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休谟对因果性的摧毁

为什么这么重视因果性?有三点原因。首先一点,它与康德当时所面对的问题有关。他面对着什么问题呢?休谟问题。什么叫休谟问题?休谟摧毁了因果性,这就成了问题了。当然今天讲休谟问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因果问题,还有一个是归纳问题。实际上这两方面都是属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所以把它归结为因果问题。休谟的怀疑论把因果性归结为人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休谟是抱一种彻底的经验论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学过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休谟认为,所有知识都只是我们的知觉、印象、感觉复合起来的,特别是印象,它是最强烈的,最真实、最可靠的知识,就是强烈地激动了我们的感官的那些表象。那么,这些印象一过,它就留在记忆里面了,它当然还可以回忆起来,但是呢,已经淡化了,已经就不太可靠了。人的记忆是不太可靠的,隔得越远就越不可靠。所以我们不断地时时刻刻回到第一印象来,不断地要温习,要重新去感受。所以休谟的怀疑论是一种极端的经验论,只承认当下的经验是最可靠的,那么其他的一切呢,包括理性啊这些东西,都是不太可靠的。那么为什么有理性,特别是为什么有因果性?因果性当然是一种理性的推理,有个事情发生了,我们说它有原因,而且我们找到另外一个事物是它的原因。比如说太阳晒,石头热,我们看到石头热了,我们抬头看看,看到太阳了,这个石头热起来,跟刚才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太阳出来了。所以我们就得出一个因果性的判断,就是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起来是太阳晒的结果。但是休谟对这一点提出质疑,你凭什么说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我所看到的只是太阳在那里晒,然后石头在某个时候热起来了。虽然它们在时间上可能有巧合,刚好太阳一晒,石头就热了,但是你何以能够证明它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呢?就有一种力和力的表现的关系呢?很可能这个石头热不是太阳晒热的,或者它有别的原因,那完全有可能啊。我们经常也有搞错的时候啊,这石头热不是由于太阳晒的原因,而是比如说有人在底下烧火,或者是有人泼了一桶开水,预先做了手脚,那完全是有可能的。所以休谟对这一切都产生怀疑。凡是有因果性的地方,他认为,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就是有一个事情发生在先,另外一个事情发生在后,所以在这之前发生并不能证明就是由于这,在这之前发生的东西,并不是本身就能够直接证明它就是这个事情的原因。

这是休谟的一个很重要的论证。休谟强调他是实在论者:我们是实在论者,我们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多了的我们就不说,没有看到的我们就不乱说。那么我只看到了太阳在晒,然后呢,石头热起来了,我就说这就够了。你不要说太阳晒热了石头,你只能说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这就够了,这就是实在论。实实在在的,我能知道的就是这个。至于因果关系,我们没有看到。因果关系是概念,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感觉,我们眼睛看不到概念,凡是抽象的概念都是可疑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老是说有因果关系呢?太阳晒我们总是说是石头热的原因,或者说,没有这个原因,肯定有别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老是习惯于这样说呢?休谟认为,这只是我们的一种心理习惯而已,习惯性的联想。我们多次地看到太阳晒,然后石头就热了,于是我们就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了,在我们的心理上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纽带,太阳晒接着来的肯定就是石头热,或者石头热的前面肯定有一个东西跟它有相关性。于是呢,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联想,多次反复以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联想。但这种联想是主观的,你不能够说,我主观上能把它联想起来,客观上就一定有这么一种关系,那是说不过去的。客观上没有这种关系,或者说我找不到这种关系,你假定也只是假定,我们能够真正把握到的就是我们有了这样一种习惯。因果性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那么这种习惯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下一次联想改变了,不是这种联想,而是另外一种联想,多次重复,或者我们原来的联想多次失败,那我们就改变了。太阳晒,多次没有把石头晒热,我们就改变了看法,太阳晒不是石头热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可能找到另外的联想,我们可以说别的东西是使石头热的原因。那完全是可能的。所以这种联想没有必然性。当然很有用,我们在生活中间,运用我们的习惯,可以处理很多事情。休谟不是有句名言嘛,“习惯是人生的指南”。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就是靠习惯,我们没有习惯也不行,但是习惯你不要过分相信它,它只有一种或然性,它没有必然性。或然性就是这个概率,比如说有 70%的概率,有的概率很大,比如说明天太阳能够升起来,每天太阳照样升起,这个是极大的概率,但是呢,它不是必然性。那很可能明天太阳就不升起来了。你能否认有这种可能性吗?哪怕你有 99.9999%的可能性,但是那个 0.0001%的可能性你不能否认。归根结底,这种习惯只是一种或然性。

休谟对因果必然性的这样一种质疑是非常有力的,在当时引起了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的普遍的恐慌,就是说,搞来搞去牛顿物理学那么样的神圣不可侵犯,好像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和法则,结果到了休谟手里面全都变成了一种主观的联想、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牛顿物理学的定理也是可以改变的吗?惯性定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理,万有引力定理,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吗?但是又说不过他。休谟说我不是说它现在就可以改变过来,但是呢,它是有可能改变的。你不能否认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你找不到必然性啊,它的必然性究竟在什么地方?你说它是必然的,你凭什么?你没有根据,那你就得存疑,你就得存而不论。那么我提出怀疑,你也没有办法反驳。所以当时欧洲科学界和哲学界的人在休谟提出质疑以后呢,都觉得信仰倒塌了。一下子什么东西都靠不住了。原来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以为牛顿物理学以后,再没有物理学了,物理学再没有发展了,上帝已经把他的秘密告诉牛顿了。但是现在呢,一切又重新成了问题。休谟在当时是没有办法被反驳的。任何人,如果他想要做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那你就拿他没办法,他反正就不相信。我们没有看见,我只有看见了的,我才相信,眼见为实嘛,耳听为虚嘛。你告诉我的东西,那我要看,你说有因果必然性,你说你看到了,我没有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感觉、知觉、印象,这么一大堆的东西。然后呢,我在头脑里面呢,有一些习惯性的联想,这些联想有它心理学的根据,一个事情多次重复,那就使我一旦接触到这一个,马上想到另一个。这是很自然的。除此而外,一概不相信。

这个就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所以对康德震动很大。因为康德当年是理性派的哲学家,在他进入到批判时期以前,他是完全相信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那种绝对理性的。一切都是绝对的,有它必然的客观规律,不可违反。但是休谟这一说,打破了他独断论的迷梦,这是康德自己在《形而上学导论》里面讲的,“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的迷梦”。所谓独断,就是没有根据的断言,有一个因果关系,有一种普遍必然性。但是你从哪里得知有一种因果关系和普遍必然性?你的根据何在?理性派是独断的,它没有提供可靠的根据,它就是说,有一个物自体,物自体是怎么怎么样的。我们今天在学校里面的那些哲学原理教科书上面也是这样讲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就是这样几个教条,一开始就搬出来了。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你怎么知道这个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你的习惯性的联想?你怎么知道这个规律就是客观规律,而不是你的主观的一些心理上的规律?能不能问一下?你如果不问,那你就是独断的,你是教条主义的。独断论也翻译成教条主义嘛,教条主义的迷梦。康德早年多年都在做教条主义的迷梦。是休谟打破了他的迷梦,因为休谟的刺激太强烈了,你根本没有办法反驳他。所以一切科学的信念都倒塌了,我们信以为真的那些东西,其实都是不可靠的,拿在手里的东西,都是随时可能溜走的。那些规律会变质。 888PST7AOCgurHYzQGwFFnNmyoFvttWWT6gfsL5HeDOKDnpaNMHhsw+ElEKtyg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