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6 日本明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2.6.1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有一个细微的差别。经济增长的概念强调经济规模的数量扩张,通常以实际GNP衡量。经济发展的概念强调经济的质变,比如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源从农业向制造业的转移,以及工人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的转移。这一部分描述的明治时期日本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附录2B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经济统计资料的数据来源,这些资料有助于考察二战之前日本的经济发展。

在许多时候,当一个经济体达到其发展的某个关键点时,都有一种增长加速和结构变化加快的趋势。这一关键点就是罗斯托(Rostow,1960)所谓的“起飞”,或者库兹涅茨(Kuznets,1959)所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开端”。库兹涅茨(1959,第一讲)罗列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1)现代科学思想和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2)实际人均产出持续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虽然未必总是如此;(3)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即各部门的产出、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分配持续发生变化;(4)扩大国际交流。库兹涅茨将日本出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时间确定为1874—1879年。

罗斯托(1960,第39页)定义了起飞的三个条件:(1)生产性投资占GNP的比重从5%以下提高至10%以上;(2)至少有一个高速增长的强大制造业部门;(3)现有的政治、社会和制度框架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外部性推动现代部门扩张。罗斯托把日本经济的起飞时间确定为1878—1900年。

大川和罗索夫斯基(Ohkawa and Rosovsky,1973)将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时间确定为19世纪80年代中期,此时经济增长速度突然加快。1879年至1885年的年均经济增速为1.2%,1885年至1898年的年均增速为4.3%。

从这里引用的文献可以得出结论,即日本在1880年左右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因此,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只用了20年就完成了从一个封建经济到现代经济起步阶段的转型,尽管这一转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看到这一点。

表2.1给出了从现代经济增长开始到1963—1967年这段时间,13个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就人均收入而言,日本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因此,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从一开始就很高,它在二战之后的高增长是战前就已开始的经济扩张的延续,并有所加速。表2.2比较了战前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情况。

表2.1 从现代经济增长开始到1963—1967年长期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Kuznets(1971);Ohkawa et al.(1974,第249页);Minami(1986,第37页)。

经济增长伴随着周期波动。表2.3总结了战前出现的繁荣和衰退,计算了从波峰(P)到波谷(T)或是相反的这段时期的平均增速。正如预期的那样,增速在繁荣时期(从T至P)比在衰退时期(从P至T)更快。然而,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日本的平均增速也是正值。

表2.2日本年均经济增速:战前和战后(单位:%)

资料来源:Emi和Shionoya(1973,第55页)。

表2.3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Ohkawa和Rosovsky(1973)。

大川和罗索夫斯基(1973)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这既包括德川时代奠定的基础,也包括明治政府在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接下来的两部分将讨论促成明治时期经济起飞的主要因素。

2.6.2 德川时代的遗产

教育水平较高 。在明治维新刚开始时,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就相对较高。根据多尔(Dore,1965)的估计,1868年43%的男性和10%的女性在家庭之外接受过一些教育,他认为当时日本的教育水平比20世纪60年代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还要高。这主要是因为德川时代在城镇和乡村都有寺子屋,即由寺庙设立的私塾。

资本积累 。在明治维新初期,来自商人的资本积累可用于经济投资。一部分资本被借给了明治政府,还有一部分被私人投资于修建铁路、电力公司和纺织企业。例如,中村(Nakamura,1980,第61页表3)的研究表明,在1897年成立的74家棉纺企业中,有61家是由商人出资的。在这些企业中,有23家是由商人、地主或原来的武士联合出资的,其余的则完全由商人出资。

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 。德川时代晚期的农业技术水平就相当高。例如,根据中村(1980,第62页)的研究,在大阪稻米交易所出售的稻米中,25%是由佃农直接供给的,这表明即使他们分别向封建领主和地主缴纳了37%和24%的稻米收成(平均而言),仍然留有足够的稻米。由于德川时代封建领主之间的技术转移很少,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差异很大。例如,西南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要高于东北地区。

明治维新使现代技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可能。即使在明治初期,日本的水稻产量就能达到每段(1段约为991平方米)1.6石(1石约为127.6千克),这比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作物产量还要高(Nakamura,1971,第49页)。农村的丝绸和纺织工业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明治初期农业的高技术水平使相当一部分人口能够从事非农活动,比如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从而助力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 。由于德川时代采取的参勤交代制度,主干道网络得以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灌溉系统也得到了改善。随着明治时期西方现代技术的引进,这些基础设施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

2.6.3 明治政府在转型时期的政策

废除士农工商社会等级制度 。明治政府于1869年废除了士农工商社会等级制度。这一改革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同时,国内交通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在德川时代,为了禁止底层民众擅自出行,在大名的领地之间设立了关卡,即所谓的关所(Sekisho)。明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宽了对国外旅行的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对于从农村地区向工厂输送工人进而开启工业革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士阶层的成员因失去特权而得到了补偿。位阶极高的武士成了新创立的贵族阶层的成员。其他人可以领取年金,这大部分是以政府债券的形式一次性支付的。

推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于1879年实施。如表2.4所示,人们很快就开始遵从这一法令。这一改革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且有文化素养的劳动力队伍,这对经济增长而言至关重要。

表2.4 1873—1915年日本在校儿童占比(单位:%)

注:-表示无数据。

资料来源:Yasuba和Dhiravegin(1985,第27页)。

1873年的土地税改革 。1873年以前,税收是以农作物的形式缴纳的,主要是大米。这加大了政府收入的波动性,因为政府收入会随着大米价格的变化而变化。1873年的土地税改革按照评估的土地货币价值的3%统一征收,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必须每年缴税。现在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根据土地证来确定。这一改革有助于政府获得稳定的收入,可能会激励地主增加投资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因为在土地价值既定的情况下,他们将完全享有增产带来的收益。

基础设施 。明治政府建造了日本的现代基础设施,包括1870年东京和横滨之间建立的电报系统和1871年建立的邮政系统。其他的基础设施投资是由私人部门发起的,包括铁路。第一条日本铁路修建于1872年,连接横滨和新桥。至1900年,日本已经修建了6 200公里的铁路。

通过产业政策引进和传播外国技术。 日本政府在各类工业部门和农业领域积极引进外国技术。稀缺的外国货币和铸币被用来购买现代机器和雇用外国技术顾问。新的机器和技术在各种展览会和博览会上得到展示。政府修建示范工厂,以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如福冈丝绸厂和堺市纺纱厂,两者均建于1872年。这些工厂往往无法盈利,比如福冈丝绸厂最终在1893年被卖给了私人企业。

正如下一小节所示,外国技术只有被私人部门的企业家根据当时日本的现实状况改造后,才能成功地提升日本经济的生产率。政府还培训技术人员,并将他们派到私人企业,以帮助其操作从欧洲国家引进的现代化设备。此外,政府还以折扣价出售或出租公共土地供现代化工厂使用,它还通过许可证以及或明或暗的规制,保护包括造船业在内的特定行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2.6.4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发展

为了了解外国技术和政府政策在明治时期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小节简要回顾明治时期日本的两大产业,即绢纺和棉纺。

绢纺工业 。为了发展日本的现代绢纺工业,日本政府首先从法国和意大利引进机器设备,并在福冈和其他地方开设示范工厂。 然而,这些示范工厂很快就出了问题。新技术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密集度过高。大型机器设备和高昂的维护费用给工厂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资本密集型技术并不真正适合当时资本稀缺、劳动力充裕的日本。

当政府经营的示范工厂还在挣扎时,一家私人企业成功地找到了解决方法。诹访地区(现在的长野县)的中山公司尽可能用木制部件代替进口机器的铁制部件,建造了自己的绢纺机器。这使得成本大规模降低。中山工厂的生产能力是一家典型的政府示范工厂的1/3,但成本只有其1%,也就是说生产率提高了33倍。类似于中山公司的做法迅速扩展开来,成为日本绢纺行业的标杆。

棉纺工业 。1867年,也就是在德川时期的最后一年,位于九州萨摩藩的大名最早为日本引进了两家棉纺厂。1872年,第一家私人工厂在东京建立。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将促进棉纺工业作为发展战略。在明治时期的头十年,棉纺制品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5%~40%。对该行业的扶持有几种形式。与绢纺类似,政府建立并经营示范工厂,为购买机器和工厂提供贷款(有时这与政府出售工厂有关),派遣技术人员安装和拆卸新机器,为公开展览棉纺制品提供资助,以促进技术扩散。然而,至1886年,政府几乎不再扶持棉纺产业。

政府停止这些政策有多个原因。财政赤字使它很难继续为该行业提供补贴。示范工厂的技术很快就过时了,因为它们规模太小,比如,只有2 000个纺锭,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它们还是用水力来驱动的,这限制了工厂的选址,而且在日本的许多地方,冬天水力无法提供可靠的动力。许多企业也发现政府贷款并没有吸引力,因为资金的使用仅限于购买机器和工厂,不能用于支付其他重要的经营费用,比如劳动力成本。最后,政府能够吸引到的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并不是很强。

日本第一家真正成功的棉纺厂属于一家私人企业。大阪纺织公司于1883年开始经营,发展非常迅速。这家公司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保护或补贴。从一开始,大阪纺织公司的经营规模就是一家政府经营的示范工厂的5倍,也就是说有1万个纺锭。它使用蒸汽动力而不是水力,这使它能够将工厂设在有更多工人可用的地方。该公司成功地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并从私人投资者那里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工厂开始运转以后,大阪纺织公司引入了两种新的运营模式。一是公司实行多班制运营。每天24小时的工作被分成两个12小时的班次,大约一半的工人上白班,其余的上夜班。二是它将银行贷款用于运营成本。提高机器使用率和财务杠杆率,目的是为了迅速支付这些机器的昂贵费用。

由于工人过剩,很容易说服他们延长工作时间,甚至夜班也是如此。这家公司先于西方的棉纺厂采用夜班制。和许多社会一样,某些社会群体被迫辛勤劳作,却没有多少抱怨的权利。在日本棉纺工业中,这一群体就是女性。许多附近农村的妇女搬到棉纺厂生活和工作。1892年,大约75%的棉纺厂工人是女性。

私人所有的第一国民银行为这家公司提供支持,主要是因为大阪纺织公司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正是该银行的董事长。股权资本主要由商人提供。公司的发起股东如下:贵族阶层占股38%,大阪地区的个人股东(主要是商人)占股31%,东京地区的个人股东占股29%,其他人占股2%。在接下来的6年里,贵族阶层持有的股份降至11.3%。

以绢纺和棉纺工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明治时期及其后工业发展的几个特点。首先,工业化始于西方新技术的引入。其次,政府起了带头作用,但是示范工厂并不是很成功。因此,私人企业脱颖而出,使新兴产业变得有利可图。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技术经常需要改造,以适应日本的国情。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开始其工业化的时间非常晚。在一本关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典著作中,格申克龙(Gerschenkron,1962)指出了这些国家的几个共同特征,如(1)快速增长,(2)大规模的工厂和企业,(3)投资银行、政府或两者同时有组织地予以引导。日本工业化的经历与格申克龙的理论是否相符呢?

日本确实增长迅速。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前50年(1886—1936年),日本的实际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1.8%。相比之下,英国(1780—1830年)为0.4%,法国为1.0%(1830—1880年),美国(1840—1890年)和德国(1850—1900年)分别是1.5%和1.4%。然而,日本并非由大型工厂和企业主导。正如我们在绢纺行业中看到的,日本的工业化通常由小企业主导。有些企业规模不小,但也不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引进的技术经常被改造,以适应日本资本稀缺和劳动力充裕的现实。

最后,目前还不清楚日本的工业化是由政府还是由投资银行引导的。政府确实引进了新技术,并试图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但往往以失败告终。银行也不是工业化的重要资本来源。日本的银行大多是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短期贷款为企业提供营运资金,并以这种形式支持企业的发展。 kYbzV+kBhRLRnc5Kn25ARUhnZpyt2bHKHGzNgfomOH3Z320HFtTAQEAhLfwQjF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