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东西学术志沟通,文笔东南第一峰”讲的正是柳诒徵先生(1880-1956),也被赞誉为“才学识兼一世雄”,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先生在历史学、古典文学、图书馆学、书法等均有所成,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

柳先生毕生勤恳,自订“为学守则”三纲十八目,一者,遏嗜欲、省思虑、平怨怒、节饮食、谨言语、惩偷惰而保身;二者,事亲孝、与人忠、立志坚、律己严、执事敬、处境淡而修德;三者,读经书、考史事、讲理学、习国政、作诗文、究技艺而勤学。先生涉史学更为深切,一方面强调由经学入史学,实证论点,断不可随意捏造;另一方面讲究经世致用,不作无病之呻吟;最后,史学与精神结合,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二者相辅相成。另,先生为人行事上,最见其风骨,终其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上述治学精神与为人态度,无不体现于《中国文化史》——“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一书中。

先生著《中国文化史》,八十万余言,初次成稿于1923年,原为教学讲义,此后在《学衡》杂志上陆续刊载,再后有书局以著作形式出版发行。主要版本有:1932年钟山书局全二册本;1948年正中书局全三册本;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下册全本;2007东方出版中心上下两册;最近版本主要有201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全二册;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一册;201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全一册。除此之外,各种印本不在少数。著作规模宏大,涉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兼涉近代杂志、报纸、统计、报告等无不详为搜集,各种史料多达六百余种。著述视野开阔,究察微毫,史料权威,体大虑深。全书按时代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时期编撰,每编分章论述,对我国历代典章、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风俗、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等进行了系统清晰的绍述,或援经史,或征诸子,或引中外学人谠论,以史证今,以今鉴古,史论结合,启人深思。先生著述以时居之,感国家之纷乱,叹民生之凋敝,倡国人之思反自求,凭己之察,概国史真相,明文化得失,示“吾民独创之真迹”,欲以醒众。全书计分为三编:

第一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且此三部分并无断层界限,是作者根据中国文化史自身的蝉联蜕化略分之以求明绎。整部著述究察实证,严谨论述,从中国幅员广袤、种族复杂、年祀久远、相承勿替之特殊而言及,沿时间脉络,重揭我国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化风习的因革源流与得失,寻民族文化自信之根由。其著述别具一格。

一者,著述采用原古文引证之势,夹叙夹议,有史实有史观,有理有据,援古证今。

然因治水而得城郭之法,后世且崇祀之,亦不可谓鲧为无微功也。

《祭法疏》称鲧障鸿水殛死者,鲧塞水而无功,而被尧殛死于羽山,亦是有微功于人,故得祀之。若无微功,焉能治水九载。

《世本》云作郭城,是有功也。(71页《治水之功》)

一般讲到治水,免不了以对鲧的“堵”的治水方式进行批判来赞扬大禹的“疏”的治水方式。《治水之功》一章讲到鲧治水不得法是事实,但是不无微功也是事实,否则怎会治水九载,死后仍得祭祀。看待历史态度要严谨端正,不可人云亦云,要有根有据。

二者,因果论述,究察始终,论述严谨,体现先生的“历史之学,最重因果”一主张。

治此期之历史,所当致疑者二事:吾国文化何以中衰乎?印度文化何故东来乎?欲解此二疑问,当就种种方面推究其原因。兹举其大者数端以明之。

则坏于盗贼无赖也……

则坏于科举利禄也……

则宗教信仰之缺乏也……

则东西交通之适合也……

(397页《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自太古至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的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时期,从汉开始为我国文化的中衰时期。印度文化的传入与本土化发展,甚至比其发源地还要兴盛,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做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力。历史事实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前因后果,甚至可以成为下一个后果的原因。作者通过质疑,解答,增强了历史事实的联系性。每一个历史事实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三者,见解独到,观点丰满,不偏不倚,而非随波逐流已已。

世多谓汉武帝黜诸子,崇儒学,为束缚思想之主因。然古先圣哲思想之流传,实武帝之功。以功为罪,正与事实相反。观《艺文志》,即可知其说之不然。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乐坏礼崩,圣上喟然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祕府。”(358页《两汉之学术及艺术》)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历来史学评判都是批判汉时期儒家一家独大,限制了其它学派的发展。然而作者认为不然。《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朝兴立,改革秦代的弊政,广泛收集各种典籍,打开献书的途径。到了孝武帝时,书册又有所散失短缺,礼乐衰退败坏,皇上感慨地说:“对此我非常忧虑!”于是建立藏书的办法,设立写书的官员,以及诸子百家的解经的书,皆有祕府来管理。从史料记载来看,儒一家言不其然也。

最后,致力于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中国文化史》一书,就是一本寻根记。

孔子以为人生最大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坚强不屈之精神,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儒学真义,惟此而已!(275页《孔子》)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内忧外患之时,要发扬民族精神,坚定民族意识,自是胸中浩然,坦坦荡荡,坚强不屈,自寻救国救民之法。

近人病宋学者,往往以为宋学虚而不实,或病其无用,或病其迂腐,要皆未知宋儒之实际也……及《论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心量之广远,迥非区区囿于一个人、一家族、一社会、一国家、一时代者所可及。盖宋儒真知灼见人之心性,与天地同流。故所言所行,多彻上彻下,不以事功为止境,亦不以禅寂为指归。此其所以独成为中国唐、五代以后勃兴之学术也。(591页《宋儒之学》)

今人诟病宋学,虚而不实,迂腐之至,没有多大用处。然而,作者却提到,在今人看起来宋学里毫无用处的,却真真是实际。宋学中包含的“心量”和“雅观”是真知灼见的人性。事功并非止境,亦禅寂并非指归。经世致用,才为最终价值。

概言之,“史之所重,在持正义。史以明政教,彰世变,非专为存人。”《中国文化史》正是这样一本察时变,顾人文的中国文化史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革命还是发展,文化始终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柱。观《中国文化史》,了解古今之变,求当世门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TukVdGeXrG5/Voiz1apVU1U8tO3TP41n2BW3VMkQzZuwQVdTTcXp5/IZbUYKLH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