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认知扭曲

第一节 基本论述

强迫症患者总是执着于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强迫和感知周围的一切。无论是谁,只要固定在某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认知,难免会做出片面、有失偏颇,甚至完全错误的评价或判断。

常言道:上半夜为自己想,下半夜应为别人想。人要将心比心,不要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一想。通过换个角度思考,看到的自然不是片面的,而是相对比较全面的、客观的事物原貌。基于这种认知,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会坦然。

神经质类症的人总是把自然界发生的一些不雅之事、不当之事、有悖伦理和道德的想法、冲动、缺陷,或者让人感到愤怒、恐惧、厌恶、恶心等诸多烦恼的事情视为不正常的,从而产生异常的心理因素。

强迫症患者之所以认为强迫是不正常的,是因为他们总是认为世上只有他们会强迫,只有他们的强迫才是真正的强迫,才是最严重的强迫,才是人生的最大障碍和最大的不幸。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小事是无法避免或者无法根除的,因为它们是自然的产物,是宇宙的一分子。虽然当众打喷嚏不雅,但世界上恐怕没有人能禁止或杜绝打喷嚏;虽然细菌令人厌恶,但世上恐怕无人能永远根除手上的细菌;虽然身后的影子犹如长尾巴一样令人讨厌,但世上无人能消除路灯下的身影;虽然某些强迫行为难登大雅之堂,世上恐怕无人能根除偶尔发生的强迫现象。

有位女士讲述了一个有强迫的正常人:他是我的前夫,他喜欢木工,有不停干木工活的“毛病”。他常常一个人三更半夜爬起来干木工活,诸如做些木头玩具,做几个小凳子,尽管家里的凳子堆积如山,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干。可他从来没有在意过,他觉得这个很正常。而我对他的强迫行为感到难受,可他却觉得我在钻牛角尖,说正常的爱好在意它干什么。我以前也见过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太太,她没完没了地洗刷,就差把蜂窝煤搬出来洗了。我问老太太:“您这样不停地洗东西,不累吗?”她笑笑回答说:“反正坐在家里也没事干,空虚无聊,干些事情反而觉得充实一些。”有名洁癖症患者痊愈回家后,看到一个也有严重洁癖的同乡,以为他也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出于好心,他就建议此人也去治疗下。谁知,这人竟然说:“你让一个自己不认为是强迫症的人去治什么强迫症,不觉得荒唐可笑吗?”

同样的强迫症,正常人与强迫症患者对它的看法竟然如此不同。强迫症患者认为,只要有强迫的人,就一定会跟他一样感到痛苦。一旦当他发现,原来许多有所谓强迫的人,甚至强迫现象非常“严重”的人,却丝毫没有痛苦和纠结,他就会大吃一惊。这对他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有极大的帮助。

强迫症患者的错误认知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第二节 前期认知

开始发觉自己有强迫的时候,患者和平常人一样偶尔出现一些强迫,或者常态习惯性的强迫,对此他并不介意。只是在某种机缘下,他看到了强迫狰狞的一面(比如影响他的生活),从此开始关注自己的强迫现象,时刻警惕和严防强迫的发生。

应该承认,强迫症患者看到强迫的恐怖一面并非虚假,而是客观事实。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强迫症患者看到的只是反面,或者看到强迫的局部或片面,却以偏概全,做出过于主观的错误评价。

每个人都可能会看到强迫恐怖的一面,但大部分人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会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全方位看,从而做出客观评价。

第三节 中期认知

既被强迫“迷”住,就如一叶障目,让你再也看不到客观真实的东西,因而对待强迫的态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结果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不能自拔的境地。

“入山不见山,出山观山景。”越进入山中,越看不到山的全貌。因为看不到强迫的全貌,他们只能借助“放大镜”去看,结果把强迫进一步放大,使它更加狰狞可怕。

由于他们把强迫现象和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放大了,导致对与强迫相关的一切变得敏感多疑起来。哪怕是发生一丁点儿强迫,他们也会视同眼中钉、肉中刺,难受、痛苦,充满恐惧;哪怕是别人的一丝微笑或某个表情,也会怀疑别人在讥笑他们,蔑视他们。

从此以后,他们对待强迫的思想更加执着,与强迫不共戴天,展开了“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残酷斗争。

中期认知,导致进退两难,错在一错再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知“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的道理。

第四节 后期认知

因为自以为是,过于轻敌,反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钻入了牛角尖,越钻越窄,越钻越痛。

为了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总是寻找一些励志的话来激励自己,企图战胜强迫;为了消灭强迫,他们舍身求仁,豪情冲天;为了所谓的“壮志”,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了所谓的“正义”,他们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此时强迫症患者已经变成了井底之蛙,不可能看到客观的一面。他们没有办法让自己跳出来,也不会原谅强迫了,抱着与强迫症同归于尽的决心死打烂磨,死撞南墙不回头。

虽然不少强迫症患者事后也会反省:如果时光能倒流,再不会打压常态性强迫。但世上没有后悔药,既然已经患上了张牙舞爪的病态性强迫,就断不可原谅;既然走上了不归路,绝不走回头的路,好马不吃回头草!再难,也只有勇敢坚强地走下去才能成功!

看吧,这就是强迫症患者的决心!正因为自己的认知态度,不放过现在的病态性强迫,才如同滚雪球般制造新的病态性强迫。

病态性强迫越严重,反过来也会刺激和强化错误的认知态度。

因此,错误的认知态度和病态性强迫互为因果。

强迫症患者都有体验:一旦被强迫症捉住了,再也挣脱不了它的魔掌。

这就真是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子曰:“过则勿惮改。”任何时候犯错,任何时候改过都不会为时已晚。古人还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为何会发展到这一步,我们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思维僵化

思维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观察事物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有的人固执己见,思维僵化,形似井底之蛙,心却夜郎自大,形成“井底思维”;有的人跳出局外,站在对立面换位思考,形成逆向思维。

每个人一开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向思维。但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会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逐渐逆转,变成逆向思维。

强迫症患者都有一个惯性思维: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故步自封,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方式不同,行为结果自然不同。或者说,强迫症患者如何对待强迫症,很大程度上受其思维方式的支配。就如对待偶尔性强迫,患者开始也是出于爱美之心或自我保护的思想,企图消灭它,改正它,却出乎意料地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强迫现象越打越多。

患者开始只是出于“一拳打开来,保得百年安”的思维,想一劳永逸,快速结束强迫的噩梦。因而与紧张、与强迫这些正常的生理现象或者合理化的行为进行蛮干,导致强迫越来越重,偶尔的强迫现象变成了固定的强迫症。

本来这种逆向思维方式是十分可取的,但结果完全出乎预料。其错在于不讲策略,在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随着斗“迫”经验不断丰富,不少人慢慢地感觉到强迫的强大和可怕,中途退下了“战场”。但在这些人里面,有一部分变成了日后的强迫思维者,也有一部分人干脆向强迫“缴械投降”,反倒走上了康复之路。但仍有不少患者,尽管遭遇了无数次惨败,雄心壮志依在,大有视死如归的英雄豪迈。他们从不观察别人,更不知反省自己,总怪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毅力不够坚韧,关键时候下手不够狠,脸皮还不够厚,这部分人渐渐成为行为强迫者。

一些追求脸皮厚的强迫症患者认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了不留遗憾,哪怕胜算为零,也要赌上一把,也要往前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似乎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这些人虽然勇往直前,战略上藐视“敌人”,却在战术上过于轻敌,实乃莽夫。他们就像误闯屋里的麻雀,看到有光亮的窗口就以为是逃生出口,不假思索地猛冲过去,最终撞死在玻璃窗前。

虽然蛮干属于“长痛不如短痛”的逆向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一面,却因为违反客观规律,仅凭个人英雄主义和主观意念与所谓的敌人进行蛮干,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聪明人行事会像蝙蝠飞行一样,遇到障碍,迂回拐弯,决不莽撞。这是一种战术上的迂回,是一种尊重对手的做法。

其实,与强迫症蛮干的人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勇敢无畏。相反,这些人更害怕强迫,更容不下强迫,更排斥强迫,因此才迫不及待地要消灭强迫。

因为害怕发生强迫,才会竭尽全力地压制强迫,导致不得不发生恶性强迫行为,这是强迫症患者一直害怕发生的结果。

闻风而逃的人,其思维又是怎样的呢?虽然逃过了发生强迫一劫,却留下了不安和自责。显然这是一种逃过了短痛,却留下了长痛的顺向思维方式。

第六节 不当评价

强迫症患者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对待强迫,非要穷追猛打呢?为什么正常人认为细小得不值一顾的强迫,他们则把它视为天下第一大事?

失眠者之所以对失眠非常害怕,是因为对失眠后果的不当评价,或过分夸大了失眠的危害性。失眠者错误地认为只有一觉到天亮,才算睡眠,如果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就是失眠。仿佛世上只有他一人会失眠,只有失眠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这种评价会使失眠者陷入高度的恐惧与不安中,加重失眠症状。

同理,强迫症患者之所以这么害怕强迫,是因为对强迫所致后果进行了不当评价,或者夸大了强迫的危害。他们认为强迫是人生道路的绊脚石,强迫是可耻的,强迫是龌龊另类的,强迫会让自己低人一等。

他们总是以为世上只有他才会有紧张不安,而别人都能泰然自若;认为世上只有他才有强迫,而正常人都没有;认为世上没有比强迫更严重、更可怕的事情,只有强迫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

这种“唯我独迫”“唯迫最大”的思想,必然会使其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这种观点也是强迫症患者一直坚守的思想堡垒,如不摧毁这一“堡垒”,患者很难从泥潭中走出来。

俗话说:人抬人高,人贬人矮。评价越高,恐惧越大。把强迫症看得越大,心理因素就会跟着增大。反之,把强迫症看得越小,心理因素也会相应地减小。

心里好像有一块与强迫症相吸的“磁铁”,什么倒霉事都要与强迫症联系起来:中途辍学怪强迫,考不上大学怪强迫,面试失败怪强迫,任务没完成怪强迫,没有升职怪强迫,人际关系不好怪强迫,相亲失败怪强迫……

总之,一切不如意都归罪于强迫!

过度关注强迫,以至于别人一个笑脸、一个皱眉,任何一个异样的表情和动作,强迫症患者都以为人家在谈论和讥笑自己,认为别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如此夸张的不当评价必然会促使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因素进一步发展。

富兰克林说:“人生的苦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事物的过高评价。”只有实事求是地评价强迫,才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回归平静。

第七节 认知错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博士认为,所有神经症性症状都是建构出来的,都是假象、表象。心理治疗师必须要有境界,才能支持当事人看到生命的实相。

在特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神经质症状。如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恐惧紧张、脸红耳赤;见到邻居被盗窃,担心自家也被盗,显得格外谨慎等。对这些反应,大部分人的表现只是短暂的,一过性的。

譬如一些人为了安全起见,安装了摄像头、报警器,但不久之后觉得太平无事,就麻痹大意了,防盗装置也闲置不用了。而对某些过度内倾性格的人来言,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知。

如果把人皆有之的强迫、紧张、不安、身体不适等心理或生理变化,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误认为病态或异常,之后高度注意并企图排除,但越注意它,越努力想排除它,反而会表现得越严重。

反过来,症状越重,想排除“病态”的欲望就越强烈。如此交互影响,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几乎没有一个强迫症患者会觉得自己对强迫症的认知和评价有错,相反,还自以为对它了如指掌,具有完全正确的认知,有的甚至还沾沾自喜道:“久病成良医嘛。”

事实上,每个强迫症患者对强迫症(包括有关强迫的一切)的认知、评价、判断几乎都是错误的,颠倒了的。

顺向思维支配下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对方,即“手电筒照人”——光照别人,不照自己,因而不会发现自己的认知或判断有错。这好比,没有人能发现自己脸上有污垢,只有借助镜子才能反观自己。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错误远远不止对待强迫症的态度,关键是错在对自己的主观思想的认知上,或者说,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他们总是自以为是,从不检讨自己的思想认知是否有偏差。如此偏袒自己的主观思想,必然导致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偏。

很多人以为错误认知就是看问题或看到的东西是错的,这是一种误解。强迫症患者感知的事物肯定是客观存在的,耳闻目睹,怎会有错呢?既然认知的结果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呢?

强迫症患者的错,错在不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看到上方有一片乌云,以为要下雨了。而生活在井外的青蛙看到万里无云,只是井口上方有一朵乌云,刚好遮住了头上的烈日。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不能说它看(感知)错了。

事实上,不管是谁,只要跌入“井底”,都会变成井底之蛙,感知到的也是同样的结果。井底之蛙错在哪里?显然,错在身处井底。

不难理解,强迫症患者为什么那么恨强迫,非得除之为快,是因为他们确实感受到强迫症对其构成的伤害,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觉身边的一些人看问题太偏激,但这些人总是振振有词地说自己很清醒,很理智。在他们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客观原因惹下的祸,唯独自己没有错。他们把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全部归咎于客观原因。

“如果我没有强迫症,这个事情就不会办糟。”

“如果我没有强迫症,他们就不会那样对待我。”

“假如我没有强迫症,我的前途肯定会光明灿烂。”

“假如我没有强迫症,我的生活肯定甜如蜜。”

“总之,一切都是因为强迫的缘故,它是阻碍我成功的唯一绊脚石!”

难道患者自己真的就没有主观上的问题吗?难道有强迫现象的人都无法获取成功吗?强迫症患者对强迫以外的问题往往看得很透彻,甚至入木三分,可就在自己的强迫症问题上却看不到事实。

我认识一名有强迫症的朋友,凡事拿自己的问题当盾牌,从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主观问题和缺陷。作为旁观者,我虽然当时也有严重的强迫思维,对她的问题却看得很清楚,譬如好吃懒做、斤斤计较等,我倒觉得她的强迫症不算什么。

为什么同样患强迫症的人对别人的问题看得如此清晰,而对自己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找不到缺点?

是因为强迫症患者长期以来把强迫症当成天下最大的事情来对待,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和他的强迫相比。在这种“唯迫最大”的思想指导下,他们模糊了视线,迷失了方向,看不清自己的缺点,自然就会形成固执己见的性格。

为什么强迫症患者与正常人看问题有如此大的距离?为什么认知偏差会越来越大?为何一丁点儿的强迫在其眼里竟然变得如此恐怖?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一切都是受条件反射控制,导致恐惧不断强化和泛化,对强迫越来越敏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错位的,我们用液晶屏幕上的灰尘举例阐述。

如果你身边有台电脑,顺着光去看液晶屏幕,你可以看到许多灰尘黏附在屏幕上。看到心爱的电脑这么脏,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或多或少感到难受,都想擦干净。擦净后,大多数人无事一般就过去了。因为他们觉得有灰尘很正常,擦拭一下就行,就像洗脸一样,虽然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动作,却毫无怨言。但有极少一部分人却对此大惊小怪,觉得很不正常,尤其是那些空虚无聊、没事可干的人,这些所谓的不正常,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无事生事,自寻烦恼。特别是擦洗几次后,还是有许多灰尘,会让他们更加心烦。

他们总是回味纠结:“为何我的电脑总是会这么脏?如果灰尘钻进了机子里,把电脑主板弄得短路起火了怎么办?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幸亏被我及时发现,要不就惨了!千万要注意啊!”

于是就会更加关注电脑上的灰尘。

如此耿耿于怀,必然会在潜意识层埋下洁癖的种子,或者说建立洁癖的条件反射:灰尘→恐惧(或心烦)。以后只要涉及灰尘有关的东西都会引起他的注意和烦恼,就如对待仇敌一般欲除之而后快。

每天因灰尘而感到烦恼和焦虑,一定要消灭它,排除它,躲避它,却总是根除不了它,摆脱不了它,因而对它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每次消灭或者逃避了令其烦恼的事情后,都会沾沾自喜;如果排除不了或者逃避不了,则会忧心忡忡。但烦恼的事情总是接踵而来,旧的烦恼去了,新的烦恼又来了,让人防不胜防。这本来就是生活,就是现实和人生。可是他们对烦恼之事总是看得很重,总是因根除不了烦恼而耿耿于怀。这种对烦恼的认知态度必然为今后埋下了心理隐患,最终形成强迫症或其他神经质类心理疾病。

客观上虽然灰尘越擦越少,但主观上他们却感觉到灰尘反而越来越多,苦恼和焦虑也越来越大,心理阴影自然越积越重。就这样,条件反射不断获得强化和泛化,也就是说,对灰尘有关的刺激物越来越敏感。

强迫症患者开始也只是为了防微杜渐,常常擦洗,不料结果却往相反的方向走:对灰尘越来越敏感,对卫生越来越挑剔,从而变成了洁癖症者。

这真是一步走错,满盘皆错。渐渐地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思维的陷阱,不能自拔。

同样的道理,强迫症患者对事物往往都具有敏锐的触觉,并且观察很细致,但就是这样的人,越容易犯下低级的错误——“灯下黑”。 ukwdWqphtffd7xoSpbbrPm/lQR4r7Rc05ceaD/MEFBIBGF6KvQ7S7uNp7KRut5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