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创造力的态度

我认为创造力的概念和健康的、自我实现的、完满的人的概念似乎越来越近,并且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密而成为同一件事情。

即使我对事实并不是很确定,我也不得不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创造力的艺术教育,或者最好说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它之所以特别重要,与其说因为能培养艺术家或创造出艺术产品,不如说能培养更出色的人。如果大家对我一直暗示的关于人类的教育目标还有印象,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将来成为完满的人,并逐步实现他们所具有的潜在能力,那么就像我所陈述的那样,现存的唯一一种与这个目标关联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我之所以会想到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不是因为它绘制出了美好的蓝图,而是因为我认为艺术教育可能成为所有其他教育的范式。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不应该被认为是现存教育体制的一种点缀,或者装饰品,或者巨大的消耗品。如果我们认真看待并且努力兴办艺术教育,并且如果最后事实证明了我们中一些人的猜想是对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有一天可能将这个范例推广到算术、阅读和写作的教育活动中去。在我看来,我说的是这个范例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活动和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对通过艺术进行教育感兴趣——因为它很可能是潜在的优良的教育模式。

我对教育、创造力、心理健康等方面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对历史的变化有着强烈的感受。在我看来,我们处于一个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特别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得多。我们想一下就会发现,理论、知识、技术、发明都在加速发展。对我而言,这似乎非常明显,这需要改变我们对人的看法,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坦率地说,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人类。我觉得,现在的我必须比二十年前更加认真对待赫拉克利特、怀特海德、柏格森强调的一个观点:世界是一个流动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如果是这样,那么今天显然比1900年甚至1930年变化更大——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人,以适应这个并不会静止不动,反而处于永恒变化的世界。对于教育事业,我甚至可以这么说:教授一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很快就过时了!教学方法的用途是什么?这些方法也很快就过时了!即便是工程学校也毫不例外。例如,麻省理工学院不再仅将工程学视为一系列技能知识来教授,因为工程学教授们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现在已经过时了。现在学习制作马车鞭子已经没什么用处了。我认为,一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现在所做的正是尝试放弃过去的经验性教学,尝试培养一种能够适应变化、享受变化、即兴创作的新型人类,并且他们有自信、力量、勇气面对一切没有先例的、突发的情况。

今天,一切似乎都在改变:国际法正在发生变化,政治正在发生变化,整个国际舞台也正在发生变化。在联合国,人们与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互相交谈。当一个人根据19世纪的国际法发言,另一个人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角度。这个世界就是变化得这么快。

回到我的正题,我正在谈论的是努力让我们自己成为那些不需要使世界静止、不需要使它停下来维持其稳定的人,不需要做他们父辈所做的事情、能够自信地面对未知的人,并且对我们自己满怀信心,坚信自己能够灵活应对那种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人类,也许可以称之为赫拉克利特型。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

你会发现我多次强调即兴创作和灵感,而没有从创造性工作和艺术品的角度来讨论创造力。事实上,我今天甚至不想从任何艺术成品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根据我们对创造的过程和具有创造力的个体的心理分析,我们现在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必须对原发性创造力和继发性创造力进行区分。原发性创造力或创造力的灵感阶段必须与灵感创作的发展和最终完成阶段分开。这是因为后一阶段不仅强调创造力,而且非常需要勤学苦练,依赖艺术家的自律,他可能需要花费大半辈子掌握他的设备、他的技能和他的创作材料,直到他最终准备好表达他的所见。我确信很多人在半夜醒来时头脑中会闪现某些灵感,这些灵感可能关于他想写的某一部小说,或者一部戏剧作品,或一首诗或其他灵感,然而这些灵感大部分也只是一闪而过。灵感时不时出现,比比皆是。灵感与最终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本著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是强大自律的结果,是潜心刻苦的创作,是长时间的伏案工作,需要不断打磨、修改。这些品质与继发性创造力息息相关。而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如伟大的小说、壮观的桥梁、新的发明等,都是继发性创造力的产物,它们实际上依赖的是创造力性格,比如执着、耐心和努力。因此,为了使我的观点更加易于理解,我似乎有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即兴灵感第一次闪现的那个时刻上,暂时不要担心灵感最终会怎么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灵感确实消失了。由于这方面原因,要研究创造力的灵感阶段,最佳对象无疑是儿童,他们的独创性和创造力通常无法用产品来定义。当一个小男孩自己发现十进制时,这可能是一个灵感迸发且极具创意的时刻,不应该因为一些先验的定义而被抛到一边,这些先验的定义说创造力应该是对社会有用的,或者它应该是新颖的,或者是此前没有出现过的东西等。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决定不再将科学创造力作为范式,而是使用其他例子。现在正在进行的大部分研究针对的都是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们自己已经证明自己是具有创造力的,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大的发明家等。麻烦的是,如果你认识很多科学家,你就会知道这个标准有问题,因为科学家这个群体并不像你期望的那样具有创造力。这些包括已经取得重大发现的,已经有所发明创造的,以及发表过促进人类知识进步的著作或论文的各类科学家。实际上,这并不难理解。这一发现与其说能使我们对创造的性质有所认识,不如说它仅仅说明了一些有关科学性质的问题。如果可以开个玩笑,我甚至可以把科学定义为一门可以让不具备创造力的人进行创造的学科。我绝不是在取笑科学家。在我看来,对于能力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即使他们自己不是伟大的人,他们也可以致力于服务伟大的事物的创造和发现。科学是社会化和制度化下的一门技术,即使不是高智商的人也可以在促进知识的进步中发挥作用。没有比这更极端和具有戏剧化的事情了。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科学家都只能学习前人的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为一个庞大的“篮球队”的一员,身处一大群人之中,所以他自己的缺点可能不会显现出来。通过参与了一个伟大且值得尊敬的人类事业,他变得更受人尊敬。因此,当他取得一些科学发现时,我已经学会将其理解为社会制度和合作的产物。即使他没有取得这个重大发现,其他人也会很快发现它。在我看来,选择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即使他们有过创造,这也不是研究创造力理论的最佳方式。

我还认为,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创造力下最终的定论,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一直在使用的对于创造力的所有定义,以及所有关于创造力的例子,基本上都是男性的定义以及男性的发明创造。通过简单的论述将男性成就定义为创造力,我们完全忘记考虑女性的创造力,并且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创造力。最近,我开始通过巅峰体验研究女性,并开始从事女性创造力这个领域的研究,因为它不太涉及男性的发明创造,也很少与男性成就有关,它更多关于创造这个过程本身,关于创造力正在发生的过程,而不是明显的胜利和成功的高潮。

这就是我要讨论的特定问题的背景。

我现在试图解开的困惑是我在观察后提出的:在热情高涨的充满灵感的阶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暂时抛开了过去和未来,只停留在当下的时刻。他整个人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中,完全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对眼前的东西痴迷不已。或者用阿什顿·沃尔纳写的《老处女》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来描述最恰当不过了,书中的老师瓦默专注于为孩子们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她对她的学生们说:“我完全被现在这个时刻迷住了。”

这种“沉迷于当下”的能力似乎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且创造力也需要某些先决条件,即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这种无时间、无自我,超越空间、社会和历史的能力。

事情开始变得非常明显了,这种现象已成为神秘经验的一种淡化的、世俗化的、常见的变式,它那么经常地被描绘,已成为赫胥黎所说的“长青哲学”。在各种文化和不同的时代,它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可以识别的。

它总是被描述为一个自我或本我的迷失,有时被描述为自我的超越。这是一种与观察到的现实的融合(或许我更客观地说,与眼前的事情的融合),两个自我的融合,自我与非自我的融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发现了以前被隐藏的真相,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揭露,一种面纱的脱落,最后整个体验都充满了幸福、兴奋、欢乐和得意。

这种激动人心的经历经常被认为是超人的、超自然的,比任何人类可以想象的东西都要伟大和恢宏,以至于它被判定为只能来源于超自然的事物。对于各种“面纱被揭开了的”宗教信仰,这种“启示”通常是基本要素,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要素。

然而,即使是所有体验中最引人注目的体验现在也被带入了人类经验和认知的领域。我对所谓的巅峰体验的研究,与玛甘妮塔·拉斯奇称为心醉神迷状态的研究,完全是不谋而合做出的,表明这些经历完全是自然主义的、很容易被研究的。当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时,认为自己最成熟和进化最充分、最健康时,总之,当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时,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关于创造力以及一个功能完全的人的其他方面的特质。

巅峰体验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对眼前事物的迷恋,这种沉浸在当下的体验是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在我看来,这些巅峰体验研究使我们懂得的道理也能直接帮助我们加深对此时此地的经验、对创造力态度的充分理解。

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局限于这些不寻常的极端体验,即使显而易见,如果他们在记忆中仔细搜寻,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还能提及最简单版巅峰体验的时刻,即着迷、专注,或全神贯注于任何足以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有趣的东西。我想说的是巅峰体验并不是二者只能选其一:要么是引人入胜的交响曲,要么是悲剧,这样的效果也能由观看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或阅读侦探故事,或者仅仅变得专心致志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来完成。从我们都有过的这种普遍和熟悉的经验开始谈起是有一些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获得直接的感受、直觉或同理心,也就是能得到一种直接经验的知识,关于思想家“高级”体验的朴素变式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避免这种迷人的、自命不凡的,在这个领域非常普遍的、具有极端象征性的词汇。

好吧,在这些时刻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一是放弃过去。审视当前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放弃你的固有观念,去研究它及它的性质,去感知它内在的相互关系,去发现(而不是发明)问题本身的答案。这也是鉴赏一幅画或在治疗中倾听来访者的最佳方式。

另一种方式仅限于重新认知过去的经历、过去的习惯、过去的知识,以找出现在的情况在什么方面与过去的某些情况类似,也就是将其分类,然后用解决了过去类似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这就类似于档案管理员的工作,我称它为“标签化”。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但很明显,只要眼前的事与过去的事有所不同,它就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候档案管理员的方法也无法奏效了。一个人面对一幅未知画作,匆匆搜寻自己有关艺术史的知识,以便记起他对此应该如何做出反应。同时他当然不会再盯着这幅画看。他所需要的只是想出画的名字或风格或内容,以便他能够迅速进行推算。如果记忆搜索的结果是他应该喜欢这幅画,他就会喜欢它;如果记忆告诉他不应该喜欢这幅画,他就不会喜欢它。

在这样的人中,过去只是一个无生气的、未消化的异物,它所反映的并不是这个人本身。

更准确地说,过去只有在重新创造这个人的过程中才是活跃的和鲜活的,它与现在的这个人融为一体。它不是或不应该是这个人以外的任何其他东西。它现在变成了人(并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身份,不再是不同的东西和其他东西),就像我过去吃的牛排一样,它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牛排了。被消化的过去(经过吸收而被同化)与未消化的过去不同。这就是库尔特·勒温所说的“与历史无关的过去”。

二是放弃未来。我们不是为了当下而使用当下,而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想一想,当与对方谈话时,我们有多少次假装倾听别人说话,实则心中想一些自己想要说的,找准时机反击对方。如果你要在五分钟内对我的观点做出评判,那么你现在的态度会有多么不同。要成为一个好的、完全的倾听者是多么困难啊!

如果我们完全倾听或完全旁观,我们就会放弃这种“为未来做准备”。我们不会将现在仅仅作为达到未来目的的一种手段(从而贬低现在)。显然,这种对未来的遗忘是完全参与到现在的先决条件。显然,感到惴惴不安不是“忘记”未来的好方法。

当然,这只是“未来”概念的一种理解。我们自身内部的未来,我们现在自我的一部分,完全是另一码事。

三是天真。这相当于一种感知和行为的“天真”。极富创造力的人通常具备这种品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被描述为毫无保留的、真诚的、没有预期的,没有“应该”或“应当”的自我限制,不追逐潮流,不赶时髦,不遵行教条主义,没有思维定式,或者没有关于恰当、正常、正确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他们准备接受任何刚好发生的事情,且不会对其感到惊讶、震惊、愤慨或者难以置信。

儿童更容易接受这种简单的方式。聪明的老人也是如此。现在看来,当我们秉持“着眼于现在”的心态时,我们都会以这种方式变得更加天真。

四是缩小感知范围。我们现在变得很少意识到除眼前问题以外的任何事物。这里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减少了对他人的感知,对他人对我们的约束和我们对他人的约束的感知,对义务、职责、恐惧和希望等的感知。我们更加独立于其他人,相应地,这意味着我们变得更像我们自己,变得更像我们真实的自我(霍妮的用语)、真正的自我、真实的身份。

我们脱离真实自我的根源在于我们和他人的神经症牵连 ,那是童年的历史遗留物,是荒谬的移情 。在这种牵连中,过去和现在混淆不清,以至于混淆了过去与现在,成年人仍像孩子般地动作。(顺便说一下,孩子像孩子一样动作是完全合理的,他对别人有所依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足够成熟还依赖别人就不太合适了。如果爸爸已经去世二十年之久,再害怕爸爸的责备肯定是完全不合理的。)

总之,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变得更加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尽管这些因素曾影响我们的行为,但在此刻,它们不可能再干扰我们了。

这意味着丢弃面具,不再受到外界影响,放弃去打动、讨好、变得可爱、赢得掌声、获得别人的认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观众来看我们的表演,我们也不会充当演员。没有必要去表演,我们可以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我们当下的问题中。

五是失去自我。遗忘自我,即自我意识的丧失。当你完全沉浸在非自我中时,你往往对自己的意识没那么清晰,对自我的感知也会减弱。你不会像一个观众或者批评家那样易于对自己评头论足。用动态心理学的原理来说,你变得不像往常那样分离成两个自我——自我观察的自我和自我经验的自我,也就是说,你更接近于自我体验的自我(你往往会失去羞怯和青少年的扭捏,以及被人观察的难堪感受等)。这反过来意味着你具备了更多的统一,具备了更多的同一性和一体化。

这也意味着对体验更少的批评和杜撰,更少的评估,更少的筛选和拒绝,更少的评判和权衡,更少的分割和分析。

这种自我遗忘是一个人通往真实身份、真实自我、真实本性、深刻本质的途径之一。它总是让我们感到愉快和满意。我们不需要像佛教徒和东方思想家那样谈论“被诅咒的自我”,虽然他们传达的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观念。

六是抑制(自我)意识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在某些时候能以某种方式起抑制作用。它有时对感到疑惑的、混乱的、恐惧的地方进行抑制;它有时对功能完善的创造力有所损害;它有时是自发性和表达力的抑制剂(但自我观察是治疗所必需的)。

然而,某种形式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察、自我批评,也就是自我观察的自我对于“继发性创造力”来说也是必要的。以心理治疗为例,自我改善是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对自我经历进行评判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事物有太多的见解,但无法正确区分和看待它们,因为他们有太多“总体体验”,而没有足够的“自我观察和批评”。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同样,艰苦自律的建设性工作依赖于“灵感”阶段。

七是恐惧消失。这意味着我们的焦虑也会消失。我们的抑郁、冲突、矛盾情绪、忧虑、问题,甚至我们身体上的疼痛也是如此。有可能此刻我们的精神病和神经症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它们不那么极端地妨碍我们对眼前的事情深感兴趣并沉浸其中)。

此时此刻,我们勇敢而自信,无所畏惧,不会惶惶不安,不会患上神经症,没有疾病。

八是减少防备和抑制。我们的自我压抑也会消失。我们的警惕、我们的(弗洛伊德式的)防备,以及对内在渴望的控制(刹车),还有对危险和威胁的防备都是如此。

九是勇气和力量。创造力需要勇气和力量,在对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形式的勇气:顽固,独立,自立,傲气,性格的力量,自我的力量,等等。受欢迎程度变成了次要的考虑。恐惧和懦弱会抑制创造力,或至少减少创造力实现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当勇气被视为“此时此刻的自我遗忘”和“对其他的遗忘”的综合征的部分表现形式时,创造力这个方面变得更容易理解。这种状态本质上意味着更少的恐惧、压抑,更少的防备和自我保护,更少的谨小慎微,更少的不诚实,更少的害怕被嘲笑、羞辱,更少的害怕失败。所有这些特征都是忘记自我和忘记观众的一部分。专注力可以极大地消除恐惧。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表述:变得更加勇敢会让自己更容易被神秘的、不熟悉的、新奇的、有争议的、自相矛盾的、不同寻常的和意料之外的事物所吸引,而不是变得疑神疑鬼、顾虑重重、戒备森严,或不得不启动我们的焦虑缓和机制和防御机制。

十是积极的态度——接受。沉浸在此时此刻和忘我的时刻,我们倾向于变得更“积极”,同时以另一种方式变得没那么消极。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放弃自我批判(编删、筛选、纠正、怀疑、改进、担忧、拒绝、判断、评估)。这似乎是说,我们接受了。我们不拒绝、不非难,选择性地进行筛选。

不压抑专注于眼前事情的渴望,意味着让它顺势流淌进我们的内心。我们让自己对它意志更加坚定。我们顺其自然,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我们甚至可以主动认可它存在的合理性。

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拥有道家式的哲学心态:谦虚,不干扰自己内心的选择,具备更高的承受能力。

十一是信任与挣扎,控制和反抗。以上所说的一切意味着对自我的信任和对世界的信任,它允许暂时放弃紧张和反抗,放弃意志力和控制,放弃有意识的对付和尝试。允许自己跟随此时此刻眼前事情的内在本质,也必然意味着放松、等待、接受。努力掌握、主导和控制的这种尝试,与真实的即将到来的事物,或与对物质(问题、人等)的真实感知是对立的。特别是涉及未来的问题更是如此。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在面对未知新奇事物时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信任包含自信、勇气和不惧怕世界。显然,这种面对未知世界的信任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全身心地专注当下的能力。(一些临床实例可能有助于说明以上观点。分娩、排尿、排便、睡觉、浮在水中、性顺从都是我们为了获得放松的、无忧的、顺其自然的心情而放弃紧张、力争和控制的一些实例。)

十二是道家式的接受。道家和接受都蕴含了丰富的意义,这些隐含的意义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微妙的、难以传达出来的,除非用修辞手法,否则很难说清楚。这些微妙而细腻的具有道家式特质的创造力心态,被许多作家时不时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描述。然而,在原发性创造力或者说创造力的灵感阶段,人们相信一定程度的接受或不干涉或“顺其自然”在叙述上是有特征可循的,并且在理论上和动力学上是有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接受或“顺其自然”的心态是如何与此时此刻的自我沉浸与自我遗忘的综合征联系起来的?

一方面,就像艺术家尊重自己的创作素材那样,我们可能会把这种对眼前的事情的尊重视为一种礼貌或顺从(没有入侵式的控制意识),类似于“认真对待”。这等于将其视为一种目标,一种事物本身有权利保持自己存在的状态的愿望,而不是作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作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这种对事物存在的尊重表明它是值得被尊重的。

这种礼貌或尊重同样可以用于对待问题、物质、情况或某个人。一位作家(福利特)将这种态度称为对事实权威、形势法则的尊重(屈服、投降)。从单纯地允许内心保持“顺其自然”到充满热爱、关切、赞许、愉悦的渴望,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心上人、一棵树、一首诗或者一只宠物那样,渴望它作为它自己那样的存在。

这样的态度是一种先定的需要,有助于理解它本身的特点、自身的风格,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不需要我们把自己强加于它,去感知或理解所有具体的眼前事物的丰富内涵,就像如果我们希望听到另一个人对我们低声耳语,我们必须安静下来并且保持一动不动的姿态一样。

十三是存在性认知者的整体化(与分离相对)。创造活动通常倾向于成为整个人的活动,它是最完整的、统一的、整体的、指向唯一的,它完全服务于眼前令人痴迷的事物。因此,创造性是系统的,即一个人整体的或格式塔 式的品质;它不会像涂层一样被添加到有机体中,或者像细菌入侵一样。它与分离相反。此时此刻的整体性是较少分裂而较多一致的。

十四是允许初级过程的沉浸。人的整合过程的一部分是无意识和前意识 方面的复苏,特别是初级过程的(或诗意的、隐喻的、神秘的、原始的、古老的、孩子般的)复苏。

我们有意识的理智是极具分析能力的、理性的、数字化的、原子论的、概念性的,所以它错过了很多真相,特别是我们自己内在的现实。

十五是以美学感知代替抽象。抽象是更加活跃的和具有干扰性的(非道家式的),比审美态度有较多选择和拒绝。美学感知则以一种非干扰的、非入侵的、非控制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品尝、享受、欣赏、关爱。

抽象的最终产品是数学方程、化学公式、地图、图表、蓝图、草图、概念、抽象素描、模型、理论体系,所有这些都离原始的现实越来越远(“地图不是领土”)。美学感知和非抽象的最终产品是所有感知的大集合,其中的每一件东西都倾向于被无差别品鉴,评估标准也会被取消。在这里,美学感知会寻求更丰富的层次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简单化和框架化。

对于许多感到困惑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来说,等式、概念或蓝图已经变得比现象学本身更真实。幸亏我们现在可以理解,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是相互作用、彼此丰富的,没有必要贬低其中一方或另一方。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西方的知识分子最好重新恢复这种平衡,强调一下现象的所有方面和细节,现实的丰富性及其无用的部分,现实具体的、美学性的、现象学的、非抽象的、感知性的方面,因为我们之前曾经过于看重现实的抽象性。

十六是完整的自然性。如果我们完全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对它本身着迷,没有其他目标或目的,那么我们就更容易呈现出完全自主的、功能发挥正常的状态,我们的能力更容易从内而外地,毫不费力地,不带主观意愿和控制地,以一种本能的、自动的、不过多考虑的方式展示出来,即达到最充分的、最不受阻碍的、最有组织的活动。

它们的有组织状态和对眼前问题的适合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于是很有可能就是眼前问题的固有性质。于是我们的能力迅速适应情绪,当情境改变时,我们的能力也能灵活地改变,就像一个画家不断使自己适应他逐步提高的绘画水平的要求,就像一个摔跤手使自己适应他的对手,就像两个优秀的舞者相互适应,就像水流入裂缝和弯曲的坑洼中一样。

十七是(对独特性)充分的表达。完全自发性能保证对功能完善的有机体及其独特的特质和风格进行真实的表达。语言的自发性和表现力意味着诚实、自然、可靠、缺乏天真、不可模仿等特征,因为它们也意味着行为的非工具性特点,没有有意的“尝试”,没有费力的争取或紧张,对于冲动之流和深刻人格的自由“辐射”表现为不加干预。

现在唯一的决定因素只剩下眼前事物的内在本质、人的内在本质和他们相互波动、相互适应的根本需要,二者需要形成一种融合、一个单元。例如一支优秀的篮球队,或一次成功的弦乐四重奏。在这种融合情况之外的任何事物都与之无关。这种情况不是任何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就是一个目的。

十八是人与世界的融合。我们最终发现,人与世界的融合是创造性中一个可观察的事实,我们现在可以合理地认为它是一个必要条件。我认为,这一我曾拆开并探讨的相互关系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融合是一个自然事件,而不是一些神秘的、深奥的、晦涩难懂的东西。我认为,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一种同构现象,一种相互影响的塑造,一种越来越密切的融合和互补,一个融为一体的过程,那么它甚至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

这使我领悟了北斋的一句名言,他说:“如果你想画一只鸟,你必须先成为一只鸟。” TI5qAkRiZE7KLJtdPzkbWVLtbdOlV7t6ZZxYTW5Yu6pT+5mDzsLHDHujDynSig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