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两关遗址

《汉书·地理志》谓玉门、阳关俱在敦煌郡龙勒县境内,龙勒至唐为寿昌县,隶沙州。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沙州条,寿昌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伯希和、羽田亨合编《敦煌遗书》收巴黎藏石室本 P .2691号残《沙州地志》及敦煌某氏藏晋天福十年州学翟博士写本《寿昌县地境》, 俱作去州东北一百二十里, 友人夏君作铭谓《元和郡县志》寿昌县东至州一百五里,其里数又不同,案寿昌距沙州里数诸书无作一百五里者,《元和志》五字下必脱一十字,《寰宇记》多据《元和志》作一百五十里,不作一百五里,可证也。 今敦煌西南一百四十里有小腴壤曰南湖,居民百余户,居地东北约三里有古城,东、西、北三面周垣犹存,相传即唐寿昌故城。罗叔言刊《鸣沙石室佚书》收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都督府图经》及前举《寿昌县地境》,俱谓寿昌因县南十里寿昌海得名。今古城南约十里为大泽,南湖水源出于是,所谓寿昌海舍斯莫属,则泽北古城,即唐寿昌城故址,盖无可疑矣。《寿昌县地境》又谓有西寿昌城,在寿昌城西五里。案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堙没,广阔不甚可考。自此而西或西北更无其他古城遗址,颇疑唐人书中之西寿昌城即在今古董滩一带也。残《沙州地志》亦著录西寿昌城,惟谓在县西二十五里,今古董滩西或西北既无古城遗址,则县西二十五里者或系县西北五里之讹误耳。

至于阳关故址,据《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谓阳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 《元和志》卷四十、《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及《舆地广记》卷十七俱同。《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记边州入四夷道第五安西入西域道云:

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

巴黎藏石室本又一残《沙州图经》亦纪及阳关,其文云:

右在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迹见存。西通石门涧□□□□,在玉门关南,因号阳关。

是唐人记阳关故址距寿昌城道里有六里与十里二说。顾寿昌城西除今名古董滩之西寿昌城外,更无其他遗址,则所谓阳关故城,当即是西寿昌城。作书者或称之为阳关故城,或称之为西寿昌城,其实一也。 夏君作铭日,《畿辅丛书》本《元和志》云,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因废疑称为阳关故城者谓阳关县之故城也,而县废已久,名称罕闻,故后人或就当地仍存在之寿昌城而称之为西寿昌城。又按《晋书·地理志》,敦煌郡下龙勒与阳关并存,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遂以为立于曹魏,而不始于元魏,未知孰是。达按阳关县之置当即由于阳关,而县治或即在阳关故址,残《沙州图经》文可为证明也。 里程所纪参差,则或由计算起点微异,因有出入耳。今自此出红山口,西北行过水尾入碛,一百四十里至小方盘,是为汉玉门关故址;西行经安南坝诸地以至于婼羌,则汉唐以来之南道也。红山口两山中合,一水北流,往来于两关者,在所必经,阳关适在口内,可以控制西北两路。口西山峰上一汉墩翼然高耸,自敦煌赴南湖未至四十里,即见此墩。阳关设于口内,而以此墩为其眼目,盖可想而知也。

玉门关亦在龙勒县界。沙畹及王静安先生据斯坦因所得简牍,谓斯氏地图上东经九十四度稍西、北纬四十度三十分稍南之古城地图上记号作TXIV(《流沙坠简》作敦十四)者,即汉玉门关故址。此东经九十四度稍西、北纬四十度三十分稍南之古城,今名小方盘。斯氏所得汉代玉门都尉诸版籍皆出于此。汉玉门、阳关治以都尉,则小方盘之即汉代玉门关故址,可以无疑。《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谓玉门关在汉龙勒县西北一百一十八里,《元和志》《寰宇记》《舆地广记》俱承其说。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都督府图经》及《寿昌县地境》谓在寿昌北一百六十里,所记各异。今自南湖出红山口,西北行过水尾入碛,经卷槽、芦草井子以至小方盘,为程约百四十里,与唐代之一百六十里不甚相远,方位亦近。疑《括地志》所纪为别道也。巴黎藏石室本又一残《沙州图经》亦纪及玉门关,其下文字全泐,唯存“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诸语,所纪为玉门关城垣之周回及高度。今小方盘城垣尚完整,俱属版筑,北西二面有门。城为正方形,每面约长三十公尺,高约十公尺。疑残《沙州图经》所云之步,乃步测之步,非计里开方之步也。今一步约合一公尺,一百二十公尺与一百二十步,大致相合。是亦可为小方盘即古玉门关故城之一证也。

自阳关至玉门关,两关之间无长城遗址,唯每隔十里即有一墩,自水尾北迤逦不绝以至于小方盘南。墩作六棱形,构以土墼,每三层间以芦苇一层,与小方盘附近所见诸汉墩同。以西皆是长碛,敌骑入侵,殊为不易。汉代之所以于此仅置烽燧以为戍逻者,其故或在斯欤?斯坦因考古敦煌,自红山口西北行过水尾至卷槽,即取西北向至俗称为南大湖、西湖一带,未自卷槽直趋小方盘。故其地图只记小方盘南及红山口西北数墩,自小方盘南至卷槽,为程约八十里,阙略尚多也。 [1]

又案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五汉玉门、阳关路所记北道云:

北道出敦煌西门,渡党河,西北行戈壁,七十里硷泉,五十里大泉。四十里大方盘城, 废垣无人,汉玉门关故地也。四十 里小方盘城。废垣高丈余,长四五十丈,无居民。

陶氏以大方盘城为即汉玉门关故地。当时汉简尚未复显,陶氏失考,未可深责。静安先生《流沙坠简·序》以东经九十四度稍西之古城为即陶氏之大方盘城。盖涉陶氏之说而误。不知斯氏地图上TXIV所谓汉玉门故关者,乃陶氏之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尚在其东四十里也。静安先生所以致误之故,夏君作铭谓由于先生著书时,未及见斯坦因之 Serindia Innermost Asia 二书所附地图,仅据斯氏著行纪( Ruins of Desert Cathay )后附略图摹绘,漏略甚多,致有此失。夏君之言是也。斯氏详图东经九十三度五十四分左右、北纬四十度二十二分一古城遗址图上注明为古玉门关者是为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尚在其东,正当东经九十四度、北纬四十度二十五分处,斯氏详图注曰古代仓库。至于东经九十三度三十分处,斯氏并未发见古城,亦未见录于地图。静安先生所云出于误会,可以不论。

[1] 参看M.A.Stein, Innermost Asia vol .Ⅲ后附地图,及同书附地图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诸幅。 9x2lyEB798wYMWZ/oXMF5hJayANoAnxkDcMUt7KdxtLpEyCEVrdPDTi2JHz6VW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