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通权达变的智慧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离娄上》

很多人都喜欢读《三国演义》,如果让你来评价一下里面的曹操,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管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都呈现出两极化。有人认为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作者陈寿将他比美商鞅、韩信、白起等人物;《资治通鉴》中则认为曹操有“十胜”,分别为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就是“有权谋,多机变”,清晰地点明了曹操的主要特点,就是善于权谋、通权达变。尤其是通权达变这一点,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个人做事、成事必备的素质。

《三国演义》中有个很著名的案例:官渡大战中,袁绍被曹操打败,袁绍的数万士兵被曹军俘虏。在清理战场时,曹操得到了一份机密文件,是自己营中的人与袁绍暗中勾结的书信。有人建议曹操把这些通敌分子都找出来,一一除掉,但曹操权衡一番之后,说道:“当时袁绍的势力比我强大,我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呢!”说完,他就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了,也没有去追究那些通敌分子。

真的是曹操不想清除掉这些对自己不忠的人吗?我看未必。当时的大战刚刚结束,军队内部还需要同心协力,巩固自己的力量。如果此时曹操处罚了这些人,很可能会引起军心浮动,导致大规模的叛逃。曹操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这才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宽容。

曹操的谋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大事者的通权达变,或者叫适度的妥协。在一些人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事智慧。因为这种妥协并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目的是让目标更容易实现。当目标方向清晰了,发现某条路走不通时,如果适当妥协一下,绕个弯就可能过去,这肯定比原地踏步好得多。

《孟子》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说齐国稷下学宫里有个名叫淳于髡的辩士。有一天,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件事,符合礼法规定吗?”孟子给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问:“那如果嫂子掉到河里,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来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就是个坑:既然男女授受不亲,那你就不能触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会被淹死,这时该怎么办?

但是,孟子的回答却很具变通性,他说:“嫂子掉入水里,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这是一种通权达变。”面对有生命危险的人时,肯定要先救人,礼制必须先放在一边,人要学会变通才行。

这时,淳于髡又顺势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天下也溺在水里了,先生为什么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认为,孟子作为一个厉害的大儒,却不愿意做官,不愿意伸手援救天下,这很说不过去,所以又挖了个坑让孟子跳。

孟子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不会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难道你想让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吗?

孟子反唇相讥,既让淳于髡无话可说,也体现出了自己善于变通的处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于世,本来就有可为、有可不为,面对不同的问题,应对策略也是不同的,这种机变与权变的做法被称为“权变理论”。它的核心观点就在于,一个人在做事时,必须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和安排。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认死理、钻牛角尖,而是要善于变通,能够随机应变,适应外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合的环境当中,否则,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些蜜蜂和苍蝇一起放入一个平放着的玻璃瓶中,然后让瓶底对向光亮处,瓶口对向暗处。结果发现,里面的蜜蜂全都拼命地向着光亮处飞去,虽然屡次碰壁,也不知道转换方向,最后都累死了;而那些四处乱窜的苍蝇,竟然全都从瓶口飞出去了。

这个实验就告诉我们: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有时光朝着一个既定方向努力也许恰恰是南辕北辙;只有随机应变地寻找出路,必要时甚至突破规则,才有可能找到生机。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充满了不确定性,经营人生应该像带兵打仗一样,既要面对客观环境,也要考虑主观条件,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的客观环境,如社会环境、趋势变化等,那就只能从主观上学会变通,根据外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随机应变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通权达变,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掌握了经营自己人生的精髓。 WDgI2rANa4+dtqBhx94AIsnjPQY5apKZfBU1L7laAwNSYr8hJ8tlXvuJ0WzTcH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