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克隆先驱”童第周

思政映射点: 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开拓创新

学科: 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相关知识点: 胚胎学总论部分 —— 克隆技术,胚胎早期发育

素材简介: 本素材介绍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先驱”的童第周的求学之路、科研之路,让医学生领略科学家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努力探索的科学精神。

克隆,也就是体细胞核移植,是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后代的过程。从1952年的克隆非洲爪蟾,到1996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再到2017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的问世,该技术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兴趣所在。

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1902—1979)首次用鱼类证实了异种克隆的可能性,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童第周的求学之路、科研之路,领略科学家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努力探索的科学精神。

1902年,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县,从小读私塾,中学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1930年他远渡重洋,来到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在比利时求学的日子并不十分顺利,他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洋人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当时有一个青蛙卵的卵膜剥除手术,难度很大,多年来没人能完成。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童第周像高明的外科医生一样,用灵巧的双手干净利落地剥落了青蛙卵膜,此举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

1934年,童第周获得布鲁塞尔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是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了。1948年,童第周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的老师曾劝他说:“你的国家这么困难,在这里我可以给你申请特别博士。”童第周却说:“不,我要回去,我是中国人!”就这样,他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克服了种种阻力,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0年,他在青岛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的科研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就是研究从卵子在受精前后的结构到细胞质与细胞核在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细胞质在性状遗传中的作用。在这条科学探索之路上,童第周亲力亲为,锲而不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开创了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此前,美、英学者的有关研究,都是在同一物种中进行的;日本学者对异种蛙的核移植进行了大量尝试均未成功。面对前人研究未曾跨越的鸿沟,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异种核移植。童第周进行的是鲤鱼和鲫鱼之间的细胞核移植。他将鲤鱼的囊胚细胞核移入鲫鱼的去核卵,或者反过来将鲫鱼的囊胚细胞核移入鲤鱼的去核卵,终于培育出了第一尾属间核质杂种鱼,发现了脊椎动物远缘物种间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可配合性,首次用鱼类证实了异种克隆的可能性,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1979年,童第周于北京病逝。他鞠躬尽瘁,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在我国科学界群星灿烂的太空里,他是一颗光芒夺目的大星,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中国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作为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先驱”,他的求学之路、科研之路值得所有医学生学习,我们能从他身上深刻感悟科学家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努力探索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海洋研究所.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EB/OL].(2012-05-25)[2020-08-30].http://www.cas.cn/wh/SWXS/201205/t20120527_3585750.shtml.

(伍静文,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副教授) 5TryI01/k1S1NbDdNwWM6HlvHBvF2P9nL4wUAuaqa3JTXN4vlQH0WbSq1hGdFc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