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章
强迫症特征

第一节 痛苦性

强迫症虽然不像胃病那样给人带来肉体上的痛苦,但强迫症给人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却是铭心刻骨。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和留言:

“我快要疯了,不管做什么,脑子里突然想到不愉快的想法画面,就不能做了,比如发朋友圈,突然脑子里想到不愉快、不好的想法画面,就要重新把微信关掉,然后想一个好的想法画面去对抗,然后再打开朋友圈准备发,然后又会想到,然后再把微信关了,再用好的想法画面去对抗,然后再打开,就这样没完没了。除非脑子里没有想到不好的想法画面,把朋友圈发了就行了,偏偏脑子里就是想,挥之不去,我快疯了!!!”

“我是强迫思维,老是想着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别人,然后就真的产生了不真实的感觉,心慌腿软,好难受。现在严重到每时每刻都在想,吃饭想,走路想,做事情停顿的一瞬间都会想。担心不真实感的产生而焦虑,晚上失眠,睡觉只能平躺,侧卧必做噩梦惊醒,心悸。我该怎么办?”

“没有一个人的强迫症比我更严重,我的强迫症就是恶魔缠身,根本无解,痛苦一辈子。短短3年时间经历了恐艾症、呼吸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发作,包括现在的强迫症泛化。我本是善良之人,为啥我的命却这么苦,简直就是苦到极点了,特别是现在的强迫症泛化,根本就看不到治愈的希望。”

“重度强迫,无法工作,无法社交,怕自己犯罪,怕自己失控到放飞自我,或者别人会不会侵害我,思维真的是无法控制。每次出门我都会把衣服缝起来,还有每次和别人说话我都会录音,生怕自己说了什么违法乱纪的话引起坐牢,总之已经无法正常生活了。”

“我宁肯得癌症,也不愿得强迫。”

“如果谁治好了我的强迫,叫我做牛做马都心甘。”

“与其让强迫伴我一生,不如死了算了。”

“我每次强迫厉害时心里就非常不舒服,对生活没信心,好想去死!”

……

强迫症患者的内心痛苦,由此可见一斑。

有个来访者说:“老师,我这个强迫性关注应该怎么办?我不能在头顶上有东西的地方久坐,比如今天上课的位置。我突然发现和想到头顶上有空调,我担心它会掉下来,但是又走不掉,就只能难受地继续做事。真的太痛苦了!”

一位来访者在他的留言中写道:“我相信那些不是强迫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强迫症患者内心的痛苦。仅仅是希望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却是如此地奢侈。强迫症非常痛苦,这种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说。我曾经一度想到要自杀。我从事过很多工作,每次都因为强迫症而辞职了。现在没有工作,也害怕找工作,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

从强迫症患者的自述,可见强迫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多深。

我在网上接待过上万例强迫症患者的求助和咨询,几乎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会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

发生强迫,内心痛苦也是难免的,这种苦恼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

强迫症的确很痛苦,因为是病就痛苦。哪怕是一场感冒也会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

头痛者说头痛最难过,脚痛者说脚痛最难受,牙痛者说牙痛最难受,世上没有不磨人的病。

有些人生不得病,哪怕是一场小病也会把家里折腾得鸡犬不宁,人人不安。一生病就怀疑得了不治之症,生怕自己会死,这是大多数强迫症患者的共性。

一次网聊中我看到一个很久未聊的来访者,就主动问好。他竟然回答说:“我不好。”

带着好奇,我问他怎么不好。他回答说:“我得了一场病。”

我问:“什么病啊,这么严重?”

“咳嗽,日夜不停地咳嗽!没有比咳嗽更痛苦的病了!”

我要是没患过咳嗽,或许会相信他的话。于是我再问他:“咳嗽跟强迫症相比怎么样?”

他抛出了一句话:“你开什么玩笑!此时还谈什么强迫症!”

亲爱的读者,这就是强迫症患者,这就是在任何疾病面前都会忧心忡忡、叫苦连天的强迫症患者的真实一面。

不少强迫症患者说:“假如让我不强迫,我宁可舍去一条腿。”

“假如让我不强迫,我宁可折20年的寿命!”

发生了强迫,没有一个强迫症患者会做出冷静的思考,去面对现实,去接受症状,而总是怨天尤人,结果,必然助长痛苦的心情和恐惧的心理。

第二节 周期性

很多时候,我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这回我的强迫症真的好了。”

但每次结果都一样:没过多久,强迫症又会如期而至。

强迫症患者会常常感觉到心窝里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堵得心慌,堵得自己透不过气。这种感觉随心情变化而变化,心情好时“石头”不见了,气也顺了;心情不好时,心胸沉重,呼吸紊乱,四肢麻木。

强迫症的生理症状和心理症状总是呈周期性变化。

有个强迫症患者说:“我有时出现强迫,但过了一段时间它又好了,然后又开始了。厉害的时候甚至都痴呆了!真是很郁闷!我觉得强迫症是心理问题。我的社交没什么焦虑,朋友也不少,工作状态也很好。可能是周期性的缘故,一段时间强迫症又会出现,心情很压抑。”

一位来访者在自述中写道:“我每隔10天左右为强迫症的活跃状态,每天莫名其妙地紧张,胸口堵得慌,不敢出门,整个人都快虚脱了。过了几天,突然又正常,也不用给自己信心,却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个正常周期只有短短3天左右。”

“没有任何理由说我没自信,而且我在强迫发作时,也会强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呼吸,但是那股没来由的东西,仿佛魔鬼一样,牢牢控制着我的大脑。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简直是虚脱般的无力。而魔鬼离开的那三天里,我的大脑轻松了,肌肉不痉挛了,不紧张了,气息也匀称了,自己不用提醒自己什么,一切就像行云流水,诙谐幽默。”

看了这些来访者的描述,大家对强迫症的周期性一定深有同感。

“我从小学开始就有强迫症的周期性特征。状态好的情况下,一点都不强迫;状态差的时候,十天半个月都像活在地狱中。强迫少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从此会好起来,但是没有几天强迫还是依旧。希望总是落空,好景总是不长,强迫症总是不知不觉地频繁光顾,让我措手不及,让我防不胜防,让我遍体鳞伤。”

现实生活中,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太阳东起西落,人的生老病死,天空昼夜交替,植物花开花落,气候四季轮回,海水潮起潮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生的高低起伏,疾病的反反复复,情绪的波动,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周期性变化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觉自己的强迫症完全康复,就是根据强迫症周期性现象的消失为参考标准。

哲学告诉我们,万物无不遵循周期性的发展变化规律。事物在周期性的运动中经过两次否定的三段式而完成,即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一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受因果联系的支配,而且因果关系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强迫症同样也有周期性现象。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播种”五个阶段的因果互相循环,此消彼长,强迫症呈反复异常的周期性反应。每一次因果循环,心理阴影都被强化,强迫症都会进一步加重。

导致强迫症周期性发作的诱因,不外乎两个因素:情绪波动和条件反射。

一、情绪波动

一般而言,强迫症常常是在心情糟糕的时候加重,而人的情绪总是随内外环境变化而波动。当强迫症患者的情绪不好时,就会惶恐不安,喜怒无常,经验告诉他,自己又走到了低谷!

强迫症患者常有这样的体验:越是情绪低落时,越会关注自己;越关注自己,强迫症也就越重。而在心情好的时候,往往不大关注自己,强迫症就变轻了。

为什么会这样?人在不良情绪的笼罩下,总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唯一可以做的只是从侧面疏导自己,让不良情绪朝着安全的通道发泄。但面临某种不良情绪,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表现为茫然无措,丧失理性地采取抵触或逃避的办法,妄图把不良情绪拒之门外。可结果总是相反,不良情绪反而如潮水般涌来——推波助澜。

当你拥有阳光般心情的时候还会关注自己吗?自然不会。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你的目光朝向户外阳光明媚的大千世界,哪有时间去关注自己啊!

不关注自己,又怎么会产生与自己有关的强迫预感呢?

正常人从不关注自己强迫与否,因而绝不会发生强迫预感。

而遇到阴雨季节却不同,你的活动受到限制,紧锁的眉头得不到舒展,心情变得阴沉,感觉压力很大。

当情绪不好时,容易产生郁闷心情,你就懒得参加公共活动,你就会内省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

你会关注什么呢?人在无聊、压抑和无助的时候,很容易升起一股忧郁和焦虑的情绪,为了摆脱这些负性情绪,人就会想自己最牵挂的事,想自己最想做却又害怕的事情。

对许多强迫症患者来说,只有强迫症才是最牵挂的,这时候似乎只有吸烟、酗酒,拼命玩游戏,拼命吃,甚至拼命自慰,才是最好的安慰和解脱。

人的本能总是保护自己的软肋,保护最薄弱的地方。此时,你可能会想:“我为何老是会强迫?”“我的强迫症怎么办啊?”这些强迫意向,这些让你没齿难忘的心病就会冷不丁地冒出来,让你胆战心惊。在这样的心境下,出现强迫预感乃天经地义。

既然强迫预感来了,就免不了折腾一番,接着强迫现象也出现了。

突兀而来的强迫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不良情绪变得更加亢奋,为迎接下一次强迫积蓄能量。

二、条件反射

有时强迫症的周期性和心情好坏没有任何关系。

正如有位来访者说的:“即便没有紧张的感觉,心情舒适,我照样会强迫。”

在工作生活中,强迫症患者常常遇到诱发强迫的条件刺激。譬如,近段时间很少会强迫,但当你遇到一名初中的老同学时,或许会让你想起自己的强迫经历。一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心里难免出现颤抖。如果你不敢在他面前暴露自己的强迫症,强迫的恐惧心理就产生了,接着就会进行心理上的对抗,并导致与之匹配的生理反应,发生强迫也就在所难免。

一旦发生了强迫,心里犹如平静的湖面扔下了巨石,掀起滔天巨浪,更似晴天霹雳。

“啊,我的强迫复发了!”接着,强迫又会导致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又会刺激更频繁的强迫,轻微的强迫症状又回复到原先严重的状态。

然而,强迫反射又受心理阴影、条件刺激、思想意识(即注意和认知)三要素控制。心理阴影相对稳定,并且从转变对强迫的态度开始,就会逐步淡化。而其他两个因素则不同,会随时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病态性强迫的强弱总体上随着心理阴影的淡化而减缓,但局部上仍然受条件刺激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而波动。

关注强迫是诱发强迫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注意力朝外,即使遇到条件刺激,也不会触发强迫反射。反之,如果注意力朝内(关注自己),一旦遇到条件刺激,就会一触即发地产生强迫反射。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忘我工作时,不大会强迫;而当你整天想强迫,强迫就会增多。

总之,不管是心情原因,还是条件反射之故,诱发强迫波动的因素无非是内因和外因。外因就是客观环境,即条件刺激;内因就是主观因素,即强迫症患者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对强迫的认知态度和创伤记忆等。

第三节 多变性

强迫症患者大多有下面的体会: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或者瞬间忘记还有别人存在的情况下,不大会强迫;身体极度疲惫往往也不大会强迫;发高烧时不强迫;因身体上的病住院治病期间往往不会强迫;生气张嘴骂人时不强迫;肌肉极度松弛的时候不大会强迫,喝多了酒也不大强迫;与慈祥的老人在一起不强迫;与不熟悉的小孩子在一起也不强迫;和严肃的长辈在一起容易强迫;向老板汇报工作更容易强迫;和心动的异性在一起很容易强迫,而与不在乎的异性在一起却不大强迫;主动造访容易强迫,被动造访却不大会强迫;有准备地进场容易强迫;越是有准备地参加社交、开会等,反而越强迫……

有的强迫症患者白天不强迫,晚上会强迫;有的白天强迫,晚上不强迫;有的患者在别人面前会强迫,和配偶在一起却不会强迫。

有的强迫症患者在熟悉人面前不会强迫,只是在陌生人面前会强迫;更多的强迫症患者却正相反,越是在熟悉和关心他强迫的人面前越容易强迫,甚至在父母面前强迫意向更强烈。

强迫症患者都能体验到:没意识到自己会强迫时往往不强迫,想到强迫时反而就会强迫;越是关注强迫,越会强迫,越是犹豫、酝酿和防范着强迫的时候,强迫得越厉害。

由上可知,每个强迫症患者都有正常甚至幽默滑稽的时候,只是这个能力被某些特定场合下频频发生的强迫所遮盖了。他们只看到自己曾经发生强迫的一幕,并且把它无限放大,以至于看不到自己也有很多场合不强迫的客观真实一面,自卑心由此而起。

事实上,强迫症患者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强迫。环境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强迫的表现各不相同。

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时会强迫,有时不强迫呢?哪里有引起强迫的诱因,哪里就有恐惧和紧张,哪里就会出现强迫。

为什么强迫症患者喝酒后不大会强迫?因为酒能壮胆,让人忘乎所以,不会胡思乱想,因此敢作敢为。

关键是酒后即使发生强迫(比如表情强迫、眨眼强迫),别人还以为是酒精的作用,不会嘲笑,所以就没有什么压力,当然就不会发生强迫。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强迫症患者在以前喝醉后没有发生过强迫的记录,没有留下强迫的伤心记忆或心理阴影。没有心理阴影,当然就不会发生“强迫的条件反射”——预期性强迫或反射性强迫。

为什么患者在遇到强迫拐点时,只要变换一种方式绕过去,往往不大会强迫?

因为强迫拐点是发生强迫的条件刺激,所以,只要想到或临近“拐点”,就会感到有股压力袭来,这就是“条件压力”(即条件刺激)。这时如果改变一下策略,比如表情强迫症患者临近“拐点”时戴上口罩,意味着这个“条件刺激”就失去了原先条件刺激的意义,当然就不会导致强迫反射。

强迫症患者与陌生人在一起发生强迫,往往是因为恐惧紧张或尴尬等。这点大家都很好理解。

但是患者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或者在不紧张的时候也会发生强迫。这似乎难以理解。

怎么解释呢?其实,与熟悉的人在一起,虽然没有紧张的气氛,但对强迫症患者来言,却有条件刺激所带来的压力。也就是说,熟悉人(条件刺激)会让其触景生情(发生条件反射),唤醒他曾经发生过强迫的伤心记忆(简称强迫记忆),从而导致强迫发生。

为什么我在生气或争吵时反而不会强迫?因为生气或争吵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没有朝向强迫,故而不强迫。

一名叫小周的男孩是表情和余光强迫症患者,目前正在国外留学。在国外开始几个月都没有出现强迫,也没有强迫意向,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没有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心理阴影,自然也不会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强迫预感。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放学的路上,他遇到一名漂亮女生,很想上前搭讪交个朋友,却显得很犹豫:一方面他很想上前打招呼,向女孩表白自己的意图;另一方面担心女孩拒绝他的要求(丢脸啊)而不敢说。这时他可能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当他带着高度恐惧和紧张,面部表情尴尬、抽搐地上前搭讪了,女孩被这突如其来的异常举动吓跑了,之后他迁怒于自己的表情问题而耿耿于怀。

从此,“与女孩搭讪——发生强迫——丢脸——恐惧”一直缠绕在他的内心。

为了验证与女孩搭讪是否还会表情或余光强迫,他就这里试一试,那里练一练,结果越练,表情强迫越厉害。

失败、嘲笑、沮丧、痛苦、恐惧、焦虑交织着。特别是当他再次遇到那个女生时,立即唤醒那次丢脸的经历而感到羞愧。如果他还想跟她搭讪或者解释上次的“误会”,就会更加害怕和紧张。

不仅害怕被人拒绝丢面子,更害怕再次发生强迫丢大脸。这时强迫预感就出现了,不强迫也难啊。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随着强迫预感的频繁出现和强迫行为的时常发生,国外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强迫反射一次次得到强化,他的心理阴影也变得越来越稳定了,担心发生强迫的恐惧感、预感和逃避行为等强迫的症状会越来越强烈。

二是一出现紧张、害臊,他立即感到:“不好,强迫又来了!”

强迫预感出现后,如果还要不讲策略地强行搭讪,必然就会发生恶性强迫。不管他上前搭讪与否,都会在他的潜意识或情感脑留下强迫的记忆。

有了这一次经历后,用不了多久,国外环境下心理阴影就会不断扩散和泛化。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去了国外,暂时远离了引起强迫的诱因,这些诱因开始只是在国内环境下才有。

有趣的是,小周放假回国后,竟然不强迫,家人以为他的强迫症好了。但几天后,小周依旧强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在国内曾经建立起来的“国内环境——发生强迫——恐惧”的条件反射被唤醒了。

从国外刚回家时,因为好久没有遇到熟悉的刺激,没触及其从前的心理阴影,思维脑对以前熟悉的条件刺激显得有些陌生,因而暂时阻拦了条件刺激进入情感脑,从而没有触及心理阴影。

心理阴影没有被触及,强迫预感、强迫意向、强迫行为自然就不会出现。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思维脑还是会认出曾经熟悉的条件刺激(即国内的生活环境)。

这好比一个婴儿,好多天没见到自己的妈妈,由于妈妈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孩子一下子认不出,所以见到妈妈也是无动于衷。但过不了多久,孩子还是闻出了妈妈的味道:“还是熟悉的味道!”

表面上强迫症的状况变化无常,实际上却有规可循。

患者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敢于在发生强迫的地方出现,反而不强迫,而最容易发生强迫的情况,都是在你不敢发生强迫的场合。

所以,如果思想上允许强迫,无所谓发生强迫,你就不会强迫。因为允许了强迫,就不怕发生强迫,就不会出现强迫意向或强迫预感,“迫前”就没有思想顾虑,举止自然就会洒脱。

反之,如果思想上不允许强迫,即害怕发生强迫,就会产生强迫意向,就会折腾,心理就会纠缠不休,就会把简单的恐惧折腾成复杂性恐惧,就容易发生强迫。

有个表情强迫症患者相亲,几次没有成功,认为都是自己有强迫的缘故。这回又经人介绍与一个女孩见面,但当他看到女孩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女孩,但不知怎么拒绝才好。

不一会儿,计上心来。他想,以前的相亲失败都是人家女孩嫌弃他有强迫才离开的(其实后来才知道对方是嫌他的身高偏矮),这回何不再“强迫”一番把她吓跑?

于是他想暴露自己难堪的表情(这回,他可是真心想强迫),可是他却强迫不了,表情反而更加自然。

事实上,真正敢于强迫的人,哪怕面临极易诱发强迫的场合,也不会产生强迫预感和强迫意向。这好比,如果你连被蛇咬都不害怕,又岂会害怕蛇,以及跟蛇相似的井绳呢?

即使产生强迫预感,由于你思想上允许了强迫,强迫的症状自然就会大幅度缓解。然而,如此允许,可遇不可求,非常人所能为。

综上所述,强迫症状的时好时坏,都受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控制。

第四节 共有性

我在亲身患强迫的体验和从事多年强迫症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诉说自己心里多么痛苦,就是强调自己的问题多么特殊。在向我们详尽地描述自己的症状与众不同的过程中,生怕遗漏了一些细节。

问他们特殊在哪里,说来说去,他们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虽然强迫症的经历和表现症状各不相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们已经了解到,强迫症患者并非每时每刻都强迫,而是有时强迫,有时不强迫。其实,这些都是强迫症患者共有的现象。

强迫症患者都有几个难过的“拐点”。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症状不同,强迫拐点的数量和种类也因此不完全一致。

强迫症患者也都有一些容易发生强迫的场合,即强迫的发生或不发生,发生的多少或轻重,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差异,这是强迫症患者的共同特点。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强迫症患者。

请你放心好了,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强迫症患者,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因而你的强迫问题与其他强迫症患者一样也是可以康复的。

强迫症患者总是给人以种种假象,背后隐藏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心酸故事。

正常人看到那些有强迫行为的患者,行为举止似乎幽默滑稽,殊不知其内心是何等痛苦。正常人看到的强迫思维者,都是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却看不出他们内心是何等纠结。

我通过采集上万强迫症案例和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强迫症患者都有极端完美主义倾向”的共性。根据这一共性,我们能挖掘出强迫症的本质,找到强迫症疗愈的有效途径。 /BWruH6UQHQqEQ7LXwk4yEsn5f5PRd3JhCN2T4L0/kwhtzyPVIaY4Ofr3aAqn2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