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完形填空似乎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完形填空这种非常传统的试题形式在从高中开始的各类英语考试中不断出现,但许多考生在与之“亲密接触”了多年之后,仍然束手无策,这一点从每年考研英语完形填空极低的平均正确率就可以看出来。完形填空果真那么难吗?就考研英语而言,完形填空从技术角度上看其实并不是很难。首先,完形填空的文章很短,按照大纲规定,英语(一)在280词左右,英语(二)在350词左右,也就是说,其阅读量并不大;再者,无论是完形填空的文章还是后面的填空题都不会考查很难、很偏的词汇,基本上在大纲所规定的5,500个单词之内。

为什么这种技术上并不是很难的考试形式却屡屡让许多考生“大栽跟头”呢?应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 考生需要深刻理解完形填空的命题规律

完形填空绝对不是凭“感觉”来猜题的,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完形填空的命题原理的基础上把握一整套理性的解题方法。许多考生虽然非常熟悉完形填空,但对完形填空的命题原则和本质特征等深层次问题从未有过根本性的理解,以致于在解完形填空题时只能凭“感觉”来猜答案,而这种凭“感觉”的做题方法恰恰与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背道而驰。出题人之所以“用心良苦”地将20个填空设计在一篇逻辑连贯的完形填空的文章之中,绝不是希望考生置完形文章的结构布局、上下文的内在关系于不顾,而依靠“感觉”去直接猜答案。

本书向广大考生演绎一种全新的完形填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关已知信息(提示线索)定位分析法(“线索填字法”):即出题人将20个填空设计在一篇文章之中,完形填空的文章就包含了未知信息(20个填空)和已知信息。对于每一个填空,出题人都设置了解出该填空所需要的已知线索,这些已知线索就分布在文章的已知信息之中。故欲解出一个未知填空,首先需要在文章的已知信息中定位出所有与这个未知填空相关联的已知信息点(线索),通过对这些已知信息点的分析和总结,推断出未知填空的答案。这套解题方法要求考生对整篇文章从结构布局、上下文关系到句子的内部结构进行层层分析,训练考生从各个层次中定位未知填空的相关已知线索的能力,因此,这套解题方法与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二 考生需要对词汇有深度的掌握

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词汇的辨析和使用。首先,它考查的不是那些所谓“很难、很偏的词”,它的考查范围基本在考研大纲所要求的5,500个词之内。在这些词汇中,完形填空部分考查的词汇量不过1,500~1,600个。这些词汇绝大部分都是考生们已经“认识”的普通词汇。对于这些词汇,完形填空的重点当然不会放在考查其基本意思上,而是考查考生对该词掌握的“深度”。所谓的“深度”,从词汇的意义上看,完形填空注重对词汇意义的全面考查,而不仅限于考查该词的主要意义。另外,除了词汇的意义,完形填空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对词汇用法的考查,特别是对词汇搭配使用的考查。而这种对词汇的深度考查恰恰是很多考生的弱项,因为很多考生仅仅掌握词汇的常用中文意义,而对词汇的使用和搭配却不甚了解。所以,考生们学习词汇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而是必须对这些已经认识的词汇进行深度扩展,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这样,才可以应对完形填空对词汇的考查。

简而言之,如果考生打下了坚实的词汇基础,加之掌握了科学的解题方法,完形填空的难题是完全可以迎刃而解的。

此外,考研英语(一)阅读部分从2005年开始新增了Part B,于2006年将其调整为三种备选题型:7选5(填空式阅读)、排序题和匹配题。考研英语(二)Part B有两种备选题型:多项对应和小标题对应。考研英语(一)和英语(二)的Part B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整篇文章的布局结构、上下文信息的衔接性与关联性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性的解题方法。

我们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以点入面、以点串面、点面结合”三位一体。这套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决定一个庞大的信息板块的核心性质和核心主题的,往往是这个信息板块内部的一些重要信息点;第二,如果两个信息板块之间是具有衔接性和关联性的,即从上下文的角度看是应该衔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两个信息板块内部的信息点之间一定也具有衔接性和关联性,也就是说两个可以衔接在一起的信息板块不可能是毫无内在关系的两个板块,它们内部一定存在着某些具有衔接性和关联性的匹配信息。基于这两个判断,我们总结出一套方法,训练考生去迅速定位信息板块内部的这些匹配信息,从而判断出整个信息板块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本书得以出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和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多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是分不开的,还要特别感谢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的辛勤工作。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成千上万名参加新东方考研培训的学员,正是他们的鼓励和上进精神促使我完成了本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如果读者朋友对本书有任何问题,请发电子邮件至:beijingxm@sina.com。

张销民 UNNxpqVYh9x0mhag5StlI1muCPy00UT+55SqmPl46LFjYnlfCBln7N2ds/6VI/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