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京剧源流

1.徽班进京

“徽”指徽调或徽戏,“徽班”即安徽调的戏班。清代初年,徽调在南方深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祝寿,当时三庆班的主要旦角演员是高朗亭。继三庆班之后,许多徽班接踵而至,日益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逐渐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的位置。

2.四大徽班

继三庆班之后,陆续进入北京的徽班很多,最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班社,习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轴”音宙,意思是说三庆班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

3.汉调进京

汉调又名楚调,后称为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汉戏演员进入北京,投身徽班,一些汉戏演员如余三胜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由于徽、汉两个剧种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汇吸收,逐渐合流,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般将汉戏进京的时间划在清道光八年至十二年(即1828—1832),先后进京的汉戏演员很多,见于当时文字记载的,约有四喜官、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李六、王贵、龙德云、童德善、谭志道等人。

4.徽汉合流

汉调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而更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当时徽班声势浩大,汉戏单独成班,难与之抗衡。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吸收、融合,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

5.同光十三绝

清代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以彩笔绘制了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四人:程长庚饰《群英会》剧中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剧中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剧中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剧中之杨延辉。武生一人:谭鑫培饰《恶虎村》剧中之黄天霸。小生一人:徐小香饰《群英会》剧中之周瑜。旦角四人:梅巧玲饰《雁门关》剧中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剧中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剧中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琴挑》剧中之陈妙常。老旦一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剧中之康氏。丑角两人:刘赶三饰《探亲家》剧中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成》剧中之闵天亮。所绘演员面目毕肖,神情逼真,服装、化妆写实传真,是研究京剧史的珍贵材料。

6.京派

“京”指北京,同“海派”相对而言,又称“京朝派”。清末开始逐渐形成。重视基础功夫的锻炼,严格讲究艺术规范是京派的优良传统,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的贡献很大。而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缓。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这种封闭式的概念已经逐渐消除,一般改称北派。

7.海派

“海”指上海,同“京派”相对而言,习称外江派。清末开始逐渐形成。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是海派的优良传统,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创造有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追求噱头,华而不实,肤浅庸俗。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这种商业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消除。一般改称南派。

8.外江派

海派的又一称谓,与京朝派相对而言。旧时京剧界常有门户之见,北京的京剧艺人自称京朝派或京派,而将上海及外地艺人称为外江派或海派。京朝派自居为正统,对外江派有轻蔑菲薄之意。

9.老生前三鼎甲

即“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三鼎甲”。“三鼎甲”是清朝科举制度中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荣誉称号。“京剧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人才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余三胜成名最早,隶属春台班,代表汉(汉调)派;张二奎接踵成名,隶属四喜班,代表京派;程长庚成名较晚,隶属三庆班,代表徽(徽调)派。但程长庚后来居上,在早期京剧史上威望最高,影响最大。

10.老生后三鼎甲

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小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人才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11.四大须生

继“后三杰”之后,京剧第三代老生演员又有“四大须生”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须生的成员也有所变化。最初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简称为“余、言、高、马”。其后高庆奎因嗓败,退出舞台,而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这一说法延续时间较久。至四十年代与五十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也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所指又演变为“马、谭、杨、奚”,乃固定下来。

12.南麒北马关外唐

主要演出在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享名全国的京剧演员。他们都以做工擅长,演出剧目也有部分相同,而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因此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外唐”。

13.四大名旦

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京剧旦行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名旦”,是群众投票而推选出来的。

14.四小名旦

继四大名旦之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有一批年轻的旦行演员脱颖而出。1939年初,北京《立言报》曾选举童伶主席。其后《立言报》又根据群众意见,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宋德珠演《金山寺》,毛世来演《断桥》,李世芳演《产子·合钵》,张君秋演《祭塔》,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四人即被群众称为四小名旦。

15.本戏

指整本大戏,相对折子戏而言。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已有多本的大戏出现,如八本《雁门关》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许多京剧演员竞编本戏,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一般一场演一本大戏,又称“单本戏”,如全本《浔阳楼》、全本《玉堂春》等。

16.连台本戏

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剧坛即常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如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以擅演连台整本大戏著称。如《西游记》、《封神榜》、《宏碧缘》、《八仙得道》、《石头人招亲》、《济公传》、《文素臣》、《劈山救母》、《三国志》、《狸猫换太子》等,少者几本连演数天,多者几十本连演数月甚至几年,且久演不衰。由于剧情连贯,通俗易懂,有文有武,布景新颖,颇受观众欢迎。

17.古装戏

京剧艺术形式的一种。指梅兰芳独创的一些京剧剧目。由于剧中主要旦角梳古装头,穿改良的古代仕女服装而得名。如《麻姑献寿》、《天女散花》、《洛神》、《黛玉葬花》等。后亦泛指一切穿着古代服装的戏。

18.时装新戏

京剧艺术形式的一种。清代末年,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京剧出现了许多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因穿着时装,被称为时装新戏。辛亥革命时期,时装新戏的创作十分繁荣,许多剧种都有演出,京剧的时装新戏更多,著名剧目有《新茶花》、《潘烈士投海》、《玫瑰花》、《黑籍冤魂》、《波兰亡国惨》、《拿破仑》等。梅兰芳亦曾演出《一缕麻》、《邓霞姑》、《宦海潮》、《孽海波澜》等剧,汪笑依曾演出《瓜种兰因》、《法律精神》、《张文祥刺马》等剧。时事新戏包括的内容颇为广泛,或取材于民国初年时事新闻,或取材于外国故事题材,以外国故事影射中国社会现实,或取材于清末时事及民间传说(穿清装)。时装新戏还常采取连台本戏的形式演出,如新舞台演出的《新茶花》,共十八本,连演九天。

19.现代戏

京剧艺术形式的一种。这一称谓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指以现代、当代人物及事件为中心创作并演出的京剧新剧目。著名的现代戏剧目很多,如《箭杆河边》、《雪花飘》、《红灯记》、《沙家浜》等。

20.梨园行

旧称京剧界为梨园行。唐代,玄宗李隆基酷爱歌、舞,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这应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培训戏曲歌舞演员的场所,京剧界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

21.梨园世家

旧称京剧界为梨园行,京剧界人士的后辈儿孙,即称梨园子弟。凡几代都从事京剧行业的家庭,便称为梨园世家。京剧界的梨园世家非常多,例如谭家,第一代谭志道,工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工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工老生;第四代谭富英,工老生;第五代谭元寿,工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曾、第七代谭正岩亦工老生。再如梅家,第一代梅巧玲,工旦;第二代梅雨田为琴师,梅竹芬亦工旦;第三代梅兰芳,工旦;第四代梅葆玖,工旦,梅葆玥工老生。其他三代、两代的梨园世家,不胜枚举。

22.科班

旧时培训戏曲演员的艺术教育机构。科班大多由私人资助或艺人兴办。京剧科班最早出现在清代末叶。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清末民初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如北京的富连成社、斌庆社、崇雅社,天津的稽古社子弟班,南京的鸿春社,重庆的厉家班等。科班多以艺术造诣深,舞台经验丰富的艺人为主要师资力量,在长期传艺经验的积累中,建立比较完整的培训方式。招收对象均为幼年儿童,培训时间七年到十年,以从小打好技艺基础为主。严格的教学与频繁的舞台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大批艺术人才。1949年后,科班被新型的戏曲艺术教育机构所取代。

23.富连成社

京剧科班。初名喜连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立,社址在北京宣武门外前铁厂。后因入不敷出,无力延办下去,终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宣告解散。富连成社历时四十余年,是自清咸丰、同治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最多的一个科班。在此长期执教的教师有萧长华(任总教习)、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蔡荣桂等。姚增禄、茹莱卿、王长林、曹心泉、尚小云、阎岚秋等也都曾来社执教。该科班以喜、连、富、盛、世、元、韵字排名,共办七科,培养学员近七百名。如侯喜瑞、雷喜福、马连良、于连良(小翠花)、谭富英、马富禄、李盛藻、高盛麟、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李世芳、毛世来、袁世海、谭元寿、黄元庆、茹元俊等均在京剧事业发展中作出成绩。此外,梅兰芳、周信芳、林树森、高百岁、贯大元、赵松樵、梁一鸣等亦曾来此搭班习艺。学员学演剧目近四百个,其中继承、整理、创编的优秀剧目有《赤壁鏖兵》、《独占花魁》、《南界关》、《太湖山》、《梅玉配》、《四进士》、《大名府》、《取南郡》、《五彩舆》、《宦海潮》、《胭脂判》、《雁翎甲》、《双铃记》、《喜崇台》、《双合印》、《庐州城》、《精忠传》、《闹昆明》及“八大拿”戏与大量“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等。

24.荣春社

京剧科班。1937年尚小云在北京筹办,1938年正式成立。共办两科,学生以荣、春、长、喜四字排名。第一科排荣、春二字,第二科排长、喜二字。主要有孙荣蕙、杨荣环、徐荣奎、景荣庆、李荣威、尚长麟、马长礼、李喜鸿等。各行教师有蔡荣桂、张盛禄、沈富贵、钱富川、宋富亭、孙盛文、高富远、萧盛萱、贾多才等。王凤卿、尚和玉、程继先、于连良(小翠花)、阎岚秋(九阵风)、范宝亭、郭春山等老一辈著名演员都曾到社兼课授艺。该社的演出剧目除大量的传统戏外,还排演了许多新编本戏,如《崔猛》、《荒山怪侠》、《九曲黄河阵》、《唐王游月宫》、《西汉》、《东汉》、《娟娟》、《请清兵》、《汉明妃》、《一粒金丹》、《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珍珠泪》和全部《钟馗》等。开办十年后,于1948年底解散。

25.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1930年创建于北平,附属于中国戏曲音乐院(程砚秋为南京分院院长,实设北平),名为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后改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简称中华戏校。焦菊隐、金仲荪先后任校长。教师有王瑶卿、曹心泉、高庆奎、郭际湘(水仙花)等。先后办德、和、金、玉、永五科,招收学生两百余名,傅德威、宋德珠、李德彬、邓德芹、关德咸、李和曾、周和桐、王和霖、徐和才、赵金蓉、王金璐、李金鸿、李金泉、沈金波、张金梁、储金鹏、赵金年、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王玉让、王玉敏、高永倩(后名高玉倩)、陈永玲等均出自该校。演出的剧目除传统戏外,还有新编、改编的《孔雀东南飞》、《雁门关》、《貂蝉》、《宏碧缘》、《美人鱼》、《天香庆节》、《三妇艳》、《小行者力跳十二堑》、《凤双飞》、《鸳鸯泪》等剧。1940年停办。

26.中国戏曲学院(校)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1950年1月28日正式建成,由田汉兼任校长。曾延聘大批戏曲名家如尚和玉、王凤卿、谭小培、马德成、金仲仁、鲍吉祥、郝寿臣、姜妙香、李桂春、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侯喜瑞、雷喜福、贯大元、赵桐珊(芙蓉草)、孙盛文、傅德威等来校执教。1978年改制后,逐步充实师资,延聘戏曲名家张君秋、高盛麟、赵荣琛、李盛藻、李洪春、白登云、王金璐、尚长春、王世续、王玉敏、李金鸿、阎世善、江世玉、景荣庆、李金泉、王泉奎、高玉倩和李紫贵、翁偶虹、范钧宏等执教授艺。四十年间,共培养出戏曲表演、导演、编剧、音乐、舞台美术、研究、管理人才近两千名,较知名的演员有:刘秀荣、谢锐青、张曼玲、孙岳、朱秉谦、钱浩梁、张春孝、袁国林、李鸣岩、杨秋玲、俞大陆、萧润增、马名骏、吴钰璋、王梦云、王晶华、刘长瑜、刘琪、冯志孝、李长春、寇春华、郑岩、李光、李玉声、马玉璋、高牧坤、李维康、耿其昌、宋玉庆、黄孝慈、于魁智、王蓉蓉、周龙等。 CSCxSQt7I5c2rkIO+TAecvwyLQK8pPId03YK4AxuETm26xKFpFRTX9Zh7WtImg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