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处光的背面,还世界以光明

口述:田厚生

时间:2017年4月24日,2021年6月22日

地点:上海田厚生寓所

访谈:刘军、沈亮

记录:张渔、刘楠

摄影:杨学渊、刘宇翔

整理:刘楠

新生活的转折:学医与入党

我高中的时候是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学上学,我姐姐学过护士,她说以后不要做别的,做医生最好。那个时候我们知道考燕京大学最好,然后进入协和医学院。但燕京大学入学要求很高。正赶上上海震旦大学到辅仁大学招生。辅仁大学是北京的一所私立教会学校,也是天主教会创办的,所以上海震旦大学招生的时候会跑到北京去招人。我一看报纸上震旦大学的照片,有几座大楼印象深刻。我说震旦大学一定要去念,环境很好。所以我就报了名,考上后,来到了上海。

我接到震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并不高兴,因为他那时没钱供我念大学。他还训斥我,说凭什么跑到上海去念大学,还念医学。我说不要紧,只要不收我学费,我在那儿每天能吃上饭就行,我可以给人家打工的,后来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

青年时期的田厚生

那个时候医学院需要学习的科目又多又全,印象最深的是解剖课。医学院的学生,好多人床底下都有个木箱子,里边装着人体骨头。当时法租界里人死了没人管,多由慈善机构出面处理,有的就运到震旦大学。这些尸体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制作成人体标本,成为“大体”老师。学生上解剖学的时候,都要去做尸体解剖。

田厚生在震旦大学校园中

我在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地下党,郑康林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那个时候在学生中成立震声歌咏团,领导学生运动,游行、喊口号,在大操场上唱解放区的革命歌曲。歌咏团曾经请周小燕出席音乐会。周小燕曾在欧洲开过音乐会,被称为“中国的夜莺”。还有我一个同班同学,名叫楼乾贵,唱男高音唱得蛮好的。我们以音乐会的形式吸引、联络进步同学。

当时的震旦大学校园里,有地下党,有三青团,还有天主教徒,但是教徒与非教徒分开住,教徒住在一个楼,非教徒住在一个楼。

那个时候我们地下党组织是很危险的,我的名字也曾经出现在国民党发布的黑名单里。终于有一天,国民党派特务来抓我,但是没抓到。为什么没有抓到我呢?因为在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党就得到消息,说国民党要动手抓人。我当时一个人在上海,有点发愁,既无朋友,也没亲戚,我能上哪里躲?这时候,震旦一个别的系的同学葛福国,念工科的,也是地下党员,他听说我的情况以后,就让我去他家,我跟着他到他家,住了不到一个月,上海解放了。

毕业后我到广慈医院工作。上海解放前,我参加地下党,当时医院里的人都不知道。上海解放以后我的党员身份被公开,卢湾区委组织部派人到广慈医院召集了一些人开会,当场宣布我是共产党员。但我当时没在场,是后来听别人说正式宣布的。

我刚到广慈医院工作的时候,医院里还有很多法国嬷嬷承担护士工作。嬷嬷们喜欢喝羊奶,广慈医院里专门有一块地方养羊,供给羊奶。当时龚静德就在里面养羊,我见他工作挺认真的,后来发展他入了党。在广慈医院工作期间,我还和同志们一起成立了工会。我那个时候与学校附近的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工人认识,有时也参加他们的一些工会活动,我就请他们帮忙,请他们的工会干部帮助我们创立工会。

田厚生的医务工会会员证

不一样的经历:北上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期间,上海市组织成立抗美援朝医疗队。我是党员,担任医疗队里的联络员,做秘书之类的工作。我动员了好多医生参加医疗队,他们开始的时候认为抗美援朝很危险,以为要到战场前线,担心飞机、大炮轰炸。我就耐心做思想工作,并说明情况。史济湘、林言箴、陈家伦,我们一起去的,还有好多人。我们参加的是上海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1951年7月27日首途北上。

田厚生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

我们医疗队实际上没过鸭绿江。在鸭绿江边,解放军成立了一个陆军医院,我们这些上海的医疗队队员就补充在里面。我那个时候不是队长,因为我年纪轻,当联络员,我们眼科的教授聂传贤是队长,由上海卫生局主管这支医疗队。我们坐专列一直被送到东北通化,先在那儿住下来,最后补充到解放军成立的医院里。

有一天,一个士兵找到我,说他的眼睛看不见了,睁不开。我一看,那个症状就是一种甲种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干眼病。我给他开了甲种维生素,吃了之后眼睛就好了。他还特意来告诉我:“田医生我眼睛治好了。”当时解放军医院的条件也不是很好,有次陈家伦医生要做穿刺手术,我还跑到通化县城去找好的刺针。

我们抗美援朝医疗队回来的时候,棉衣服还穿着。王振义跟我不是同批去的,我回来后把我冬天的高筒棉鞋送给他,让他备着去东北穿,因为东北冷得很。

三十年的专注:扎根蚌埠医学院

1961年我来到皖北。虽然当时教育有所发展,但医学仍很落后,尤其是农村。上海老的医学院要协助北方落后的地区,帮助他们成立新的医学院、办医学教育。上海第二医学院看到上级的指示,要求帮助落后地区成立医学院,提高医学教育水平。二医就在大操场上开大会,说学校应该完成这项任务。当时第二医学院的党委书记是孙仲德,是位老红军,打过游击的。他讲,南京到上海这条铁路沿线的地方都很发达了,但安徽还很落后,尤其是皖北,淮河北岸。后来就确定下来,到皖北援建医学院。二医那时候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去报名,我也报名了。报名以后,就等通知,说安徽省有人组织联系这件事情。

送别田厚生援建蚌埠医学院留影(左二为聂传贤,左三为田厚生)

淮北本来有一所医院,是治淮委员会留下的。那个时候要治理淮河,治淮委员会成立了一家医院,里面有同济大学毕业的医生、河南医学院来的人,有眼科,也有别的科。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分迁一半到蚌埠,以治淮委员会留下的医院为依托,成立蚌埠医学院。成立前期,基础教研室的老师先去,后来各个临床科室的人才去,我们也就去了。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学院

我在广慈医院眼科工作了好几年,去蚌埠医学院也是在眼科。当时蚌埠的医院做白内障手术,眼睛虹膜的伤口是不缝线的,因为不知道缝什么线。我在上海买了缝合的针和线,教那里的医生。手术方法也有改善,不是去膜而是采用囊内的办法。就这样改善和提高蚌埠医学院眼科原有的水平。人工晶体开始使用的时候,就是我们蚌医先搞起来的。1995年,我主持的“人工晶体植入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田厚生主持的人工晶体研究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蚌埠医学院有一所教学医院,我坐诊的同时,也要带学生。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些研究生是蚌埠医学院毕业的。范先群就是我在蚌埠医学院教过的学生,当时他想考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研究生。我把九院招研究生的老师的研究材料给他看,后来他考上了。他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研究人工晶体的陈大本,也是蚌埠医学院出来的,他现在是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的领军人物了。还有像吴明星等,在眼科方面现在做得也很不错。

蚌埠医学院师生合影(第一排左四为田厚生,第二排左六为范先群)

我是1961年去的蚌埠医学院,到退休的时候,已经在皖北工作了30多年。我20世纪90年代初期退休,回到上海。 2rOFCoERipQBO8Wpm3Skjq265Ov0cVVQIBr2y9MThrIUwzWf4a1jmOphNtdhBW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