于鼻,络于目,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盖诸阳在表,阳明主肌肉,络于鼻,故病人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尺寸俱长者,知阳明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少阳经

足少阳胆之经( 肝与胆为合,故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 ),起目外眦,络于耳,遂分为四道,下缺盆,循于胁,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故病人胸胁痛而耳聋。 《黄帝针经》曰:邪在肝,则两胁痛。又曰:胆胀者,胁下痛,口中苦,善太 。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尺寸俱弦者,知少阳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经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 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别者,从跗上,入大指,循岐骨内出其端。

足太阳经图

足阳明经图

足少阳经图

足太阴经图

足太阴经

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布于脾胃,络于嗌喉,故病人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细者,知太阴经受病也。

脾重二斤三两,象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

《灵枢经》云: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少阴经

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别行者,入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又经发汗、吐、下已后,脏腑空虚,津液枯竭,肾有余热亦渴,故病人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者,知少阴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经图

足厥阴经图

足厥阴经

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曰:亥为左足之厥阴,戍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曰厥阴。夫阴尽为晦,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脉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缩。凡病人烦满而囊缩,其尺寸俱微缓者,知厥阴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出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咽喉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

〔一〕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

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 仲景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 正一 ),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 正方三十一 )。太阳病,头痛发热,无汗恶寒,宜麻黄汤( 正二十 ),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 (正二 )。麻黄汤、桂枝汤,二者均为解散,正分阴阳,不可不慎也。仲景所谓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今人才见身热头痛便发汗,不知汗空闭而用麻黄,汗空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不同。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可发汗。

〔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

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 仲景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伤寒二日,阳明经受病,可发其汗,非正阳明也。 正阳明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可下也。 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而已;若无汗,尚恶寒,宜升麻汤( 杂方) 。有汗,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 正方一 )。无汗脉浮,其人喘者,与麻黄汤( 正二十 )。

又问十二经皆一,而阳明有三,何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也。太阳阳明者,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 太阳阳明,脾约是也。大便坚,小便利,其脾为约 。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人本风盛气实也。三阳明俱宜下,唯恶寒及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盖太阳与阳明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疼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也。脉浮大者,太阳也;长者,阳明也;头疼腰痛者,太阳也;肌热,目痛鼻干者,阳明也。尚恶寒者,可升麻汤( 杂方一 )汗之。若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不秘者,可白虎汤( 正方六十四 )解利之。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者,属胃家实也,可调胃承气汤下之( 正四十三 )。

又问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何也?脉浮大而长,头疼腰痛,肌热,目疼鼻干者,合病也;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并病也。三阳皆有合病,唯三阴无合病,不可不知也。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正四十一 )。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正方二 )小发汗。设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则阳气怫郁不得越散,当汗不汗,烦躁,不知痛处,其人短气,但坐,盖以汗出不彻故也,更以麻黄汤发其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

〔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

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 仲景云: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 方二十九 )。盖脉弦细,头疼发热,属少阳。少阳受病,口苦咽干,目眩,宜小柴胡汤以解表,不可发汗。 仲景少阳证,唯小柴胡为解表药耳 。发汗则谵语,谵语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 正四三 )。此属少阳阳明也。

〔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

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 仲景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者,系太阴也。自利不渴,属太阴也;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正方七十五 )、理中汤也( 正方七十四 )。腹满脉浮者,可桂枝( 正方一 )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 正十二 );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 (正十三 )。

古人以四日太阴证,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曰:不然。有太阴证,脉大,胸满多痰者,可吐之;脉大而无吐证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泄之,瓜蒂( 正一百十一 )、栀豉( 杂十九 )随证施用,不可拘以日数也。

〔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

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 仲景云: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口燥舌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正四十一 );若不渴,不口燥舌干而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正方七十五 )。太阴、厥阴皆不恶寒,只有少阴有恶寒之证,不可不知也。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灸,并附子 汤也。大抵伤寒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然仲景于少阴证口燥咽干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路焦,故口燥咽干而渴,须宜急下之。非若阳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证发热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亦须急下也。

〔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

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仲景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 正三十七 )。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正方二 )。若尺寸脉俱沉短者,必是囊缩,毒气入脏,宜承气汤下之( 正方四十二 )。

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困而危殆,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汤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q2XbyjbfVczsXpoez4UttuFG6NQR2Hl8fz29zKLHZcRURJL53ee68R8Quk6Et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