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兴趣

你们都是教育工作者,理论知识我就不多说了,对你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这里我们以探讨问题儿童为主,你们可以列举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儿童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帮助他们。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质任务,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孩子与学校建立联系,让孩子明白学校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与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学校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回顾社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一开始并没有像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当时普通的家庭教育就能满足社会需求,后来为了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素养,学校才应运而生。当时也存在一些教育机构,比如贵族学校,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政府事务与行政管理。后来又出现了教会所设立的学校,虽然教会学校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兴办,但还是起到了促进知识普及的作用,也满足了教会与国家的需求。学校是随着大众的需求逐渐发展的,而教育机构则是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尤其是在贸易以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公立小学也因此出现,并且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以不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办学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学校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其次,学校还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双方共同努力,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具备社会需要的能力。

我们从研究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发现,一个人对人或事的态度是从家庭教育开始形成的,尤其是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孩子在进入学校的时候,便已经带着家庭教育的烙印。所以孩子在入学之初就面临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这同样也是老师面临的新任务。

其实,学校是对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程度的检验,反映了孩子对学校发布的任务的准备程度。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针对学校需求准备得越充分,他在学校面临的困难就越少。如果准备不足,他在学校的处境就会很艰难。准备充足的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的环境,融入集体,如鱼得水、乐在其中;同时他们也懂得关心别人,宽容体贴,并且不怕困难,敢于尝试。

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可以从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上得到体现。我们通过观察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就可以知道孩子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如果孩子懂得关心母亲,把母亲看作自己真正的朋友,这种相处方式就是最佳状态。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无法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会导致孩子无法快速地融入学校生活,也无法找到知心的朋友。

如果母亲将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待在舒适圈里,没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对未来生活就会欠缺准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母亲有依赖心理,任何事情都等着母亲去解决。母亲要随时准备着,像消防员一样随叫随到,这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他们会一直寻找能让他们依赖的人,不愿意长大,不愿意独自面对和处理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发现了欠缺母亲的正确引导和管教的孩子的性格特点:他们内心冷漠,对别人充满了戒备,甚至是产生敌对心理。敌对心理常常出现在孤儿、私生子女、被抛弃的孩子、外表丑陋的孩子或是继子女身上。这些孩子没有朋友,不信任别人,也不知道关心和爱护别人,经常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心理异常脆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总感觉别人会嘲笑他,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在五岁之后逐渐成形,并伴随和影响他们的一生。当一个被家人溺爱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他发现自己不再受宠;当孩子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他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关注的焦点,就会感到焦虑,会不停地寻找可以帮助他重新得到关注的人。这个时候,他通常会用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一种是他们会表现得特别的乖巧懂事,从而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了让自己曾经拥有的舒适圈再度出现,他们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另一种是截然相反的方式,懒散、喜欢搞恶作剧、经常故意挑衅别人、做事固执、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希望对方放下手里的其他事情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些外在表现告诉我们:此时孩子的心理方向已经定型了,他们会抓住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协助自己朝这个方向前进,从他们的生活轨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变化的过程。这类孩子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合作伙伴的感受;他们认为完成任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去尝试,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去学校的地步。比起学校,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因为学校会对他们提出要求,犯了错误还会受到惩罚,对他们而言,这样的生活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当他们受到惩罚的时候,总觉得是别人在故意找麻烦,从不从自身找原因。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的孩子是不能靠责备或者惩罚来改变的。

还有一种类型的孩子也可能有上述表现,他们在学校感受不到被重视,总是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所以不论是完成学校的要求和任务,还是与同学、老师关系的处理,都变得越来越困难。当我们面对这种极度自卑、不自信的孩子时,我们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全方位地认真分析。首先,了解孩子在入学之前的家庭生活状况,我们应该从他的家庭生活中去寻找原因。在入学之前,他一直和母亲待在一起,母亲对他极度溺爱,他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他来说,母亲就是无所不能的。其次,他喜欢跟母亲待在一起,这种轻松愉悦的满足感是别人无法给予的,是在别的地方也无法体会到的。他不愿意走出家门主动跟别人接触,没有准备好成为别人的伙伴,甚至排斥对外的一切。另外,他已经习惯了扮演一个被照顾的角色,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也不愿意尝试帮助别人。

当一名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时,他要管理三四十个学生,甚至更多。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呢?那就是尽快地熟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等。对学生了解得越多,老师的工作才能变得越轻松,可以解决或避免很多难题。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呢?这个职业没有可以照搬的范例。老师要想让孩子避免出现偏差行为,那么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就必须借助个体心理学这门学科,来认识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帮助父母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

在这里我们要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完善的,很多父母都想要在生活、学习甚至是社会交往方面,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分担责任,不让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对父母来说,孩子是家庭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会尽全力去帮助孩子,给孩子全方位的保护。孩子也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希望,他们也乐于享受自己在家庭中受宠的地位。渐渐地,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就这样出现了。在独生子女身上,这种情形尤为普遍。

这些孩子跟上面讲到的第二种类型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特点——缺乏集体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如果他们是被溺爱的孩子,那么就只会看到自己的利益,关注自己的得失。如果他们是被排斥的孩子,那么他们就不知道拥有一个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被排斥的孩子比被溺爱的孩子更自私,但他们的自私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受到他们在儿童时期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的影响。他们缺乏归属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也没有主动融入集体的勇气,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自己看作集体中的一员,所以他们在面对集体布置的每项任务或提出的要求时,都会觉得特别紧张,这种紧张的状态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

集体中的每一项新任务都可以看成对孩子的自我成长进行的一次测试,通过敏锐的观察去感知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微差别,以此来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反应。每一项新任务都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新的情境,只有仔细地去观察孩子在执行新任务时遇到困难的当下,行为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才能判断他们是不是有融入集体生活的准备,准确地捕捉到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处事风格。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经不起等待的,我们没有办法教会所有的孩子做好融入集体的准备,也不能等着孩子出现很严重的偏差行为时再去干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着错误发生了再去改正它,而是应该防患于未然。如果一个老师熟悉个体心理学的知识,并且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能运用这些知识,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去展开教育工作,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若是孩子在入学前就产生了心理偏差,那么只从被家庭溺爱或者被他人排斥这些方面去寻找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会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比如一个熟悉色彩颜料的人,不一定擅长绘画。艺术素养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作为老师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带着对孩子的理解和爱,帮助他们为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其实,完美地融入集体生活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在内心产生融入集体生活的渴望。强烈的集体意识会引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正确的方向,避免成为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避免出现自杀、酗酒以及犯罪等行为。那么,谁最适合帮助孩子执行融入集体生活这项任务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应该为他们形成集体意识做准备的人是孩子的母亲。而当孩子进入学校,老师看到孩子的成长方向出现了偏差,就必须扮演母亲的角色,纠正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母亲在孩子入学之前要完成两项重要的任务:第一项任务是想方设法得到孩子的关注,与孩子成为朋友;第二项任务是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尤其是要让孩子将父亲也看作朋友。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在孩子入学之后替代母亲的角色,继续完成这两个任务,甚至做得更多。每一项任务代表着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家里有了弟弟或妹妹,那么新的问题就产生了,他和弟弟妹妹之间的关系也是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的问题。

与人进行语言交流也是生活中要面对的问题。语言是与外界产生连接的工具,许多没有集体观念的孩子容易有语言障碍。怎么样才能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价值?那就是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注他人。懂得关注他人的利益,就能从容面对并顺利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对兄弟姐妹、朋友、其他人的关注,还是对宗教信仰、政治观点、婚姻态度等,都是生活中迟早要面对的问题。那些问题儿童往往不太会关注其他人的利益,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乐观向上的态度以及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而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习惯和心理的表现,我们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来面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五岁孩子的案例,通过观察他的生活状况预测未来他在学校的表现,我会告诉你如何准确地对一个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

“这个孩子很叛逆,很难与人好好相处。”

这个孩子长期处在一个与人抗争的状态之中,叛逆心理很严重,他应该是被溺爱的孩子,生活中备受家人的关注和呵护。那么令人困惑的是,他为什么如此叛逆呢?是什么引发了他的叛逆心理?难道是他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宠吗?很显然,我们从他的表现中可以推测,他目前的生活状况不如从前那样好。

“他十分活跃。”

他像一个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士兵一样,情绪激昂,行为敏捷,思维活跃。如果他不活跃的话,我们会认为他的智力有问题。

“他喜欢到处搞破坏。”

这是热衷好斗的人的行事风格。

“他也有脾气,偶尔会发怒。”

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喜怒哀乐,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判断他的智力是不是正常。如果智力低下的话,那么我们就要采取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因为智力低下的孩子,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但这个五岁的孩子想要在一场战斗中取得胜利,享受胜利带来的喜悦、满足感和快乐。很显然,他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智力超群。

“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的身体很健康,性格也开朗,但他总是对别人发号施令,让别人替他做事。’”

他的家人们对他也是无限宠爱,没有原则,他想要的东西也尽力满足。其实他的蛮横无理和故意胡闹的行为就是一种叛逆的表现。

“当母亲做完家务后,他会穿着脏兮兮的鞋子爬到干净的桌子上;当母亲在看书时,他会故意去按电灯的开关。”

他十分清楚什么时候发起反抗,才能吸引母亲的注意。

“他在桌子旁边不停地走动,显得很焦躁,想引起大家的关注。”

他曾经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所以他现在特别渴望能再次回到中心位置。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是谁取代了他的地位呢?家庭中有新成员到来吗?

“他想要父亲陪他一起玩,总是用拳头打他的父亲,像拳击手一样又狠又准。”

我们可以看到,他会尝试用各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哪怕是对人有伤害的方式。

“他吃蛋糕的时候,不会用叉子,而是直接用手抓,把嘴里塞得满满的。”

这是他表达内心反抗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有必要,他也会用绝食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他表现得很没有礼貌。他会走在客人身后,把坐在椅子上的客人推下去,然后自己坐到客人的椅子上去。”

这个行为让我们觉察到他缺乏集体意识,不愿意与人交流,对他人带有敌意。

“当他的父母在唱歌时,他会不断地大声喊叫,以此来表示自己很讨厌这些歌。”

当他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时,我们是不能用惩罚的方式去解决的,这对他没有任何帮助。他只会感到委屈、屈辱、被忽视,我们必须了解清楚事情的缘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从何处着手。

“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家,父亲在台上唱歌的时候,小男孩会在旁边大喊:‘爸爸,过来!’”

他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并不奇怪,他想要的就是引起父母的关注。

“当他不能如愿以偿时,他就会生气。”

这是他表现反抗的态度,攻击的方式。

“他会把屋子里的东西都砸坏,还用螺丝刀把床架上的所有螺丝都取出来。”

他会想尽一切办法破坏身边的东西,甚至伤害身边的人。这种不计后果的行动只是为了告诉别人,他的态度是:你们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要生气了。

“当他想实现某一个目标,而且过程十分顺利的时候,他会忍不住嘲笑别人。希望人们因为他的嘲笑,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母亲曾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但没有任何效果。

“如果母亲打了他一巴掌,他会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还会笑出声来,然后安静下来,不过最多安静两分钟,接着一切又回到原点。母亲说之前家里所有人都很宠他,不过现在已经不会那么溺爱他了。”

这个信息十分关键,解释了他做的这些歇斯底里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对父母过度依赖,而家人的宠溺让他没有任何可以培养集体意识的机会。当他不再是作为中心人物的角色存在时,他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父母已经心力交瘁了,而他正兴致盎然、精力充沛。”

父母并没有做好长期与他斗智斗勇的准备,当然会觉得疲惫不堪。他却兴致勃勃,这正是他的目的:想尽一切办法重新赢得父母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越是严格要求、严厉处罚,男孩就越是有反抗的热情。

“他的精神不集中,无法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不需要专注,也不需要提前做任何规划。所以,他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意识,也就根本谈不上独立解决问题。

“他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他已经五岁了,还没有去幼儿园。”

母亲错过了培养他独立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机会,母亲似乎只是想独自拥有这个孩子,并没有考虑过关于他成长的诸多问题。

如何理解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透过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种种行为,我们可以窥见很多有用的信息。 h6EiC9tQv1KPYi20gYsC3/nYw9rgUfikoVI9hH77Yfp5j/pByu67M+2yIkbeCO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