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强迫恶化

强迫症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常态性强迫是怎么恶化成强迫症的?本章将根据张景晖理论来分析强迫症的致病因素。

第一节 案例分析

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 一位中学女教师,以前很平常,一次公开讲课改变了其人生轨迹。

下课后一位老师半开玩笑地告诉她,你讲课时表情有点怪怪的。

她开始半信半疑,于是就找几位听课的老师求证了一番。其中一个老师告诉她:“你开始表现是有些紧张,表情确实有些怪,但后来就好了。”还有个老师也说:“你表情是有一点怪,尤其是嘴巴,不过不要紧,下次注意就是。”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位女教师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三人成虎”的故事,言犹在耳。几位老师都这么说,她感到万分震惊。她讨厌自己的这个毛病,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都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更不应该有那样的缺陷。

她开始留意自己讲课的表情,疑神疑鬼地搜寻,当她找到后,就采取各种方法去扭转。可结果不仅扭转不了这种“怪异”,反而发展到课余时间经常出现表情强迫,这让她越来越尴尬。因为表情强迫,更因为强迫无法控制,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恼、恐惧之中。

【案例二】 有个新郎,在结婚的那天早晨,爱人对他说:“今天可别余光啊。”他听了这话觉得莫名其妙,回答说:“什么别余光,我又没有余光。”爱人说:“你自己不知道,我常看到你有余光,斜着眼盯着别人看。今天在亲友面前可得注意些。”

他对新娘一笑,没把事放在心上,因为他确实以为自己从没发生过什么余光。在婚宴敬酒时他目光游移不定,爱人在旁边推他一下,轻声说:“你怎么又余光了?”他还是没在乎。晚上看婚礼拍摄的录像,新郎发现自己果然“余光”了!

这一惊非同小可。他不敢相信录像里面有余光的新郎竟然会是自己。待他回过神后才向爱人承认说:“原来我真有余光!”

从此他认真注意起自己的目光,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再出现余光。但越是努力控制,余光出现得越频繁,真是越怕出丑越出丑。最后跟余光拼起命来,于是强迫症患者的队伍里又增加了一员。

这位青年如果没有爱人的善意提醒和对他的所谓余光明察秋毫,可能就会稀里糊涂地幸福生活下去,是爱人引导他后,自己走进了强迫症的队伍。

【案例三】 “我患强迫症一年多了,原来很正常。就是有一天和同学打牌时手抖动得比较厉害,之后我就一直对此神经过敏,关注自己的手,努力控制手不抖动,但越控制,手抖动得越厉害,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了,实在太痛苦了!”

【案例四】 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我妈去过之后,回到家就把老师对我的评价,语重心长地又对我说了一遍:“你们家孩子啊,挺听话,学习也挺认真,就是有时候老是会吞咽口水,看起来怪怪的。可能他自己没注意到,你们家长可要多提醒他,这个毛病要不改,长大后对孩子影响很大。”

我妈听了老师的善意劝告之后,便对我的口水吞咽“严加看管”。

每当我的口腔和喉咙在动的时候,她就在一边提醒我:“你注意点,怎么老改不了这个毛病?”“想吐口水就吐,不要老含在嘴里,更不要咽下去,这样不好,容易生病。”可是她却不知道,我早已在心里练习过很多次了,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控制不了啊!

我妈似乎认定了只要积极防范,就不会出现坏结果,而且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必须趁早,否则越拖越难改!在我妈的“关心”下,我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熟人面前,口水吞咽问题越来越严重,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今天的口水强迫症患者。

【案例五】 河南的一名患者写道:多年后的一天,我遇到一个发小,他突然提起来:“哎!现在你的眼睛怎么不那么眨了?”我一下子想起来了,以前同学们老是笑我不由自主地频频眨眼。虽然现在不强迫了,但我知道自己有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住地眨眼,只是别人没有发现。于是我又开始注意自己的眨眼问题,搜寻容易引起我眨眼的场景,现在空前严重。

假如没有那个同学提醒我,我可能还是以前的我,或许现在不会这么痛苦和纠结。

【案例六】 小夏回顾自己患强迫症的起因。

小时候,我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后来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学习成绩依然优异,人也很活跃,上课喜欢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记得初二(应该是13岁)有次下课后,有名女生问我:“你上课回答那么多问题,一点都不紧张吗?”

女生说她胆子很小,每次被老师叫到时声音都会发抖。当时我淡淡地说:“有什么好紧张的,不就是回答问题吗?”嘴上那样说,心里却在琢磨紧张到底是啥感觉。不一会儿,有种莫名的恐惧袭上心头,心跳开始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我找到紧张的感觉了!

下节课是语文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提问,我像往常一样勇敢地举手,但在站起来的瞬间,紧张感浮上心头,感觉自己提不起气来。我大吃一惊,怎么呼不出气,难道我生病了?后来屡次在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弄得我很不爽。

有了那次紧张得呼不出气的体验和控制呼吸失败的阴影以后,我整个人都变了,上课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了,下课也不敢和同学们交流。害怕上语文课和英语课,后来所有课都怕,人开始变得孤僻内向,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多。我渐渐地成了呼吸强迫症患者,高中和大学都是在战战兢兢和孤独忧郁中度过的。

二、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发现,有的强迫症患者一开始是自我发觉有强迫,有的强迫症患者是经别人提醒、暗示、训斥后才发觉自己有强迫的。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当他们发觉和怀疑自己有所谓的强迫现象后就开始介意,继而耿耿于怀,神经过敏地注意自己的强迫,捕风捉影地寻找强迫,疑神疑鬼般关注别人的看法,关注强迫的踪迹。

成语《疑邻盗斧》说的是,古代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邻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邻居像盗斧的贼。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原来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斧子失落在山谷里了。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再留心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反而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像是好人。

开始,邻居无所谓好人或坏人。自从他起了疑心后,邻居就成了坏人,等他消除疑心后,邻居又成了好人。其实,邻居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从前那样,可是在丢斧子的人心中却变了一个人。

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常态强迫是如何发展为强迫症的。

(一)“常态强迫→强迫症”的基本原因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外因往往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如鸡蛋孵化小鸡:首先要保证鸡蛋是好的,否则就无法孵化成小鸡。鸡蛋本身具有唯一性,属于内因,而外因则具有多选性,即孵化的条件可以更改,可以用母鸡孵化,也可以用人工孵化。

常态强迫→强迫症的外因是:发生过强迫现象,而且有强迫行为的患者容易被人取笑、责骂、歧视等,确实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这些都属于客观因素。

常态强迫→强迫症的内因是:好表现、过于内倾、求全欲太强,对别人的取笑、责骂、歧视耿耿于怀。这些属于个人的主观思想,即认知态度。

需要了解的是,决定小孩患上强迫症的原因往往不是内因,而是外因——外部环境压力,因为小孩没有形成独立的认知(内因)。

(二)“常态强迫→强迫症”的简略过程

偶尔发生的常态性强迫,或“常态习惯性强迫”(如案例二中的新郎)→被人提醒(或自觉,如案例六里的小夏)→错误的认知(认为强迫是不正常的,强迫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介意(耿耿于怀)→注意异常→寻找强迫→戴着高倍“显微镜”肯定找到了→惊讶不止→高度警惕→进入了临战状态→改强迫→越改越重→千方百计地努力斗强迫→越斗越重→痛苦、恐惧、愤怒、怨天尤人、心理纠缠(错误认知)→形成强迫的创伤心理(暂时记忆)→遇到特定的场合再次发生的病态性强迫→再寻求方法企图克服强迫→屡战屡败的体验→强化了心理阴影(记忆被强化)→必然发生的病态性强迫(强迫症)。

第二节 知道强迫

知道自己有强迫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外界的提醒,如周围人的暗示、斥责、惩罚、讥笑等。 譬如,做错一件事受到了严厉的或不公正的惩罚,于是往往想证明给别人看而不断地重复干某件事。

二是内倾性格所致。 这种人对自己的得失很在乎,一旦发生了自以为是个人缺陷的强迫现象,难逃其“法眼”。

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孩子,思维或行为难免会有僵持、重复,这些所谓的强迫现象是人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或心思犹豫不决的结果,也是儿童常见的生理现象,并没有疾病的意义。孩子对自己的强迫本来没有自我意识,因而具有一过性。可有些家长时而提醒孩子注意强迫,尤其是被完美欲支配的家长,对孩子的强迫特别在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惊慌忧虑,甚至大发脾气教训孩子:“你又强迫了!”“注意些!”“再来一次!”“下决心改!”“不要急,想好了再做!”这样明察秋毫地关注,让孩子知道了自己有强迫的缺陷,从此背上了思想包袱,若加上周围人的模仿、哄笑,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创伤。

第三节 介意强迫

每个人多少都会出现强迫现象,但并非人人都有强迫症。反复检查门窗,不一定就是强迫症,而是因为害怕被盗,所以小心翼翼。回家后反复洗手,不一定是强迫症,而是因为害怕外面不干净,生怕被感染细菌和病毒,所以才彻底清洗。这些人如果不介意,没有被人提醒,或许还是正常人。只不过比较谨慎而已。但如果介意了,就容易发展为强迫症。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某些所谓的强迫从不介意,他们觉得发生一点强迫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如我走路时有时会出现“究竟往这边走还是往那边走”的念头,这边走几步,那边走几步,徘徊不定,自己都觉得好笑,这很正常。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这样不好,会影响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视其为绊脚石和污点,显然这是错误认知导致的态度。

第四节 注意强迫

介意强迫,必然会注意强迫,然后想方设法地防止发生强迫。

比如余光强迫症患者,在“迫前”会事先想好把自己的目光朝哪儿,甚至反复练习,以为这样就能把不强迫的“把握”想出来或练出来。

实际上,越注意越强迫,越练习越严重,顺其自然反而不强迫,这就是强迫症的规律。

注意的实质是怀疑和害怕。注意朝向哪里,哪里必然变得敏感。比如打字,如果把目光集中在指法上,打字就会不自然。注意动作,是叫你注意动作的目标,而不是注意动作过程。

第五节 寻找强迫

注意之后,就会寻找强迫。患者常常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自己的强迫。其实,不管找什么,只要有目的地寻找就容易找到目标。

强迫症患者在搜寻强迫症状方面已达到“上乘”功夫,能够把自己发生的强迫现象一丝不漏地全部“找”到,连很轻微的别人无法察觉的所谓强迫也不例外。以至做某件事或完成某个动作,眼睛只要一闭,就知道这期间有几个“拐点”,可谓纤毫毕现。

第六节 对抗强迫

一旦找到所谓的强迫,他们就会大吃一惊,仿佛真的患了大病。为了检验“病”的真假,他们这里试试,那里练练,无事找事。折腾来折腾去,当他们一次次确认自己有强迫,就会认定自己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观念不过是对自身出现的某种现象的注意固定和执着的结果。如果执着于这种现象,想改变这种现象却又改变不了而引起心理纠缠,慢慢导致对强迫的困扰问题。

其实,每个人都有紧张和强迫的时候,因而紧张和强迫本身并不具有疾病的意义,这本是不难理解的常识。而有些人偏偏把它看成是“病”,偏要追求“我不能紧张,我不能关注,更不能强迫”,拼命地压制紧张,控制注意,但又不能战胜它们,发疯似地想消灭强迫,导致强迫却越挫越勇。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失败的结果,加深了不良体验,固化了强迫记忆。

因此,不服从自然规律的态度是强迫恶化的主要原因。

第七节 自我诊断

当丢人现眼、嘲笑、社会歧视和现实打击等不良刺激从四面扑来,当他们心里斗得不可开交,当他们用尽了方法控制不了自己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当他们的努力得不到回报,就会感叹:“啊!原来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

就这样给自己下了“确诊”,从此一头挤进了强迫症的队伍。

第八节 因果循环

我们已经知道强迫是如何从偶尔性或习惯性的常态强迫衍变成病态性强迫的:主观因素,即认知态度是始作俑者;客观因素,即不良刺激在推波助澜。

造成常态强迫的原因很多,也没有任何研究意义。

病态性强迫则不同,它是在出现正常性强迫之后,经过外部影响或自我觉察后,开始介意并注意和寻找,之后努力排除正常性强迫。结果必然是:越排除反而觉得强迫越多。强迫越多越烦恼,越想去排除。继而千方百计去消灭强迫,排除烦恼,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这时候强迫症患者才知道强迫实在太强大了,开始害怕强迫了!

之后出现的八大压力,加上个人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和错误认知,强迫的心理阴影就初步形成了,或者说,强迫的条件反射就初步建立了,强迫的种子已经在潜意识扎下了根。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强迫症的“生根”。

“生根”后就会“发芽”。以后只要遇到与八大压力相似的刺激信号,就会产生强迫的心理活动,譬如强迫预感、强迫恐惧、强迫意向。

“发芽”后就会“开花”。强迫的心理活动必然导致强迫的生理反应:肌肉紧张痉挛、呼吸紊乱、大脑一片空白、运动器官不听使唤等,从而无法参与正常行为,即“想做又怕做”的不知所措——强迫拐点出现了。

强迫症患者把这一结果归咎于习惯问题。他们错误地认为这只是一种做事犹豫不决的习惯,继而拼命地练习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改变这种毛病。这种错误做法必然加重心理负担。

出现了“开花”,患者的真实意图遇到阻力,必然会努力挣扎一番,或者干脆逃避或迂回绕过。我们把遇到强迫拐点时的逃避、拼命挣扎、迂回绕过的行为,称作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的结果。

强迫症的“结果”必然会给患者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压力。这时若再加上评价、自责、纠结,就会形成新的心理情结,埋下新的强迫症的种子。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作强迫症的“播种”。

“播种”之后,又会“生根”——形成新的心理阴影。如此往复循环,导致强迫症的心理阴影越来越重,强迫反射越来越固定。

不难理解,强迫症其实是在条件刺激下,以心理、生理和行为三种方式表现出来,即强迫症的“三级反射”。“三级反射”建立后,强迫就已经发展为强迫症。

事实上,强迫症的各种症状都是强迫反射的结果。

由上可知,解决强迫的问题不难,难就难在人们对强迫症的概念模糊,因果观念颠倒。 AtSDvfljCxQFyAOh0TL0vhTYCQL3fpXIToEPded/oQTx6urtPZvykLi304SpF3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