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范畴表

关于范畴表,先验逻辑的范畴表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表里面引申出来的。那么范畴在康德看来呢,属于纯粹知性概念,这个概念是从判断的形式里面引出来的。判断的形式只是抽象的形式,可以用在任何事物之上,但是范畴呢,它跟判断的形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用在经验对象上的。它不能用在别的地方,不能用在上帝身上,不能用在灵魂身上,不能用在无限的宇宙身上,它必须用在经验对象身上。所以,我们可以把范畴看作是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当它局限于用在一个经验对象之上的时候,它必须表现为这样一种概念,这就是纯粹知性概念,也叫作范畴。所谓范畴,Kategörie,它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希腊词。亚里士多德提出来十个范畴,包括实体啊,偶性啊,时间啊,空间地点啊,运动啊,状态啊,等等。一共有十个范畴。但是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不太满意,就是说,他这十个范畴是经验地搜集到的、碰上的。他要找范畴,就到语言里面去找,我们说话的时候经常用到的哪些概念,他就去搜集。搜集到了十个,后来发现不够用,又提出来另外五个后范畴加以补充。但是实际上还可以补充,你还要继续不断地去搜集。因为经验的东西总是无边无际的,是偶然碰上的。

但是康德对此不满,他认为范畴既然是知性的一些纯粹的概念,它就必须要有逻辑性,必须要有体系性。什么叫知性的纯粹概念?知性的纯粹概念跟一般的经验性的概念不一样。我们通常讲的概念,比如说动物的概念,马的概念,生物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它都有它的概念的一定的范围。动物的概念就不能运用于植物,生物的概念就不能运用于矿物,它有它一定的经验的界定。那么有没有一个概念它可以运用于所有的经验,运用于万物呢?如果一切事情都具有这样普遍性的概念,那么这样的概念就叫作范畴。中文里面呢,把它翻译成范畴是取自于《尚书》里面讲的“洪范九畴”。“洪范”就是洪大的范围。如果有一个概念它的范围达到无所不包了,那么这个概念就是范畴。概念和范畴本来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但是范畴是指那些最普遍的概念。它从亚里士多德来,但是呢,康德对它进行了改造。就像他对于判断的分类也进行了改造一样,那么在范畴表上面呢,他从判断分类表里面引申出他的范畴表。我刚才讲了这个判断分类表是有逻辑关系的,它从一个最根本的典型的范畴A是B(出发),一个注重A,一个注重B,一个注重A、B的关系,一个注重“是”的状态:只有这四种,穷尽了,再没有别的判断类型了。所以它是一种逻辑关系,这四个层次呢,是具有一种逻辑关系的。那么范畴表也应该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它才成体系。所以康德认为,他提出的这个范畴表,是无所不包的。所有的范畴都在这里头了。当然你还可以搜集出很多经验的范畴,你可以在经验中再搜集其他的范畴,但是你一旦搜集起来,你看看,它们肯定都能归属于这个范畴表的体系的某一项之下,逃不出这个范畴表的。

所以他这个范畴表呢,是一张人类认识之网。我讲过,人类认识就像一个网络,用这面认识之网去捕捉经验的材料,这样呢,我们才能构成我们的知识体系。这个网络有其固定的纽结,有它的规范,有它的格式,这些范畴呢,就是网上的纽结。它在那个位置上,它是不动的,但是我们用它可以捕捉那些千变万化的经验事物,来形成知识。那么这个范畴表的网络呢,它也是按照判断表的分类方式分成量、质、关系和模态,我们也可以把它列一下,分成这样的三四一十二个范畴。当然后面这两排范畴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一对一对的。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互为因果,还有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它们是一对一对的范畴。所以我们讲康德的十二个范畴,但是实际上不止十二“个”,可以说是十二“类”范畴。前面两排呢,是一个一个的,被称为“数学性的”范畴,后面两排呢,被称为“力学性的”范畴。为什么叫作数学性和力学性的呢?就是说,这四大类范畴,两两相对,它们不太一样,层次上也不太一样。就前面两大类来讲,一个是讲量,一个是讲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针对某个对象,来考察它的量上面有多少,有多个呢,还是只有一个呢,还是所有的都在这个地方?再一个是考虑它的质,它是实在的呢,它有实在的内容呢,还是它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内容?它很稀薄,它的内容很少,还是限制性,就是说它在实在性和否定性之间,它既不是完全充实的,又不是完全空洞的,而是有一种限制的度?在质的方面,康德主要考虑一个事物的程度。比如说一个红色的东西,红到什么程度,它很红,非常的红,红到什么程度?一种温度,它高到了多少度?我们今天的气温达到了 27 度,有一点像夏天一样了,我们用这个度来衡量它的充实性的程度。这个度是一种限制,它既不是完全充实,也不是完全虚空。它是在充实和虚空之间某一种程度。

康德对质的这样一种看法呢,是一种自然科学的看法。我们知道近代自然科学把所有的质都还原为一种程度,还原为量,“定量分析”嘛。不但定性,而且还定量分析自然科学的对象。最重要的是定量分析。定性呢是一个入门,你知道这个东西的性质了,然后我要问你有多少程度,你能不能给我做出一个数学模型出来,能够给它进行定量分析。这就是一直到当代的实证科学、精密科学所要求的。性质没办法定量,但是呢,我们可以用量的眼光定它的程度,可以把它在程度上面加以规定。在程度上规定也是定量,是另外一种定量,在质的方面定量。所以,程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后来黑格尔的三个范畴就是,一个质,一个量,一个度。这在康德这里已经有了。所以康德把质称为内包的量,把量称为外延的量。外延的量和内包的量都是量,这就是科学的眼光。科学其实是不管质的,只要你把量定好了,它的那个质是科学不太关心的了,它就把它撇开了。所以后来康德要提出美学,来考察被科学所撇开了的那些质。比如说,一个红色美不美啊,漂不漂亮啊,这些东西没有办法用科学定量,所以只好用美学来加以规范。它涉及人的心理上的一些感觉和情感。但是总而言之,前面两个呢,都是属于数学性的范畴。为什么叫数学性的范畴?它们都属于数学定量的范畴。而且呢,它都是针对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事物或对象。

那么后面两排呢,它们属于力学性的范畴,就是说,它们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一个对象,而是诸多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作用。实体和偶性,实体是一个现象,偶性是另外一个现象,这个偶性,是那个实体所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两件事情了。在现象中,有两个表象了。太阳的光,太阳的热,我们说是太阳表现出来的,我们的太阳是一个实体,太阳的光照在大地上面,是另外一个现象。我们看见了太阳,我们还看见了太阳所照耀的山川树木、水的反光。但这两种现象之间有关联,所以它又不是针对某一个对象来考察它的量啊,质啊,而是从一个对象上面考察到它跟另外一种现象之间的关联。因果性更加是如此,原因和结果,是两个东西,两种事物,两个现象,哪怕是一个现象,它也是表现为两种现象。一个事物表现为两种现象,原因,或是结果。协同性,多个现象相互之间的关联。协同性有的人翻译成交互性,我们把它翻译成协同性。实际上交互性不光是交叉在一起,而且是要互相协调起作用。模态也是,可能,或不可能。可能性相对于不可能性而言,它有可能性;相对于不现实而言,事物有现实性;相对于偶然性而言,事物有必然性。这些都是属于物与物的关系,现象与现象的关系,它不是像数学性的范畴那样,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东西的,它的面更广。所以这些力学性的范畴呢,层次更高。但是它的基础呢,还是那些数学性的范畴。

那么这些范畴呢,它们跟判断表是一一对应的,单一性对应于全称判断,多数性对应于特称判断,那么全体性对应于单称判断。这里头有一点不太明白,就是说,按道理全体性应该对应于全称判断,单一性应该对应于单称判断,为什么倒过来了呢?康德自己也有犹豫。他在他的《反思录》里面,以及他的私下的笔记里面,曾经有一度呢,是把它倒过来的。全称性判断对应于全体性。单称判断呢,对应于单一性。但是后来又把它改过来了。那为什么要改过来?这里头有一点很有意思的关系。就是说,你从形式逻辑本身的角度来看,当然应该是单一性对应单称判断,全体性对应全称判断,从形式逻辑本身的角度看应该是这样。但是如果你从先验逻辑的角度看,情况就会反过来,这里有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里头。就是说,所谓全称,它对应于单一性,全称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你把它当作一个对象来看,你把所有的东西当作一个对象来看,从先验逻辑的对象的角度来看,全称性应该对应于单一性。它有一个单一的东西,贯穿在所有的东西里面。单一性在先验逻辑的眼光之下呢,它不仅仅是一个东西的意思,而是一个普遍的东西的意思。单一性这个概念很有意思的,我们通常讲的要统一,要统一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在内;另外一个意思呢,就是要由一个人来指挥。统一性本身就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没有遗漏,统一嘛,统在一起,没有遗漏,都要在里面,就是全称。但是另外一个意思,要统一指挥,统一步调,要像一个人一样,那就要由一个人来指挥。所以它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贯彻在所有的各个部分里面,它是同一个原则。康德曾经举例子,有两种不同的单一性,一种呢,就是单个的一个东西;另外一种呢,就是贯彻在所有东西里面的那种抽象的东西,抽象的原则。比如说讲故事,故事不能是散的,东拉西扯的,你必须有一个同一的主题,贯穿在你所讲的故事里面。你是讲的同一个主题。你演一出戏,从头至尾,它都是统一于同一个主题。亚里士多德提出来所谓的戏剧的统一性嘛,“三一律”,后来人们把它归总为三一律,演一场戏都要符合时间、地点和情节的统一。这就是它的主题。你一场戏不能有两个主题,有两个主题就散了,就缺乏震撼力了,就缺乏艺术性了。但是这个戏又不是单个的一个人出现一下就完了,它有很多很多人物,很多很多情节。但是里面贯穿一个单一的原则。所以当你要涉及对象来理解,而不是单纯从形式上来理解的时候,你的全称性呢就对应于单一性。怎么样才能全,才能清晰,必须用一个原则才能把所有的东西概括起来。概念就是这样的。概念之所以是普遍的,就是因为它是单一的,它是清晰的。它是一个概念,在所有事件里面,它能够普遍地贯穿下来。那么单称也可以看作是全体的,单称判断也可以看成是全体的。它是两个含义交织在一起。所以呢,从形式上来看是这样的,从内容上来看,从先验逻辑的角度来看,它就会倒过来了。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明,像这个无限判断对应于限制性范畴的关系,选言判断和协同性之间的关系,也有些新的思想,因为时间关系呢,这里就不具体地深入了。

所以康德是在对传统的形式逻辑进行了一番改造以后,从里面引出了他的先验逻辑的范畴表。在先验逻辑范畴表里面,正像在形式逻辑的判断表里面一样,所有的第三个范畴,都包含有康德自己的特殊的创见。就是从他的先验逻辑这样一个新型逻辑来考察形式逻辑探讨的那些问题。那么这个范畴表的这样一些范畴,我刚才讲了,它们其实就是形式逻辑那些判断当它关注于有关对象的真理的知识的时候,形成起来的。它其实不是另外提出来的,它就是从判断分类表里面引申出来的。怎么引申出来的呢?就是说,在判断分类表中形式逻辑不管对象,不管大前提。但是如果它这一套形式,当你把它用来专门关注对象的知识的时候呢,它就形成了范畴。范畴其实已经包含在形式逻辑的判断里面,每个范畴包含在形式逻辑的相应的判断形式里面,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一旦被挖掘出来,这些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当然也就被运用于对象了。那么当它运用于对象的时候,它就会体现出范畴了。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全称判断,当它运用于对象的时候,它就体现出单一性范畴。特称判断,当它运用于对象的时候,它就体现多数性范畴。其他的判断也是如此,都是在考察一个判断的形式专门运用于有关对象知识的时候,有关科学知识的时候,它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们组成了先验逻辑的范畴。而且呢,这个范畴也是三分法的。判断表本来就是三分法的,都是三个一组。这三个一组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正反合”的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从这个里面受到启示而发展出来的。第一个范畴是正,第二个范畴是对第一个范畴的反,第三个范畴是前两个范畴的一种综合。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 yJITsas1pJLEEFkkoPx0chLRtrbFjdbyTYt41rCVMKmIQ4wjEFUmgeTduwkK9U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