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拖延的类型

我为我的行为感到迷惑,因为我发现,我正在做的都是我痛恨的事,连一件我真正想做的都没有!

——圣·保罗

战拖第一线

在小奇的第一份销售工作中,拒绝是他最常遇见的事。他积极地参加每一个销售培训讲座,读老师推荐的所有书籍,每天都坚持在镜子前重复自我肯定口号:“我可以做到!我会成功!”

然而,又一个没有业绩的日子过去了。他盯着电话,充满恐惧。每次拿起电话,心灰意冷地打给下一个潜在客户,他唯一能预料到的就是又一次被拒绝,对方不是说“我正在开会”,就是在他进行自我介绍时就“啪”地挂断电话。这一次,他又失败了,他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

沮丧的小奇收拾好桌子,填好表格,然后上网四处浏览,看能不能从竞争对手的产品中获取一点儿灵感。他一直拖着不打电话,直到那些潜在的客户都下班回家了也没打。老板进来检查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小奇推迟工作的习惯也为他销售生涯的终结埋下了种子。


小佳的大脑和她的电脑屏幕一样,一片空白。她盯着屏幕,知道那上面应该有点儿字了,而且得是她写出来的,但是,什么都没有——一个字都没有。“为什么?为什么!”她奇怪自己怎么了。以前又不是没写过,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篇明天要交的论文就是让她脑袋空空。“写啊!”她想,“在键盘上敲点儿字出来啊!”结果,一串毫无意义的字出现在屏幕上。还不如不写。

小佳安慰自己说,无聊了这么久,是时候休息一下了。于是,她开始浏览一个朋友发给她的全是名牌的网站。然后,她又看了一些音乐视频,发现了一个讽刺当下电视节目的网站。她把链接发给朋友们。很快,这几个朋友又像比赛似的发来了更有趣的视频。过了几个小时,小佳很沮丧地发现,一天都快过去了,与“休息一下”之前相比,她的灵感更枯竭了。她赶紧写,但最终写出来的东西和她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正比——那就是一堆垃圾。


“假期计划都做好了!”小石第一次赶了先,提前订好了飞往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机票。不过,他没订酒店,因为他觉得什么时候订酒店都可以。然而,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什么时候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几个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小石把这件事一推再推,后来干脆全忘了。总有一些事情更需要立刻就做,比如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最后,当开始考虑收拾行李时,他才想起来已经没法再推了,但时间已经太迟了。他赶紧上网查,却发现可订的酒店非常少,于是只能匆匆订了一个。

当飞机降落到多米尼加的时候,小石希望自己订的酒店像岛屿一样漂亮。然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酒店离海滩很远,房间的墙上到处装点着蚊子的尸体,洗手间脏死了,酒店的食物难吃到可以把人毒死……

小奇、小佳和小石都是拖延者,但他们拖延的原因各不相同。就好比一辆车之所以会停驶,可能是因为没油了,可能是因为车胎爆了,也可能是因为电池没电了。导致拖延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外在的表现看上去完全一样,其原因也可能不同。小奇、小佳和小石因为不同的内在原因而拖延,而每一种原因都代表了拖延公式中的一个变量。我提出的这个数学公式阐释了非理性的延迟。只要弄清楚为什么小奇、小佳和小石会推迟他们各自的任务,你就能领会本书的精华。

首先,我们要来做一些评估。在上一章中,你测试了自己的拖延程度。而在本章中,我将会带你探寻为什么你会推迟做事。你是否与小奇、小佳或小石中的某一个人很像?还是你是他们三个人的混合?看表2-1的测试,在其中的24个问题后填写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然后根据后面的计分表判断自己属于哪种情况。

表2-1 你为什么拖延

现在,将以下序号的题目的得分加起来。

小奇的计分表=1+4+7+10+13+16+19+22=

小佳的计分表=2+5+8+11+14+17+20+23=

小石的计分表=3+6+9+12+15+18+21+24=

如果你在小奇的计分表中的得分为24分或24分以下,那么你和他的情况就比较相像。如果你在小佳或小石的计分表中的得分为24分或24分以上,那么你也算是找到知音了,因为你和小佳或小石真的很像。

小奇、小佳和小石分别代表了 产生拖延动机的三个基本元素:期望、价值、时间,也就是拖延的三种类型 。一旦抓住了他们各自情形的核心所在,你就能理解拖延公式中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了。搞清了这些之后,我会再来带你看看这几个部分是如何组成这个完整的公式的。

是的,我们得算算数了,但别怕,这个公式没那么复杂,12岁的孩子能明白,你也能。

拖延类型1:期望值低

小奇的故事在销售人员中非常常见。被拒绝就是这种工作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销售人员在得到一个“好的”之前,只有鬼才知道他们得到过多少“不要”,在他们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更是如此。很多“有志气”的销售人员都像小奇一样,被这样的拒绝浇了一大瓢冷水,然后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动力继续下去了。只有具备超强复原能力的人,才能在这种无情的打击下东山再起。是什么侵蚀了小奇的动力,导致了他的拖延呢?是不是“期望”呢?是的,是那些他期望会发生的事。屡试屡败之后,还没开始的时候,他就在等待着失败了。

高期望构成了自信和乐观主义的核心,可一旦你开始相信目标无法达成,你就会停下积极争取的脚步。最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你不会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相信我的努力会有回报”或者“胜利在我的掌控之中”。你就像是那个低期望的小奇。

有39项涉及近7 000名被试的研究发现,虽然有一些拖延与过度自信相关,但更常见的是由于自信不足。 拖延者通常都缺乏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他们一再推迟的任务。 如果你拖着不做学校留的作业,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觉得作业太难;如果你拖着不去通过锻炼身体或调整饮食来改善健康状况,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质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如果你丢了工作,那么你很可能也会拖着不去找工作,因为你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可能被雇用。

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军人物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缺乏自信或缺乏乐观与拖延之间的联系。

拖延揭秘

在实验中,塞利格曼将两组狗分别控制起来,以随机的间隔对它们实施电击。两组狗受到的电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完全相同,但是,第一组狗可以通过按压一个控制杆来终止对所有狗的电击,第二组狗则没有控制能力,完全依靠对方来结束这种痛苦。

稍后,塞利格曼改变了设置,他把这两组狗放在一个可来回穿梭的箱子中,中间有一道很低的屏障,然后重新测试它们的反应。箱子的一侧带电,所有狗都轻轻一跃就可以到另外一边以逃脱电击。第一组狗,就是之前可以操纵控制杆的,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跳到屏障另一侧来避开电击。第二组狗显然也从之前的经验中学会了一些东西:当盒子充满电的时候,它们并不跳,而是干脆躺下来接受电击。

就像低期望值的小奇一样,这些狗认识到,不管它们做什么,结果都不会有差别,它们意识到自己是无助的。塞利格曼称其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与“很快就放弃”紧密相关,它不仅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面对慢性疾病时会坦然接受,还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患抑郁症期间,拖延的情况会比平常多得多。自信的减少是一种潜在的原因,它让人很难将精力投入任何需要投入的工作中。

一定程度的习得性无助很常见,很多人都曾有过好像“全世界都在与我为敌”的时候。对小奇而言,这种时候就是他开展销售工作的时候。对其他人而言,则可能是在严厉的家人或同学身边度过的艰难成长时光。这些限制性的信念会慢慢内化,即使我们离开家或校园,这些信念还是会长久地伴随着我们。久而久之,我们习得的“自我觉知”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预料到会失败,最后也真的失败了。于是,我们永远都不会沉下来,真正付出努力,只会越来越拖延。

拖延类型2:缺少价值感

你对自己正在拖延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很可能也描绘了小佳的心路历程。就好像小佳在写论文时表现出的懒散一样,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每个人都可能拖着不做。也就是说, 你当下推迟不做的事,很可能是你不喜欢做的事。

用来测量这种享受程度的术语叫作“价值感”。 对一项事务的价值感越低,你就越难启动。 如果是和朋友喝喝茶、吃吃点心,那么聊几个小时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是让你处理一下自己的税务问题或者打扫一下地下室,想开始可就难了。同样,根据调查,学生们拖着不写论文的首要原因是“真的很讨厌写学期论文”。

人们不太可能非常积极地去完成讨人厌的任务,你肯定觉得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科学研究却没有你眼光犀利,科学家们埋头进行了十几项研究,包括一项包含了多达2 000名被试的研究,才发现事实的确如此。好吧,至少现在我们对此确信无疑了。

一方面来说,有些任务无论对谁都是负担,它们也成了拖延的试金石。由于每个人都想推迟自己厌恶的事,因此人们普遍都会尽量避免大扫除、组织事务以及去看牙医或其他医生。太多人都觉得锻炼身体是件麻烦事,所以70%的人在办了长期健身卡后却不用。同样,很多人都觉得圣诞节大采购很烦,所以圣诞节前一天永远都是每年购物最疯狂的时候。

另一方面来说,虽然人们都觉得某些事情特别讨厌,但具体哪种事会导致拖延是因人而异的。磨蹭的人们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有的人是厨房堆满没洗的盘子,有的人则是储药柜里塞满了过期的药;有的人家里冰箱空空,需要加点儿食物,有的人则客厅空空,需要来几位座上宾。

根据让人愉悦的事务和让人奋起追逐的事务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 慢性拖延者更倾向于厌恶承担生活的责任。 他们会觉得工作、生活琐事以及责任通通都“烦死人了”,会尽量避免在解决这些事务上花太多时间。

如果你同意诸如“工作让我觉得无聊”或“我对持续尽职尽责缺乏热情”之类的论调,那么,你的拖延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些事情缺少能让你愉悦的价值感。洗衣服让你兴味索然,做饭让你烦躁,洗盘子和付账单压根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做起来辛苦极了。要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普通的小事上,简直比登天还难。无聊向你发出信号,告诉你这些事情无关紧要,于是你的大脑就转去想别的了。

对我这本书的写作来说,你的这种特殊性格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我痛苦地意识到,你的心浮气躁和心猿意马意味着,我得时时刻刻都保持文字的行云流水。换句话说,得跑在你的前头才行。

拖延类型3:任务回报延迟和冲动

小奇的低期望和小佳的低价值感都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原因,不过,导致小石拖延的原因才是拖延的核心所在。小石需要订酒店,但是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他找不到动机去做这件事,这使他在每次想要行动的时候都会分心去做别的。而当终于开始行动的时候,他才明白应该早点儿动手,并因动手太晚而饱受折磨。

如果你也拖拖拉拉的,那你十有八九会觉得小石就是你兄弟。你也承认,“事情变得一团糟”是因为“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我会先做点儿能让我暂时感到轻松的事”,或者“我宁愿选择小一点儿但可以立即得到的快乐,而不是大一点儿但还要等一会儿才能得到的快乐”。影响你决策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它可能或确定带来的好处,而是时间。 你更看重那些可以很快得到的回报,远远胜过那些需要等待的回报,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冲动。

上一章讲过,冲动和拖延之间的联系已被科学研究证实。数十项涉及数千名被试的研究表明, 冲动以及人格特质中的责任感低、自控能力差和容易分心,都是拖延的核心所在。 我在研究中收集了两万多名被试的人格档案,并对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我发现,在这些人格特质中, 冲动与拖延的联系最为密切。

其实,如果对冲动的各个方面做一番仔细的观察,你就一点儿都不会觉得诧异了:冲动代表着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与保守的态度,以及无法对事情做出全盘预测。尽管这些特质在“人们为什么会拖延”这个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其中最后一条几乎可以和拖延画上等号了:“无法对事情做出全盘预测”的人会同意这种说法——“我无法安排做事的节奏,让自己按时完成任务。”那些做事不经大脑的人,无法控制情绪的人,冲动行事的人,都是拖延的人。

时间本身也可能增加了冲动和拖延之间的联系。人们更倾向于用抽象的,也就是用更宽泛、更模糊的语言来理解将来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操心的事。不过,人们在审视现在的目标和任务时则会很具体,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细节,例如对象、内容、地点以及时间等。以抽象语言描绘的目标(例如“取得自我进步”),不如用具体语言描绘的目标(例如“读这本书”)更容易让人立刻着手去做。同理,“锻炼身体”这个宽泛的目标没有“跑一个小时步”的动机强烈;“获得晋升”也比“写完这份报告”这样的眼前目标难以付诸实践多了。由于人们通常喜欢用抽象的语言来构建长期目标,因此也更容易延迟不做,直到它们变成了短期目标才开始具体地思考。

有心理学家专门就此进行了一项科学研究,当然,对此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50多年前,大卫·休谟(David Hume)就在他的著作《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中描述过类似的事情。

此时此刻,只要你愿意,就能体会时间是如何影响你或抽象或具体地看事情的。我们来计划一个很久之后的购物之行吧,例如,明年。选择一个时间,想象你自己处于12个月后的某个时刻。你会买点儿什么呢?你是了然于胸还是云里雾里、毫无概念?现在,想象你口袋里满满都是钱,如果今天就必须全部花掉,那么你会怎么花?

你一年以后想买的东西可能很含糊,不过就是“一双好鞋”或者“很好的运动器材”。这些目标虚无缥缈,根本无从下手。而今天的消费计划则显得更具体,更鲜活诱人,让你恨不得咬上一口。今天你想买的不是简单的“鞋子”,而是奢侈品牌“马诺洛·伯拉尼克(Manolo Blahnik)咝咝(Sizzle)系列的鞋子”,拥有这么一双蛇皮凉鞋足以使你成为每一个有“鞋癖”的人嫉妒的对象。你想买的不是简单的“运动器材”,而是“泰勒梅得(TaylorMade)Quad r7 425 TP Driver”这样的顶级高尔夫球杆,上面有超大的钛制杆面中心点,是只有真正的专业球员和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巡回赛才会使用的那种,这就大不一样了。

在你比较一个抽象的选择和一个具体的选择的时候,它们带给你的兴奋感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拖延的“黑暗之心”——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拖延是因为人们看待当前时更具体,而看待未来时更抽象。

拖延公式:不同致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小奇、小佳和小石拖延的不同原因,即期望、价值感和时间,就是导致拖延的三个基本因素。一旦降低回报的确定性或回报值,即降低对任务的期望或其价值感,你就很可能会毫无热情去完成它了。任务的回报越延迟,或者人们越倾向于拖延(即越冲动),做事的动机就越会骤降。尽管能从这几个因素来理解拖延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1]

期望效用理论:期望和价值感如何影响行为

想要彻底理解拖延,首先,我们要找出期望和价值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此,我们可以导引出期望理论的一系列公式,其中最著名的是 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 utility theory)。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理论,但肯定对它并不陌生。期望效用理论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在,每一个成功的投机商人都深谙此道。它指的是, 人们根据期望乘以价值感得到的结果来做决策 ,即:

行动动机=期望×价值感

这两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想象你面前有两堆钱,右侧那堆,我会全都给你(我真慷慨),而左侧那堆,我可能不会给你。如果只能要其中一堆钱,你会要哪堆呢?我猜你会要右侧确定的那堆,这就揭示了期望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期望偏好的是可能性和机遇。人们倾向于选择易得的奖赏,而不是不易得的奖赏。 然而,如果右边那堆已确定的钱比左边那堆有风险的钱少很多,你又会如何选择呢?这种情形其实很常见的,就好比在生活中是选择把资金投入无风险但利率很低的政府债券,还是投入股市中一样。

为了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你现在还要把价值感也纳入决策的考虑范围之内,以此来决定两堆钱多寡的差距要大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去选择更有风险的那堆。当我往左边那堆再加钱或者告诉你拿到这堆钱的可能性增大时,你的选择可能就会从右变到左,反之亦然。

“期望×价值感”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两者相乘,哪个结果更高,你就会选择哪堆。经济学家试图用这个公式来理解人类的所有行为。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从在麦片上浇牛奶,到给孩子擦鼻涕,都取决于你可以从中获得多少快乐以及能得到快乐的确定性。但很不幸的是,他们都错了。

我们不能仅仅用“期望×价值感”来描述人性。这个理论的创立者用它来描述理性决策,也就意味着不能用它来描述任何形式的非理性行为。不管你做了什么,无论是吃个冰激凌还是染上毒瘾,在经济学家看来都是理性行为。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理论排除了拖延,即非理性延迟的可能性。

相配假说:时间如何影响行为

鉴于我正在写一本关于拖延的书,而你正在阅读它,所以我们姑且将拖延视为人性的一种弱点。在讨论人性时,“行动动机=期望×价值感”的经济学模型并非大错特错,只是还不够完善。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相信的(即期望)这些激励在何种程度上可得,来对激励(即价值感)做出反应。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还有第三个影响因素 :时间。

经济学家早该就如何处理时间问题来更新他们的人性模型了,而且绝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早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号理论之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美国经济学会做了题为“拖延与服从”的演讲。他提到,如果能考虑到人们为何会非理性地认为当前成本要比未来成本更大,他们的理论就会更完善。在随后的几年里,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勒文施泰因(George Loewenstein)在与别人的合著《跨越时间的选择》( Choice Over Time )中,审视了经济学如何更好地将时间考虑在内。从此以后,行为经济学,一个考虑了时间因素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家仅仅通过观察世界就修正了原来的经济学模型,就好比你仅仅用眼睛看就使车保持了平稳行驶。

最吸引经济学家的时间理论来自心理学的行为主义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叫作 相配假说 (matching law),研究已经证明,它在预测老鼠以及人类的一般行为时相当准确。以下是相配假说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行动的动机等于期望乘以价值感,再除以可推迟时间。由此可知,可推迟时间越长(即截止时期越远),你的动机就越小。

将时间放在公式中会有多重要呢?我发明了一个游戏,叫作“现在成交还是将来成交”。假设你是一场比赛的选手之一,而且已经赢得了1 000美元。10张崭新的百元大钞被交到你的手中,你将其塞进了口袋。不过,你还可以选择一张支票——一笔有保障的钱,只是要推迟到一年后才能兑现。于是,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我至少要在支票上填多大的金额,才能让你心甘情愿地交还所有钞票,换走这张支票,然后等整整365天再提取呢?

拖延揭秘

我曾在课堂上让数百人做过这个小小的思想实验,大多数人都说如果金额在2 000~3 000美元,他们就甘心等一年,尤其是在我要求他们立即决定时,他们更是这么回答。除非学过理性回报率的知识,并且有时间仔细考虑一下以防冲动行事,否则你也很可能这样选择。要交出的钱越多,你就越容易拖延,也就是说,你会越冲动。

不过,人们对拖延的易感度在上述公式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拖延公式:期望、价值感、时间和冲动

在相配假说的拼图上,冲动是最后被拼上去的一块。冲动提供了一种对时间更为复杂的理解,其影响体现在加剧或减轻拖延的程度。 你越冲动,就越容易陷入拖延,也越容易漠视未来 ;在“现在成交还是将来成交”的游戏中,能让你选择等待的金钱数额就越大。没有冲动的存在,就不会有慢性拖延的存在。把冲动加入公式中去,就有了以下的公式:

这就是我所说的拖延公式 ——而我之所以能推导出这个公式,既受到了导致拖延的基本因素的启发,也融合了社会科学中最强大的动机理论的最突出成果。

拖延公式考虑到了关于拖延的每一个主要发现。由于任务的截止日期被向后推迟了,拖延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完成任务的动机就减弱了。冲动会成倍地放大拖延的影响,所以冲动的人对时间效力的感知很不准确,起码一开始不会很准确。除非后果很严重,否则他们始终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那么,是什么决定后果的严重程度呢? 期望和价值感。 回报越大,获得回报的可能性越大,你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

拖延公式还指出了 拖延最大的一个危害:意图和行动脱节

研究表明,拖延者通常会和他们勤奋的同事一样制订计划,但执行计划的方式不同。而且,对于拖延者来说,就算他们真心实意地想为下周或周末要做的事制订计划,也没有眼下发生的事来得重要。拖延者被计划拴住了,但他们本应该把自己拴在工作上才对。因此,当一个拖延者又一次哀号着“不管我怎么挣扎,最后还是会拖”时,你听了一点儿都不会觉得奇怪。这样的抱怨反映的就是意图和行动的脱节:你确实不想拖到明天,但你总是会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拖到了下一个明天。

以上就是拖延公式所揭示的内容。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战拖第一线

假设在两周后的某一天,你得在两件事中做出抉择,一件是熬夜赶第二天要交的工作预算预案,另一件是和朋友们去酒吧喝两杯。在那个节骨眼上,你一定会更重视完善你的预算预案,而不是去和朋友会面,因为前者可能会带来大幅的加薪,后者却只是一个令你开心的聚会而已。眼下,你很明智地选择了在那天晚上好好写预算预案,但是你能挺住吗?

让我们把时间快进到你必须做选择的那天晚上,生活场景立刻从虚无缥缈变得清晰了起来。他们可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小奇、小佳和小石,都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们不断发短信让你下楼去酒吧找他们。小奇超级风趣,小石欠你一顿酒,而你还欠小佳一顿。你忍不住想,聊一会儿说不定还能迸发出一些新想法呢。而且,你觉得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毕竟已经埋头苦干了好长时间。因此,你还是决定去喝酒。一到酒吧,你立刻就把该回去工作的事抛到九霄云外了。你发誓说,明天要早点儿起床好好写,因为“早上起床时脑子更加清醒些”。

造成你意图和行动脱节的罪魁祸首就是时间。从你下楼到步行至酒吧,大概只花了15分钟,与明天的截止时限相比,这简直微不足道。确切地讲,未来的这件事有它的96倍之多(用24小时除以15分钟就可以得到)。不过,按照拖延公式计算,这15分钟的拖延导致的结果是近百倍的影响。实际上,眼前的事总是大过一切,怪不得你的想法会落空呢!

拖延公式在现实中如何运行

如果想要一次性看清拖延公式在行动中的全貌,你可以试着把自己的冲动、期望以及价值感的分数填进来,然后看看结果。不过,事情可不会这么简单。要想把这个公式用于某个具体的人,还需要做一个有对照组的实验。

为了演示拖延公式在现实中是如何运行的,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它用在一个极其典型的拖延症患者身上。没有人——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比大学生更拖了,他们平均每天要花掉1/3的时间用于拖延。拖延是迄今为止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超过70%的人声称不堪其扰,只有不到4%的人觉得这不成问题。大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拖延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少不更事、血气方刚。不过,校园环境必须对此负主要责任。大学校园将两个会导致拖延的系统融合在一起,掀起了完美的拖延风暴。

第一个系统是论文写作。 任务越讨厌,价值感越低,人们就越不愿意去做。悲哀的是,几乎每个人都会 对写作生出恐惧,甚至是憎恶 。无论如何,都欢迎你加入“写作恐惧俱乐部”。

明星“拖拉机”

就连《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的作者乔治·奥威尔都曾说过:“写作是一个可怕的、耗费精力的斗争,如同和某种痛苦的疾病做长期较量一般。如果一个人不是被某种无法拒绝和无法理解的恶魔操纵,那么他是绝对不会去做写作这件事的。”


吉恩·福勒(Gene Fowler),那位曾经写下20多本著作的巨匠,也表达过同样的沮丧:“写作其实很容易,不过是盯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直到额头渗出血来而已。”


为了写成这本书,我本人一直依靠威廉·津泽的《写作提高:非小说类写作经典指导》一书。而津泽在此书的第87页也坦承:“我讨厌写作。”

论文写作任务的残忍性还体现在 打分的随意性 上,它代表着低期望。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换个教授打分,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如果幸运,一篇原本是B+的论文可能会变成A+,如果不走运,B+就变成了C+。这并不是说打分者很草率,而是因为评定大家的表现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看看奥运会上评委打分的高低不一,还有批评家对电影的褒贬不一就知道了。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差异意味着自己的艰苦付出并不一定能得到承认,甚至还很有可能得不到承认。

论文写作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遥远的截止日期 ,而这会导致严重的拖延。如果写完就交,没有什么中间步骤就好了,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开始,截止日期似乎远在数月之后,但逝者如斯,眨眼之间就只剩几个星期了,然后是只剩几天,再然后就只剩几个小时,忽然之间你就要开始考虑备选方案了。在没有如期完成或考砸了的理由中,将近70%的都是借口,因为人们羞于承认其真正原因是“拖延”。 学生们说他们首选的策略是,用律师一般吹毛求疵的眼神找出考题中任何可能被误解的细节,然后再宣称“我是因为误解了题目要求才没有按时完成的”。

大学的论文写作涵盖了拖延公式里所有的主要变量。写论文是份苦差(即低价值感),结果不确定(即低期望),又只有一个遥远的截止日期(即可推迟时间长)。而且,如果写论文本来就很艰辛,过程中又布满疑难点,那么,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大学宿舍中更难完成写作了。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说的导致完美拖延风暴的 第二个系统:论文写作场所。

大学宿舍是拖延丛生的地狱,因为可以替代学习的诱惑事物实在放眼皆是。这些东西带来的愉悦可以全方位超越写论文带来的——它们既可靠,又可以即时得到,而且快乐还来得那么强烈。以校园俱乐部为例,我读博士的大学有近千家俱乐部,可以满足学生在休闲、政治、体育、信仰等方面的所有需求,从“和平千千结”到“传染病兴趣小组”,包罗万象。这些俱乐部能让你结识新朋友,你只需在校园的任何地方走一小会儿,随便在几十家咖啡厅或酒吧中的任何一家就能见到各个俱乐部的成员。他们也会邀请你去参加每周举行的活动,有时候是诗歌朗诵会,有时候是车尾野餐会,这样的活动多达几十种。大学诱使学生们沉溺于友情、酒精、性以及享受以上一切的自由中,诱引学生们陷入目眩神迷的狂喜状态之中,他们更多的是在享受成人世界的自由,而只承担少得可怜的责任。从学生踏入教室的一刹那起,不可避免的冲突便开始酝酿、动荡着。

我们也可以用小奇、小佳和小石在大学时代的生活来描绘这种两难境地。

战拖第一线

小奇、小佳和小石常常一起出去玩,因为他们非常相似,而且都喜欢交朋友胜过学习。不过,他们彼此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小佳知道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但有两个核心的优点,就是头脑清醒和负责任。尽管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她看得清自己的未来,能想象有一天从学校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小石比其他同学更有野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也是他们中最冲动的。他的骄傲自大以及自我激励能力让很多认识他的人都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小奇呢,他没什么追求,也缺乏自信。他是被家里人逼着去读大学的,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事实上,他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取得成就。至少他觉得,现在懒洋洋的状态蛮不错的。

9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小奇、小佳和小石一起走进我的“动机学导论”的课堂,他们发现期末论文要在三个月之后,也就是12月5日上交。图2-1大致记录了他们写论文的动机的程度,以及每个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开始写论文。他们的日常社交动机用虚线表示,可以看到,这条线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最强,然后越向后越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由缺乏社交机会以及不断增长的罪恶感所致。小佳是三个人中最不冲动的,在11月29日最早动手写论文(无标志的线)。小奇和小石则又过了一个星期才开始——已与小佳有明显的落差了。

图2-1 三个人的动机程度

就拖延公式而言,尽管小石比小佳的自信更高(高期望)、竞争力更强(高价值感),但他的冲动意味着他的动机要到最后的时刻才会释放出来(标有方块的线)。小佳的动机曲线是逐步上升的,像是从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而小石的动机曲线则像从消防栓里喷出来的水,而且是到了最后一刻才打开。尽管小石和“懒虫”小奇(标有三角的线)开始写论文的时间是一样的,但小石在最后一刻迸发出来的动机却能让他比最勤奋的学生表现得都出色。

尽管小奇、小佳和小石都是虚拟的人物,但他们却是由我教过的千千万万的学生捏合而成的。我强调过,没有什么地方比大学更容易找得到拖延症患者了。研究这些浪费了的动机很有意思。

能在研究生阶段师从托马斯·比罗森博士(Dr. Thomas Brothen)并和他一起工作是我的荣幸。比罗森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通识学院教授心理学入门的课程,这个学院是专门为促进大学的多样性而设计的。这门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一个人性化的计算机指导系统来管理的,这个精巧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但同时也导致了高程度的拖延。实际上,拖延成了大问题,学生们在课程中不断接到各种关于拖延危害的警告。不过,由于是计算机化管理,学生完成的每一点儿功课都会有一个精确到秒的时间记录。我实在是找不出还有什么设计能比这个更适于研究拖延了。

在通识学院的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比罗森教授和我跟踪并评估了他网络课程中几百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发表了部分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观察得到的拖延和自我承认的拖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说明我们的确选对了合适的研究场所。而且,拖延者在课程中通常都表现得很差,也更容易半途而废,这验证了拖延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不过,他们还没有退课,因为拖延者并不是骨子里懒,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有学习的意愿,只是存在一些困难,难以跟进并执行自己在学期伊始制订下的计划。

快到学期末时,不同的故事发生了。拖延者开始用超出预计的时间去学习,有一个学生仅仅在最后一个星期竟然完成了超过75%的课程。他们也并不是因为焦虑而拖延。 慵懒无为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学习、靠近诱惑以及没有计划。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上的所有发现都符合拖延公式。

拖延公式可以阐明包括以上现象在内的很多现象,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前面已经深入讨论了意图和行动脱节,以及拖延与冲动之间的联系。与之相似,因任务令人不愉快而拖延的行为表明了价值感对行为的影响。靠近诱惑表明了时间的影响。那些宣称自己如果不学习“立刻就会去做更有意思的活动”的学生,或者宣称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找朋友、玩耍或看电视”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拖延程度更重。还记得吗?小奇、小佳和小石需要等写作动机强过社交动机后,才能开始写期末论文。然而,那些诱惑越是触手可及,就越强烈,能主导决策的时间也越长,拖延就成了必然。

我们的研究发现,拖延者无法做出合理的计划或者制订有效的学习时间表。合理的计划可以让你把遥远的截止时间变成每天的任务,这样就能让冲动为你服务,而不是和你作对。我们会在本书的后续几章继续讨论如何合理制订计划等。不过,关于这个研究,我还有最后一点要说。而我要说的内容,都体现在图2-2中。

图2-2 课程完成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之间的关系

我想分享一个顿悟,是在我画课堂工作进度的图形时萌生的。我很好奇,学生们的学习进度曲线会与拖延公式预测的曲线重合吗?是在开始时很缓慢,到结尾时则会像鲨鱼鳍一样锋利上扬吗?会不会像小奇、小佳和小石的经验所揭示的图形一样呢?我并不期待能精确地匹配,因为公式并不能把周末或期中假期计算在内,但我希望它们能比较接近。在图2-2中,虚线是假定的平稳学习进度,深色的线是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即实际进度),灰色的线是根据拖延公式预测的结果(即预测进度)。请注意观察,看哪部分的线条几乎完美地重合在一起。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的数学模型令人恐惧,因为它将人性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公式。我对此表示遗憾。我们都是复杂且千差万别的,任何公式都无法精确地描述,每个人的拖延都带有很深的个人烙印。确切地说,如果你自信猛增,或是觉得任务乏味无比,抑或是在什么地方积习难改,那么一旦将这些相互结合,就能最终决定你的拖延是什么样的。拖延公式并不是想要全面深入地描述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创造一个简单的速写,以四两来拨千斤。

拖延公式试图简洁地描述导致拖延的潜在神经生物学原因。我现在就可以马上告诉你:生物学和数学并不是精确匹配的。举个例子,一个城市的道路图不管有多新多详细,都不可能描绘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裂痕,它总会跳过一些细节,例如建筑风格或消防栓的位置。重点关注街道和高速公路是明智的,因为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地图的导航功用。如果这种大略的图景不能满足你,你想知道更多的细节,那么别急,下一章就会告诉你那些你想知道的事情。

[1] 为了做得更好,我曾写过一篇名为《动机的联合理论》( Integrating Theories of Motivation )的文章,这是世界上很多大学生的指定读物。文章指出,动机科学领域的无数研究者利用行为进行研究,已有100年的历史了。不要浪费这些资源。——作者注 F/Z2kyW/N9cwB6WgFoX9OfpkFQWQn5n02zLX526AJe7fQCR+07+h+EvO5keQTN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