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杜龙火锅

在潮汕人的眼中,鳗鱼是大补之物,这个认识与日本、韩国相似。20世纪80年代,潮汕地区引进养鳗技术,在全国开创了鳗鱼的养殖业,虽然产品大量出口,但潮汕人还是因此有了更多的口福。

养殖的鳗鱼为“乌耳鳗”,这是潮汕人熟悉的品种。有歌谣唱道:“南海堤外是海滩,南海堤内乌耳鳗,乌耳肥美营养好,想食乌耳勿打嗝;南海堤外是海滩,南海堤内乌耳鳗,乌耳好食想困肚,想食乌耳学掠鳗。”可见,乌耳鳗曾经是最受欢迎的鳗鱼品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如今乌耳鳗却远没有“杜龙”受欢迎。

杜龙也写作“窦龙”,闽台称为“土龙”,属于蛇鳗,学名中华须鳗。它主要栖息于礁石堆或浅滩,亦经常出没于沙泥底或石砾堆。以鱼类为主食,亦捕食甲壳类,如蟹类、虾类等。杜龙生命力顽强,据说头掉了依然能爬行,它善于用尖圆的尾巴掘泥打洞。嘉庆《澄海县志》记杜龙:“似鳗而长倍之,性悍健,能穿堤防,肉甚坚,必捣之,而后可烹,味与鳗类。”

其实,长期以来杜龙并不是受欢迎的鳗鱼品种。它肉质坚硬而且浑身骨刺,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缺少油水的年代,杜龙与油脂饱满的乌耳鳗相比简直就是“黑穷丑”。加上烹调手法不对,杜龙属于鳗鱼中的“次品”,一般只为码头工人所食用。当年在市区杏花桥上常见不法小贩以杜龙冒充乌耳鳗出售,谁买回家做个“酸梅蒸鳗鱼”“红焖鳗鱼”什么的难免大呼上当,硬邦邦的鳗鱼肉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虽然杜龙在很长时间里只能充当乌耳鳗的赝品,但它一直被看成是有效的壮阳食物之一。在闽南语系地区,以“龙”呼之,绝不是随便叫的,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台湾地区,它一直属于高价的滋补品。杜龙传统的吃法是切段炖汤。普通的是炖黄豆,也有炖高级药材的,直炖到肉骨分离,去渣,喝汤。而对于当年物资缺乏的内地来说,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浪费食物。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乌耳鳗绝大多数来自养殖场,养得更为肥胖,即使没有养殖业的卫生安全风波,人们也越发觉得它太过油腻。于是,同样美味的野生杜龙更受欢迎,在做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汕头一酒店推出的“杜龙粥”就很受食客欢迎。与原来炖汤的方式不同,据悉是先将切段的杜龙煮熟,然后用敲打的方式让它骨肉分离,肉也基本变成肉末,再用肉末煮粥,也的确鲜美。记得配料里下了不少胡椒,冬天吃很是爽口暖胃。

有人说,潮汕人饮食方面有两大“利器”:一是煮粥,二是火锅。诚然,在杜龙的处理上,火锅成为现在的主流,在汕头市区有不少杜龙火锅店长盛不衰,而且越开越多。

杜龙多骨刺,但一般情况下,水中动物往往骨刺越多,越是美味。所以有人也将杜龙类比鲥鱼,密密麻麻的细刺几乎多到令人无法下口的地步,但因美味而令人向往。于是如何处理这些骨刺成了关键。经过经验总结,现在人们掌握了宰杀、处理的方法。店家会先用干毛巾把杜龙身上的黏液擦干净,用利刃将杜龙剖开;用细致的刀工去除杜龙脊骨和主要的细骨,之后再将鳗皮朝下,用纵横交错的刀法将毛骨与肉都切碎。这个过程极考验刀工,要肉与毛骨切碎而鳗鱼皮保持完好,之后切成块状来打火锅。

杜龙

杜龙肉片在沸汤中涮过,十几二十秒的时间也就熟了。原来微黄的鳗鱼肉变得雪白松软,潮汕人喜欢用它蘸酸梅酱,紧实细腻的肉质和爽脆的皮质相得益彰,味觉和视觉上的美感交融。语文老师若是此时来教什么是“通感”,我想是极易理解和掌握的。 CjdviGtODEyzWpkwzfEHYHLBTzg9Y4QYD80mI9soom8i1XKucWuftm49gZfob/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