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恶化的核心

在强迫到强迫症的演变过程中,哪个环节才是关键?我们根据张景晖理论来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最初原因

在强迫症的心理咨询中,几乎每个来访者都会谈自己的强迫症是怎么开始的。多数来访者说是家庭造成的,少数说是生病、惊吓、刺激、受打击等原因,还有一些人怀疑是遗传造成的。

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很多,我们很难寻找其源头。

其实他们最初的强迫仅仅是偶尔或一过性的,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去关注这些或者没有被人提醒,他们也许还是健康者。

不幸的是,他们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对他们偶尔出现的所谓的异常现象时刻保持警惕,在他们跟踪追击和努力帮他们克服“不良”现象的同时,却把他们推下了痛苦的深渊。

在对待强迫的问题上,家长和孩子的看法截然不同。

一位患强迫症孩子的妈妈反映,孩子在上小学时就有撕作业本的强迫行为,只是她没太在意,也没提醒过。孩子说自己也不知道小学就有强迫,他只记得初中语文课上有反复撕笔记本的行为,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也受到了老师的批评,然后开始变得闷闷不乐,最终发展成为真正的强迫症患者。

显然家长和孩子的反映不一致。究竟是家长说得对,还是孩子说得对?其实,两个人说得都对,只不过他们说的强迫和理解的强迫不同而已。妈妈只是证实孩子小时候就有强迫现象,而孩子并没有关注这个现象,孩子认定自己是在初中那次开始的强迫行为。

不少强迫症患者诉说自己是在童年时期开始有强迫的,更多的人说自己是在求学路上开始的,少部分反映是在参加工作和结婚成家以后开始的。其实,何时、何因发生强迫对强迫症患者都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譬如因某些疾病引起的强迫,现在那些疾病早已好了,而你还在强迫;小时候一只狗引起了强迫,尽管那只狗早已死掉了,但你仍然在强迫,你的问题依然存在。

显然,最初发生的强迫或者何时开始强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强迫症为何久治不愈。

事实上,强迫发生的最初原因并不存在,但你的心理障碍还在,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强迫现象的频繁光顾而逐步发展。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消除心理障碍才是强迫症疗愈的唯一正确途径。正因如此,在接受心理咨询时我们定下了一个原则:不询问诱发问题的最初原因,着重询问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用过的方法。

第二节 知到不知

当强迫症患者知道自己有强迫后,就好奇地琢磨它。他们总想摆脱强迫,却又摆脱不了。这时候才开始后悔,总想倒回到当初对强迫什么都不知的“糊涂”状态。

强迫症患者会说,假如我能把曾经发生强迫的记忆统统忘掉就好了。是的,如能忘掉强迫,你的强迫症就好了。但是,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

我们知道,大脑建立起来的联系和记忆是终生有效的,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规律性的东西决不会依你的意愿而转移。

有些事情似乎被忘掉了,但别人一提,还是能回忆起来。何况像强迫症这样的“大事”,你多年为之苦恼、与之斗争的大事,怎么能忘掉呢?如若你真的把自己的强迫症彻底忘掉了,说明你的大脑出了问题,那才是真的灾难呢。不管什么事情,一旦知道了,就永远不能再回到以前的那种不知的状态中去了。

强迫症患者知道自己有强迫,从“不知”到“知”就是前进了一步,既然前进了一步就永远退不回去了。所谓“永远退不回去了”,并不是说强迫症永远好不了,而是说患者永远回不到“不知”的状态了。

怎么办呢?再前进一步,通过对强迫的“再认知”达到对强迫症的“再诊断”,来摆脱强迫症的心理束缚,解除心理纠结。

有位强迫症朋友(以下简称“迫友”)告诉我,她有个同学以前也是强迫症患者,因为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强迫的记忆竟然奇迹般地全都忘了,以前的强迫症状也没了。

这位强迫症患者因为发生交通事故而痊愈,真是可遇不可求,千载难逢!但是大家千万不能效仿。

第三节 过度内倾

过度内倾的性格,是指自我内省很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方面极其细微的异常变化,并因此苦恼不安、焦虑。

与性格内倾者相反,外倾的人则常把注意力集中于外界的事物。他们追求现实,性格坦率。

一个人任务没有完成好的时候,有的人专心研究没有完成好的原因,有的人则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处境,生怕自己受到伤害。前者是外倾性格,是积极的态度;后者是内倾性格,是消极的态度。

强迫症患者大多有神经质,而神经质的人常有内倾性格。据有关资料显示,内倾性格的人群中,女性约占80%,男性约占20%。

当人在受到某种刺激或生理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偶然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本是正常现象。无内倾的人对之不会注意,即使注意到了也不会介意,更不会大惊小怪。但过度内倾的人则把注意力集中自身,稍有一点异常反应,就能发觉。或者自己一时没有发觉,被别人提醒后,如同大祸临头,对之高度注意,怀疑自己患了什么大病。于是开始注意和寻找自己的所谓异常。

有位女性患者就是这样,认为自己比别人容易疲劳,怀疑身体出了问题,到医院做了各项检查都查不出毛病,但她非要医生给她查出一个病来。医生没办法,又不能说她是装病,最后给她下了一个“神经衰弱”的诊断。她真以为自己患了神经衰弱,买了一大堆营养补品,躺在家里休息起来,并不时地内省自己疲劳了没有。

由于过分关注身体的一面,她越来越容易疲劳,病情也越来越重。

心理健康的人劳动时,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从不内省自己为什么容易疲劳。

不少强迫症患者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由外倾性格转变为内倾性格的。

从许多强迫症患者的自述中可以知道,他们小时候比较乐观开朗,不大注意自身,即使身心出现一些变化,也并不在意。但某些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变化却很在乎。经过这些家长的严格挑剔、严厉训诫和高强度塑造,孩子的性格发生了转变,由外倾转向内倾。

过度内倾者其实也不想关注所谓的异常现象。如在异性面前走路时关注自己的姿势。因为他们知道越关注走路本身,走路就越不自然;越关注走路姿势,姿势越会扭扭捏捏。

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受损,他们也不想关注自己走路时也想摆脱这种关注或内倾。但越是排斥这种注意力,注意力越被某种魔力牢牢控制。这就是强迫性关注。

强迫症患病率为何居高不下?客观上,是因为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职场或人际交往中对人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主观上,是因为有些人的注意力总是朝向自己,不放眼世界,最终导致思想狭隘、偏激。

襟怀宽广,视野开阔,把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上,用合理的锻炼和健康的娱乐使自己经常忙碌着,这样才好。

第四节 苛求完美

苛求完美是强迫症患者的主要人格特征。强迫症患者除了对外在事物追求尽善尽美外,在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人。

认为自己完美没有错,这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有助于增强自信心。那为何一些追求完美的人最终却患了强迫症呢?因为完美是把双刃剑。适度的完美可以促进个人发展,而过度或不合情理地追求完美,即过渡到偏执和狂妄,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钻进一个自我设定的死胡同,甚至会把整个人生卷进去。

强迫症患者对己、对人常常表现得非常苛刻。他们不允许自己,甚至也不允许别人身上有一点点瑕疵,非常重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对自己或他人身上表现出的不足和缺点,无端指责和无休止地唠叨。

事实上,强迫症患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正自己或身边人存在的一些所谓的“缺点”,因为他们的要求是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世上根本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

因为长时间无法改正自己或别人的所谓“缺点”,这种失败感,加上自己无法理解后的耿耿于怀,必然又会使他们陷入自责、怨恨、痛苦、纠结的恶性循环中。

第五节 错误认知

家里的新房墙上留了一个空调洞口,时常会有小鸟从洞口钻进屋来,它们在屋内到处乱飞,拼命地朝有光亮的窗户飞去,结果重重地撞击在玻璃上。稍作停息,小鸟又转身朝其他窗户飞去,结局还是一样。

置身屋外,小鸟很容易发现墙上的洞口,但进去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口。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强迫症患者,他们何尝不是这样!在与强迫症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强迫症患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自以为对强迫症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们的思维是,知我病者莫若己。自认为强迫症的道理都知道,就是难以做到——知易行难。因而他们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强迫症本身和一些客观原因,却从不反省自己的主观认知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些客观因素对强迫症患者构成的实际伤害,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成长遭遇,当然也包括强迫症本身的危害等。

其实,大多数强迫症患者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现在强迫这一点上却陷入了迷茫,固执地抱着偏见,对自己和许多客观事物失去判断能力,因而表现在强迫症上的一切情感活动都是夸张的、虚假和错误的。

他们朝思暮想获得解脱,却坠入迷宫和井底,左冲右突,始终找不到出口。

在强迫症患者的眼中,症状为何会变得越来越恐怖?这是因为不断强化和泛化的结果。就如擦除灰尘一样,客观上灰尘越擦越少,主观上灰尘反而越来越多。因为勤擦洗,暂时擦除灰尘的同时,也擦亮了自己的眼睛,训练成“火眼金睛”。

遇到烦恼,大多数人是带着烦恼生活,在生活中解决烦恼,而极少数人总想先消灭烦恼,再回归生活,结果反被烦恼束缚。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强迫症患者总想摆脱强迫这个烦恼,反被强迫牢牢束缚。

第六节 心理障碍

既然强迫现象人皆有之,那么正常人发生的强迫现象与强迫症患者发生的强迫现象有什么区别呢?

从强迫现象本身来说,都是反复地想一件事或反复地做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从发生强迫的频率和轻重来看,许多轻微强迫症患者尤其是强迫思维者,看起来甚至比大多数正常人的强迫现象还要少,但心理问题却很严重。许多靠药物控制的强迫症患者,从表面上看也很正常,强迫症状似乎被遏制住了,但心理阴影依然存在,因而从表面上无法区分。

正常人虽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强迫现象,却毫不介意,这样的人即使出现强迫现象再多也不成为强迫症患者。可见,正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区别,不是决定于强迫现象的有无或多少,而决定于对待强迫现象的认知和态度。

本书认为,错误认知才是强迫症的心理障碍。只要有心理障碍,不管强迫现象多么少,都是强迫症患者;反之,不管强迫现象多么多,只要没有心理障碍就不是强迫症患者。

因此解决强迫症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是患者缓解强迫症状或者回避压力环境,而是转变对强迫症或者压力环境的态度。

我们认为:强迫症=强迫现象+心理障碍。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就可以有效区分强迫与非强迫症患者,为强迫症的临床诊断、心理干预和等级鉴定提供理论参考,为强迫症研究开辟新的航向。 QhcE4nUD70juZtoYicvLQFzaHiOjwiuOEp8H6ICFBioHnIpl7T2nuSTkbDp0X7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