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粽”论猪头

早就知道《左传》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名言,可是依然抵挡不了肉的诱惑,特别是腊肉。

不过,古时的“食肉者”指的是有权有势的人,今天则大不同,他们多退化为“食草动物”,倒是平常老百姓吃肉吃得多。

腊味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美食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对中国民间腊肉的做法有大篇幅的介绍,据说上电视的地方的腊肉都脱销了,可见腊肉美味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作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甚至朝廷还有专管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可见吃肉对于朝廷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事!而在民间,肉类就更为金贵了。学生给老师交学费,不是交钱而是送腊肉,据说这是孔子定的拜师礼,要送“束修”,指的是“十条腊肉”,后来也泛指干粮、学费、礼物,等等。可见在当年物资缺乏的年代,腊肉还是硬通货,能当钱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猪头粽

潮汕的肉制品中,腊肉并不出名,唯有猪头粽为独特做法。

记得2011年端午的时候,《羊城晚报》登载一篇《东西南北,齐齐说“粽”》的文章,把“汕头猪头粽”列为与“中山芦苇兜粽”“肇庆裹蒸粽”齐名的广东省内特色粽子。其实,猪头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粽子,有句评语道:“你第一眼看见猪头粽,无论是形状还是包装,都会让你大吃一惊!”

潮汕猪头粽据说始创于澄海区莲下镇,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它以猪头肉、腿肉为主料,制作方法十分讲究。取猪头皮和瘦肉剁碎后,佐以八角、丁香、肉桂、胡椒等20多种香料和中药材,再用鱼露、酱油、白酒等调料卤制;按照“先旺后文,若旺若文,文旺结合”之火候,下锅烤制;烤好后用腐皮包住,放进长方形的模具压制,撤去木模,即为成品。切开后呈赤棕色间灰白点,表面油润有光泽,肉质不松也不黏,既韧又脆。入口不咸不淡,甘饴香醇,是潮汕人冷盘菜中常见的一种美味。

关于猪头粽的来历民间亦有传说。相传,潮汕人当年吃猪肉时,都把猪头扔掉,只吃猪身。猪头的冤魂不服气,就告到阎罗王处,阎王把潮汕人告到玉皇大帝那儿。玉帝要求乡里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用猪头肉做一道天下美味。聪明的潮汕人于是想尽办法,既要让人吃不出是猪头又要美味。终于,一道用猪头剁碎、晒干,加上绝密的香料,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序,制成美味的猪头粽交了差!

传说终究归传说,潮汕民间大多保留了中原传统的习俗,说把猪头丢弃是没有道理的。潮汕人一直将猪头作为祭祀首选,“六畜猪为首”,猪头乃首中之首,用来祭祀,表示郑重其事。后来人们祭祀讲究“三牲五谷”:大三牲指羊头、猪头和牛头;而五谷则是粮食作物的统称,包括了大豆、芝麻、粟米、小麦和稻谷,象征着五谷丰登。

说到猪头粽就自然说到澄海,说到澄海就不能不说“老雷”猪头粽。

“老雷”猪头粽出自莲下槐泽,在清末时期,这里的商业集市进入全盛时期。槐泽人王香桂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始尝试用猪肉制作猪头粽。他对猪头粽的选料和制作非常考究,一定要精挑鲜猪肉,选前腿内肉和肥肉炒熟;再加入佐料,放进木制模具压制;经过一夜之后取出,用竹壳包装起来。想来正是当时用竹壳包装,才有了“粽子”之名。王香桂十分重视质量,对于病死猪肉一律不用,每天制作的数量不求多,也不雇用工人,只求自己过日子。他还在商铺门顶立了一尊雷公木像,手持斧头,斧头的利刃朝内,发誓如果自己用死猪肉将“天打雷劈”——被雷公劈死,这在潮汕的传统中是最毒的毒誓了。为了告诫子孙,他还把铺号命名为“深记号”,要子子孙孙深深记得。这反映了潮汕人以诚为本的经商观念,在各种肉制品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的今天,王香桂的自觉足以让后人肃然起敬!而那尊雷公像也成为其品牌的标志,人们记住了“老雷”,反而不知“深记号”了。

外地客人将猪头粽带回家,打电话来问我:“怎么不成型,都化了?”

“怎么可能?”

“老婆拿到微波炉里加热,一会儿就化了。”

“切开就好,不用加热。”

“不用消毒杀菌吗?”

“你就相信潮汕人好了,质量靠得住。”

我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会在猪头粽的质量问题上表现得如此自信! iONVqTSQyI8LAkXiKovRumdtkgh0Kr6VXmeZxXEJqyEWNSteeeJXXBNdJdAHRo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