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个鱼就是“那哥鱼”

潮汕有一种鱼,从大人到小孩都会熟知,因为民间有笑话流传,是潮汕人对自己普通话很“普通”的自嘲:“这个鱼就是那哥鱼,那哥鱼就是这个鱼,那哥鱼拿来剁糜糜,揪做丸。”

所有的自嘲都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变相的自信。潮汕人这句俗语的自信,来自于早已成名的“那哥鱼”丸。潮汕著名的鱼丸最早用的原料就是那哥鱼,它肉质细嫩,而且在潮汕很常见也价格低廉。在配给制的年代,能买到的鱼种类非常有限,巴浪、那哥、剥皮鱼、带鱼最为常见,那哥鱼已经算不错的了。潮汕民谣唱道:“粗皮那哥,有钱买无,无钱勿捏,捏久臭臊。”四十岁以上年龄的人都会有当年排队买那哥鱼的深刻记忆。

据有关水产专业资料,那哥鱼学名应为“多齿蛇鲻”(潮汕不少水产文献资料亦称“长条蛇鲻”,也有人认为是“长尾多齿蛇鲻”),又称为海乌、丁鱼、九棍、九仪。体圆筒形,头粗而圆,上下颌密生细小的犬牙。蛇鲻鱼是狗母鱼科中的一属,据说是因为头扁有鳞似蛇和形如鲻鱼而得名。蛇鲻的鱼鳞,摸起来似乎比其他鱼类都粗,因此有个“粗皮那哥”的别名。系海洋暖水性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海的中下层水域,产量大,为我国南海的经济鱼类之一。主要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海区,采用守株待兔的捕食方式,通常在沙地上停滞不动,身上的花纹是很好的伪装。有时甚至会将整个身体埋入沙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猎物游经时,迅速跃起吞食。

那哥鱼

潮汕人普遍喜欢那哥鱼肉质的鲜美,但那哥鱼身上骨刺很多,吃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或许正因为骨刺多,潮汕人才会想到一个懒惰的吃法——剁烂了做成鱼丸。

除了做鱼丸,另外的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做成鱼饭。待其冷却后,那哥鱼的肉质显得硬实而且洁白,可以像剥云糕一样来剥食。还有与冬菜或咸菜一起煮成热菜的,味道也鲜美,只是急性子的人慎吃,小心被鱼骨卡了喉咙。

其实潮汕人早就总结出了剔除那哥鱼骨的经验,只是自己在家操作还是不容易的。先把鱼去鳞,把鱼头和鱼尾切掉,将鱼肚里的内脏清除;鱼身放平在砧板上,然后用刀面在鱼身上拍打,使鱼肉松弛与鱼骨分离;拍打二三十下后把鱼身翻过来,试试能否把鱼身上的大骨拿下出来,若拿不下来,可继续拍打,当主骨架能轻松摘除时,鱼身上的小刺也差不多会跟着主骨架被连根拿掉。当然,拍打要有耐心,取出骨架时也要细心,不能操之过急,若强行摘取主骨架,则欲速而不达,许多的细骨会继续残留在鱼肉里。曾在一家酒店吃过所谓的“去骨酸菜那哥鱼”,因为骨头没取干净,害得一位朋友不小心被鱼骨卡了喉咙,自然是大煞用餐“风景”了!

市区大洋花园有一家海鲜店,做的是海鲜的火锅,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涮那哥鱼。便采用上面介绍的这种方法,先把那哥鱼的骨头清除干净,然后切成鱼片,整齐排放,吃起来蛮过瘾。

那哥鱼是潮汕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1991年10月汕头水产局编印的《汕头水产志》第一章“海洋捕捞”记载:汕头海区鱼类,“底层和近底层鱼类有:长条蛇鲻(那哥或丁鱼)、大头狗母鱼(哥西)……”而1948年汕头艺文印务局出版的《潮州志》的“惠来渔船概况表”中神泉、靖海渔港的渔获统计也写道:“红鱼、濑哥、乌贼、带鱼等占全数百分之六七十。”而在这两个港口的“远洋”捕捞子项和“潮阳港”的子项的主要渔获中都提到了“濑哥”。濑哥就是今天所说的“那哥”。可见在历史上,那哥鱼是潮汕很常见的鱼类品种。 sLtCQiqXqMN3JZXGjSr741con/yhBbW8FcCSqr3qwq/xclF3YU83vEmjSyxUo8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