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流域的人非常重视城市,对城市的认同胜于对国家和政权的认同。对两河流域的人而言,尽管政权、国王来来去去换个不停,但是城市不变。政权的结束不是城市的终结,除非是城市被摧毁了,人们才会发出喟叹,叹息自己成为没有家的游民。就是因为对城市的认同远高于对国家的认同,导致古代中东没有办法建立长久的大一统帝国。虽然有汉谟拉比、亚述、新巴比伦等帝国的努力,但是最后都失败了。
城市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古代中东的人相信城市是神明建造的,以作为他们的居所。神明通常会选择有甜美水源的地方作为他们的住处,因此水对城市而言非常重要。两河流域的城市,尤其是南部的巴比伦地区的大城市,多位于河流经过之地,特别是河流交汇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也有利于商业发展。譬如阿卡德王萨尔贡一世(Sargon of Akkad,约公元前2334—前2279年在位)建立的阿卡德帝国就是位于河流的交汇点,是各方贸易路线的汇集地区,其财源主要是商业和制造业,成为人类史上最早不靠农业生财致富的城市。因此史家曾评论阿卡德帝国是一个商业帝国,而不是农业帝国。
城市因为有各方来的物品,还有厚实的城墙,具有安全、舒适的优点,更是文明的象征。许多两河流域的神话或传说中,多叙述有关年轻的城市少女色诱或嫁给野蛮人(住在帐篷中的人),当野蛮人喝了城市的啤酒、吃了面包以后,就欣然接受同化,再也回不去从前的游牧或野蛮生活了,显示当时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有人耕地、种菜、种果树、养鸡鸭牛羊、捕鸟、捕鱼、打猎,有从事游牧业的牧人,也有从事酒馆等小买卖的生意人,还有从事制造业和商业的人。
对于两河流域的人而言,美好的城市生活应该开放给所有的人分享,因此他们不会排斥外国人、异族人。对他们而言,没有外国人的地方,不能称之为城市,因此城市的异质性很强。许多城市中的外国人有专门的居住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的港口地区。这些外国人有使节,也有商人和政治难民。他们通常受到王室的保护,或是纳入国王的家族中。一些城市也会划出一块区域,让路过的商人、贸易商队或观光客到城市内临时居住,称之为“外国人的大街”(如Street of the People from Eshnunn,伊逊奴那人的大街)。外国区中还有不少游走各地的工匠,他们都接受当地政府特殊的照顾与监督。亚述商人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甚至设有类似今日租界区的地方,如卡尼什(Kanish),由亚述商人聚居而成,并由他们自行管理。
城市中最大的建筑是神殿,其次是宫殿。不过越到后期,宫殿的规模越大,直到逐渐与神殿抗衡,甚至超越。神殿、宫殿内部中庭的周围都围绕着许多房间,有的作为工作坊,有的则是粮食谷物的储藏室,还有厨房等各种具有经济功能的房间。由建筑物的结构和出土的文件、物料、工具等看来,这些神殿或宫殿都具有经济的功能。
两河流域的城市中还出现各式类似中古行会或现代职业工会的社团组织,如酿酒、金属工匠工会。譬如在西帕(Sippar)城里,由于当地的纺织业发达,而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漂白工人,这些漂白工人人数众多,就组成了好几个社团组织。另外,为王宫、营区、神殿磨麦的工人,王家、神殿所有的织工,也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中甚至有女性工人参与。
以亚述为例,商人有自己的商会组织。根据该组织的文件,商会组织的动机在“盈利”。这些商人彼此合作,组织团队,不过通常都是由家庭成员组成。在市政的阶层中,还出现了一个“商人委员会”,他们在市政府的建筑中聚会,因此自称为“市政房子”。这个委员会决定商业政策和出口税额。当商队出关时,这个商人委员会还负责在货物袋盖上印章。商人委员会更具有外交的功能,帮助处理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外交与商贸事宜。
除了工人、商人外,乐师、算命的都有工会组织,即便在《旧约圣经》中非常著名的先知,也有工会,而且由家族传承。其他的两河流域的职业工会也是如此,尤其是私人企业方面,经常都由一个家庭传承,他们也掌控职业工会,以至于职业工会的各式职员都由一个家族包办。有的职业工会则附属于宗教组织之内,有的则附属于宫殿,并由宫殿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