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7 小结

对1973年之前的日本经济周期,最好用存在国际收支平衡限制的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来理解。当经济扩张持续一段时间,外汇储备有所下降时,货币和财政政策被用来给经济降温,以减少进口。但随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不利的供给冲击)导致了经济低迷。

总体而言,1975年之后的波动幅度要小得多。这可能归因于几个因素,包括通过采用浮动汇率消除国际收支限制,以及为抑制通胀采取更恰当的货币政策。

虽然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受到抑制,但资产价格(即股票和土地的价格)上涨得非常快。20世纪80年代末令人叹为观止的资产价格暴涨如今被认为是一次投机泡沫,它也同样令人惊叹地崩溃了。日本经济从这次泡沫崩溃中复苏的速度极其缓慢。需求不足是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但抑制潜在增长的供给侧问题也很重要。

附录4A 一个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回顾

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目的是回顾教科书中的宏观经济模型。关于这种模型的更详细讨论,请参考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比如布兰查德(Blanchard,2009)。

总需求。 回想一下总需求相当于用支出总和定义的GNP:

Y d = C + I + G +( EX - IM

在最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假设消费是当前可支配收入 Y 的函数: C = cY 。假设 I G 是外生给定的。出口( EX )由外国的需求决定,因此对日本经济是外生的。进口( IM )取决于国内可支配收入: IM = mY

短期的均衡产出 Y 由总需求决定,因此 Y = Y d 。将所有假定的关系代入前面给出的方程中,我们得到:

Y = cY + I + G +( EX - mY

即(1- c + m Y =( I + G + EX ),或

Y *=( I + G + EX )/(1- c + m )(A1)

对于均衡的收入水平 Y *,不能保证贸易差额(国际收支余额) EX - IM 为零。考虑到 IM = mY ,抑制总需求(比如通过减少 G )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但随后总需求将会下降,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和利率 。现在让我们引入货币和利率以扩展这一模型。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但与其他资产的不同之处在于:(1)它可以用来购买商品(交换媒介);(2)它不产生任何利息收入。因此,人们需要货币来购买商品。我们假设对货币的需求为

M d = P hY - ki

其中 P 是一般价格水平, i 是利率, h k 是正的常数。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Y ),他们需要更多的货币。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 P ),人们也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高利率( i )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很高,这样人们就会决定持有较少的货币。

在短期,我们假设价格水平不变,因此 P 保持不变。这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关于价格刚性的假设。

利率也会影响投资需求,因为它是企业进行投资需要支付的资金成本。现在我们假设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I = Ī - bi 。将其代入公式(A1)中,我们得到均衡产出与均衡利率之间的关系(通常称为 IS 关系):

Y *=( Ī - bi *+ G + EX )/(1- c - m )(A2)

假设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应量,后者由中央银行决定,我们得到了另一个关系(通常称为 LM 关系)。

M / P = hY *- ki *(A.3)

我们可以通过解(A2)式和(A3)式来计算均衡产出和利率。然后,我们可以发现货币紧缩(减少 M )会提高利率,并减少产出。因此,进口下降,贸易余额改善。这就是在固定汇率制下的繁荣时期日本贸易逆差开始上升时,日本央行所做的事情。

生产能力与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在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运行,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可能就是合理的。由于有闲置生产能力,企业可以在不对工资和原材料价格施加太大上涨压力的情况下扩张。然而,当经济已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时,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以吸引工人。为了补偿这些较高的工资成本,企业不得不提高其产品的价格,总体价格水平将开始上涨。只要总需求超过潜在产出水平,这种情况就会持续下去。这种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增长被称为通胀。

如果中央银行同时扩大货币供给,通胀可以通过减少实际货币供应量( M / P )扭转经济的扩张。利率上升,产出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通胀对日本经济扩张施加的上限已经低于由国际收支平衡施加的上限。

附录4B 经济周期理论

IS - LM 这一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可以概括不同经济周期理论之间的区别。

假设总需求由 IS - LM 模型决定。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如果存在过剩需求),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将缓慢上升,反之亦然。

凯恩斯主义者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假设价格在短期内是刚性的。这意味着不能保证总需求 Y d 等于总供给 Y s 。如果投资需求( I )随投资者的情绪发生波动(动物精神),那就会扰乱经济。另外,外国收入( Y *)的波动也会影响本国的出口。总需求中 I EX 等组成部分的波动会导致总需求本身的波动。另一方面,总供给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总需求波动会导致不同时期出现通胀和经济衰退,也就是经济周期。

政府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以抑制经济周期。当总需求中由市场主体决定的部分( C + I + X - M )较高时,这意味着经济过热(通胀即将到来),政府将削减支出(减少 G ),中央银行将紧缩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上升,进而 I 下降。当总需求中由市场主体决定的部分较低时,政府将通过增加 G M 来刺激经济。通过这种方式,政府采取的政策可以稳定总需求,并缓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即波幅)。这种思路的各种变体在文献中通常被称为积极的、微调的或相机抉择的政策。

货币主义者

货币主义者认为,即使政府不采取行动,经济本质上也是非常稳定的。有弹性的价格被认为能使经济迅速达到平衡,因此总需求通常等于总供给。虽然实际产出可能偶尔偏离潜在产出,但政府不应试图干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因为他们认为在货币供给的增加对经济产生影响之前,还有一个很长的、无法预测的时滞,因此政府能做的最多只是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由于经济中的私人部门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

IS - LM 框架下,货币主义者假设货币需求函数 L Y i )是稳定的;价格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使 Y 达到总供给 F K L A )的水平;货币供应量 M 是扰动的主要来源。他们建议政府保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增长,避免相机抉择的政策或微调。

货币主义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变得流行起来,因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此时显然已经失败,全球范围内的滞胀(高通胀和低产出)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关经济周期的观点相矛盾。

货币主义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所谓的货币数量方程式来表示:

MV = PY

其中 M 是流通中的货币, V 是货币流通速度, P 是一般物价水平, Y 是总产出。

这个等式只是说,在一定时期内,产出( PY )的所有交易可以看作货币存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可以周转多少次)。

如果 V Y 为常数,则货币存量( M )就会决定价格水平( P ):

货币供给是外生的。

货币需求是 i Y 的稳定的函数。

实际利率是由实际因素(生产率)决定的。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微观经济工具被应用于宏观经济框架,尤其是应用于总需求和总供给总是相等的这一假设时,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诞生了。

货币视角下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假设,货币供给是扰动的根源。该理论认为,信息不畅导致了产出偏离其趋势的传播和序列相关。它还依赖于特定的生产技术来传播随机冲击,使之从一个部门传播到其他部门,并在整个经济中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 IATH4E19dJpTxJmbnZcHLVynvLRQ/urn3fbYcSc49ydF5ZNw6mj/Ljmq1Bzp8C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