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医病救人,无悔一生

口述:宋家仁(宋国宾之孙)

时间:2019年12月12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史馆

访谈:江浩艳

记录:汤黎华

摄影:刘宇翔

整理:李果鸣

走上学医之路

祖父宋国宾,字恪三,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扬州黄家园,1956年3月22日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63岁。祖父出身于扬州最大盐号之一的“乙和祥”盐号总管家庭,高祖父随盐号老板汪竹铭从安徽迁至扬州,买下了扬州千总衙门黄家园。祖父和我的父辈都出生在黄家园。

祖父少年时代便立志学医,他在1937年撰写的《亡弟》一文中,记述了深受家人喜爱的聪明弟弟宋国鹏。宋国鹏在6岁时患白喉不治而亡,高祖父悲伤过度也不久离世,祖父当时还是14岁的少年,他深受打击,立志学医。

祖父从扬州的两淮中学毕业,决定前往上海学医。当时有很多外国教会在上海创办医学院,入教成为进入其医学院求学的必备条件,这是祖父反对的。而当时马相伯先生创办的震旦学院(即后来的震旦大学)明确表示“自由入会”,祖父敬佩马相伯先生的为人,于是选择了震旦大学,成为震旦大学招收的第二届医科学生。

青年宋国宾

震旦求学

从1911年至1921年,祖父在震旦医学院度过了整整10年的青春时光。他每年考试都得优等,直到1921年博士毕业考取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继续深造,1923年学成回母校工作。

祖父在震旦这10年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十分辛苦,每天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比如1917年下半年,课表安排从星期一到星期六都非常紧张,星期一上午两堂课后还要去医院实习,下午全部是解剖课;星期二上午是法文和哲学,下午去医院实习;星期三上午组织学,课后去医院实习,下午为手术和医术课;星期四上午两堂法文课后,便是一天的考试;星期五上午先去实习,后上法文课,下午是解剖学和生理学;星期六上午是生理学和哲学,下午是解剖学。基本上每个星期都有考试。

祖父还担任了学生会会长。1918年11月学校发起成立学生会,学生们向其他学校索取了章程,通过投票选举,祖父和曹德三、陈培基共同担任震旦大学学生会会长。1919年5月7日,五四运动消息传到上海,祖父代表全体同学与校长交涉,争取到半天时间参加学生游行。祖父带领同学们前往斜桥会场听取爱国演讲,之后跟着游行队伍到了德国领事馆前抗议,回校后学生会代表震旦大学学生向教育部发电报,声援青岛学生,表达对不平等条约的抗议。此后随着五四运动进入高潮,祖父代表同学们与校长商议罢课,遭到了校长的拒绝,并且校长还让神父通知学生,谁如果罢课,就将被开除并搬出学校宿舍。如此一来,严重打击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但祖父认为此举同当时国内大多数学校学生的爱国情怀相违背,便与校长交涉,提出提前考试、提前放假的建议。校长最后同意了该建议。到5月底,考试便结束了,全校提前放假。

宋国宾震旦大学毕业证书

留学法国

1921年,是祖父在震旦医学院求学的最后一年,他们全班五名同学,几次在一起商议毕业志向。其中一名同学已经工作,其余四人还没考试。胡廷黻先生坚定地向往留学,已结婚生子的祖父起初有些犹豫。一方面是家庭的牵绊,另一方面是想要看看广阔世界的愿望。后来震旦举行了公派留法考试,中国和法国各派出一名医官作为监考,祖父与胡廷黻拿到了优等,得到了前往法国留学的机会。

1921年8月13日,祖父乘上法国盖波多士号轮船,前往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深造。同去的还有四名中国学生,其中两名是文科学生。祖父在海上航行了40多天,当年364法郎的往返船票,由震旦医学院姚院长垫付。

祖父在巴斯德研究院学习两年,不光学习了细菌学等科学知识,还从法国科学家身上学到了爱国、奉献精神。他研究了法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以及科学家如何用科学拯救人类、拯救国家的事迹。回国后,祖父不断发表文章,号召青年学生、青年医生要用科学救国。1933年,祖父去国立上海医学院演讲科学家巴斯德的故事。1934年祖父撰写了《巴斯德传》,积极传播他爱科学、爱人类、爱祖国的奋发图强思想。

祖父还在法国深入考察法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学伦理等人文状况,为他日后出版《医业伦理学》打下了基础。

祖父在巴黎交友甚广,与同在法国留学的徐悲鸿结识后,两人成为知交。徐悲鸿回国后常常来我家,还送给了祖父一幅《骏马图》。

任教震旦

1923年,结束留学学业后的祖父回到国内。因为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他选择留在震旦大学,担任医学细菌学、生理学教授,还出任校医,并在安当医院做临床教授。1926年,他担任震旦大学同学会会长;1926—1929年,担任震旦大学医学会会长。

祖父为人谦和,深受学生爱戴,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他曾在《教授一得》中谈到自己教书心得时说:“上课不能照本宣读,不能做留声机。讲课和著书不同,讲课要钩元索隐,变晦为明,用浅显之辞,释难深之学,使学者了然于真理之所在。”祖父上课不看稿子,也不看书,而是按照自己的行医经历和多年体悟精心备课。他认为,要用浅显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掌握深奥的知识,在重要问题上“举一反三”,让学生“终而不忘”。祖父讲:“要用不烂之舌,听者才会聚精会神,良师要讲解翔实,不为讲而宣读。良师要当学生之益友。”因此学生们都喜欢听他授课。

祖父不光在震旦教授学生,还担任许多社会工作,如:1923年,祖父担任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江苏省教育会出席代表;1925年,进入西医审查委员会,主要负责行医资格的审核;1926年,进入西医考试委员会;1928—1934年,任上海医师公会常务委员和主席、全国医师委员会政委、全国医师保障委员会执行主席;1932—1935年,任上海体仁医院院长兼董事长,该医院是由一名来上海找祖父治疗结核病的广东富商出资建立的,专为穷人所设;1935—1945年,任教育部医学名词编审委员。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祖父担任上海红十字会第十一伤病院内科主任;“八一三事变”后,在震旦大学难民收治所做内科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众多医学报刊主编。

1927年,祖父制定了《震旦大学医科生毕业宣誓》,提倡学生做一名良医。祖父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大多数都成为各大医院的骨干。

祖父为人正直,常常因为法国校长对待中国教员的不公,而出面交涉乃至无情揭露。校长才尔蒙不满在心,多次利诱、笼络祖父,企图让他为法国的利益服务。当时震旦大学中国教授的收入还不到外籍教授的一半,面对宋国宾等人的抗议,才尔蒙多次暗示可以提高祖父个人的待遇,遭到了祖父的严厉拒绝。

1933年,法国立兴洋行销往中国一批“法迈士”止咳糖浆,宣称可以治疗伤风咳嗽和结核病。才尔蒙校长想让祖父帮忙在报刊上做宣传。但祖父经过调查,发现这个糖浆并无实际效果,有些病人甚至因为服药后延误治疗而加重,因此拒绝了校长,并提醒糖浆疗效言过其实。

1933年6月15日,祖父在《新医药刊》上发表文章,引用许多病例,揭露了糖浆疗效不佳的事实。此举触怒了才尔蒙,他威胁、利诱祖父发文更正,祖父曾讲“主人爱洁,更重气节,砥砺廉隅,终身如一”。怀恨在心的才尔蒙设计了一个圈套,由于祖父上课声音并不大,他安排了一个大教室给祖父讲课,并让一些校外人员坐在后排不断高喊“听不见”来进行捣乱。祖父因此认识到,他在震旦大学继续待下去,必定会与他所坚持的气节相悖,因此于1935年辞职,被迫离开了震旦,离开了他的学生。当时祖父写了《别矣震旦》,文中流露出满腔愤慨和爱国爱校的感情,文中写道:“宾虽不敏而爱国不敢后人,雅不欲与摧残我爱国观念之人相安于一室之内。”祖父离开震旦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专门送了他一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匾额。祖父虽多次搬家,这块匾额却始终带在身边。

中国近代医业伦理学先驱

离开了震旦,祖父依旧没有放弃医学事业。他自己开办了诊所,撰写了很多医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医业伦理学》,而祖父也因此成为近现代中国医学伦理学先驱。

宋国宾著《医业伦理学》书影

出版这部著作,除了因为祖父在法国留学时就已考察了很多相关内容,还因为当时中国医学界的一些不良风气,他深感医学界同道之争、医派之争、医病纠纷等层出不穷,医生之间的竞争有时甚至会利用患者和社会,这对医学事业的发展非常不利。祖父曾言:“为名医易,为良医难。”他在《良医写照》中讲:“良医应洞其所学,忠其所事,出其热忱,修其仪表,此乃仁义礼智之四德,良医必备。”

祖父致力于医学伦理道德的宣传,发表了欧洲的一些医师法规,拟定了《上海市医师公会医师信条》等医师行为道德准则。他到各处讲解医师信条,还分别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宣讲内容。他为了让医师们熟记信条,还专门编写了《医师信条歌》。

在正式出版《医业伦理学》之前,他陆续在刊物上发表了《医业伦理学》部分章节的内容,以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1933年6月,中国近代第一本医学伦理学著作《医业伦理学》问世。祖父非常强调重视医学伦理的培养,在医政方面重视医患关系的改善,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他还呼吁医界同道要相互团结。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众多赞同和支持,有14位在医界有影响的同道为其作序。该书至今仍然受到重视和研究,被称为“近代医学伦理学的先导”。

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祖父是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学者,正像震旦文学院顾裕禄先生在《解放报》上写的《问政》中所讲:“宋国宾老教授是震旦师生反帝爱国的好榜样,他的反帝爱国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事迹得以永远为震旦师生敬仰,永远成为震旦师生的学习榜样。”

祖父常通过报刊揭露外国来中国的江湖骗子,揭露校内中外教授待遇的不公。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参加救援队,他还坚决抵制为日本人做事。有一名曾任职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担任汪伪政权的卫生署署长,几次三番来做说客,请祖父为日本人工作,都被祖父严词拒绝。

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祖父带领20多名学生抢救受伤的士兵和百姓,救治了300多名伤员。1937年淞沪会战,震旦大学操场搭建难民收容所,收治伤员和难民2000多名,大礼堂作为难民临时收容所,收治了1400多名伤兵。祖父还撰写了很多揭露日本人罪行的文章,但受制于当时的新闻管制,没有报纸敢于刊登。

1945年,祖父还收到装有一枚子弹的威胁信,为了不牵连家人,祖父将全家送往扬州避难,独自留在上海,直至1948年祖母去世。1949年上海解放,祖父以非常喜悦的心情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鼓励三个儿子报名参军,保家卫国。三个儿子也都在他的支持下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祖父还曾以一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五男二女七人中,三子从军海陆空。抗美援朝成战士,保家卫国呈英雄。嗟于老病颓唐甚,幸尔青年壮志宏。以后应将好消息,时时报导于衰翁。”

1954年,祖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任上海市政协特邀委员。祖父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予他的最高荣誉和信任,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徐悲鸿《骏马图》捐献给了上海文史馆。 bNM2w0YmNpU+klBrjLesUsN53P+feQKyDlSE2HxZDNYdNO68Yj3Utmy7oHvhv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