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溢滔潜心血红蛋白病研究

思政映射点: 爱国情怀,爱岗敬业,科学精神,开拓创新

学科: 遗传学

相关知识点: 血红蛋白病研究

素材简介: 本素材介绍了曾溢滔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血红蛋白病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大胆创新的精神。旨在培养学生为医学事业、为国家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以及大胆创新、勇于参与国际科学竞争的精神。

曾溢滔是我国血红蛋白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于1962年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刘祖洞教授的研究生,攻读人类遗传学专业。当时,他选择了国际上正在兴起的血红蛋白生化遗传研究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复旦大学遗传所当时没有生化遗传学研究的工作基础,曾溢滔就在一间空房间里利用暑假一边建设实验室一边开展血红蛋白生化遗传研究。经过艰苦的努力,曾溢滔很快就完成了混合淀粉胶电泳,攻克了血红蛋白的肽链解离技术,研发出了人-狗血红蛋白种间分子杂交技术和“指纹法”分析血红蛋白化学结构等技术,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吴文彦主任及其助手黄淑帧医师共同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异常血红蛋白的鉴定,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复旦大学遗传所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曾溢滔作为毕业的研究生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一结核病总院从事针刺麻醉工作,整整12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曾溢滔的“血红蛋白生化遗传研究”获得科学大会奖。同年,曾溢滔奉命和夫人黄淑帧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筹建医学遗传研究室。研究室成立不久,曾溢滔夫妇接待了一位外国女留学生,她患有严重贫血症,到上海多年都未诊断出病因。曾溢滔夫妇通过自制的高压电泳仪对患者的血样进行高压电泳分析以及血红蛋白肽链“指纹图谱”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终于诊断出该留学生患有δβ + 地中海贫血组合HbS(镰状细胞贫血)病。这是我国完成的首例血红蛋白化学一级结构分析。该项工作应邀在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1978年10月,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了全国血红蛋白研究协作组,曾溢滔出任该协作组的副组长,与广西医学院梁徐教授等倡导和领导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的普查。对于在普查中发现的大量异常血红蛋白,他们除了采用已有的常规血红蛋白分析技术鉴定外,还应用黄淑帧教授建立的双偶合微量氨基酸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化学结构鉴定,阐明了这些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地理分布。1981年4月,曾溢滔以国际研究员的身份到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国际血红蛋白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在美国短短8个多月的时间里,曾溢滔发表了13篇有关血红蛋白研究的论文。1982年初回国后,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与全国70多家兄弟单位协作,完成了131个家系的异常血红蛋白化学结构分析工作,发现了8种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国际新型血红蛋白变种,填补了中国在世界异常血红蛋白分析版图上的空白。以曾溢滔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人血红蛋白病变异性研究”项目因此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基金资助。他成为第一位获此基金资助的中国科学家。曾溢滔因他在血红蛋白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公认的血红蛋白权威。

血红蛋白疾病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是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目前,地贫还没有根治的手段,产前基因诊断仍是杜绝患儿出生的最好方法。曾溢滔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地贫等常见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当一个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在这些家庭中诞生时,感激不尽的父母给医学遗传研究室寄来孩子的照片……20世纪90年代初,曾溢滔根据自己对基因调控研究的结果,尝试通过羟基脲调控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来治疗β地中海贫血,获得成功,《美国医学会杂志》评论这一成果为当年血液学的重要进展之一。

曾溢滔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他事业上的成功,使他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医学遗传学家。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他被推荐成为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2019年,在曾溢滔八十寿辰之际,中国工程院在贺信中评价道:“您对发展我国医学遗传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推动我国医学遗传学走向世界的杰出领头人之一。”

曾溢滔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血红蛋白病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事迹,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大胆创新的精神。当代医学生应当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以及大胆创新、勇于参与国际科学竞争的精神,为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文彦,曾溢滔,黄淑帧,等.两个新型的血红蛋[M].科学通报(抽印本),1965∶443-446.

[2]YI-TAO ZENG,SHU-ZHEN HUANG.Disorders of haemoglobin in China[J].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1987,24:578-583.

[3]YI-TAO ZENG,SHU-ZHEN HUANG.α-Globin Gene Organization and prenatal diagnosis of α-thalassemia in China[J].The Lancet,1985, I:304-306.

(曾凡一,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研究员) +4iBem2i4Lc0Q20J7x+EgBnC85z1FisZXf7Ma30AUmMxwHU3IV2a6mjKGWAj0J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