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明曙光,深入鸿蒙,直追远古。史称“古有三圣,越占其二”。舜培嘉禾,使人免于茹毛饮血;禹治洪水,使人免于为鱼鳖……旧石器时代曾经熊熊燃烧的山洞篝火渐渐熄灭了,新石器时期的新火,开始露出了它火炽的热情。当那些乌龟洞里的先人走出崇山峻岭,他们会迈向哪里呢?先民们选中了河流的两岸,一座无名之桥突然一夜爆款,跨湖桥文化从此诞生,在浙江史前文化谱系中,上承上山文化,下启河姆渡文化,从而建立起浙江区域文化的多元新格局,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史推向更高的层次,把杭州的历史推前至七八千年前。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杭州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因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之桥而命名。这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堆积厚2—3米,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遗址的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流入东海。
遗址面积数万平方米,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釜、豆、盆、钵、甑、罐等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令人叹为观止的庞然大物独木舟出土,堪称“中华第一舟”。
跨湖桥遗址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而盛有煎煮过茎枝类的小陶釜,说明先民们已认识到自然物材的药用价值,对中草药煎药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植物种实中有一粒茶叶种子,表皮呈黑褐色,其外观与今杭州地区的龙井茶树单室茶果种子形状非常接近,而体积大小则完全相符合。这颗茶树种子,是与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一起出土于文化层中的。不妨遥想,如果它是人类的采集物,那上面应当留存着先民之手的温度吧!
在这里出土了数十件石器、上百件古木器、上千件动物残骸和不计其数的陶片,人们开玩笑说:保存得那么好的兽骨,现在重新拿来炖汤,说不定还能炖出鲜味呢!出土的骨针精致到家,其中有一枚长9厘米,直径只有2毫米,完全可以用来缝我们今天的被子。
众多的动物遗骸信息告诉我们,动物构成了古跨湖桥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在生活用具中,则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人的智慧,苇编的簸箕、带圈足的木盘、镶在石器上的木柄。虽然跨湖桥的骨耜装柄采用的是插装法,而不是河姆渡的捆装法,但择水而居的古跨湖桥人和河姆渡人一样,都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
2009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发表了跨湖桥博物馆楼卫撰写的《“世界第一舟”——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及其遗迹》一文,全文如下。
自1990年6月首次发掘以来,跨湖桥遗址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及其相关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经碳14和热释光测定,该独木舟距今约7000—80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独木舟,充分证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是世界上发明、使用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堪称“世界第一舟”。
该独木舟是用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的,残长约560厘米、宽约52厘米,舟体平均厚度在2—3厘米,呈东北—西南向摆放,东北端保存基本完整,船头上翘,宽约29厘米,另一端已被破坏。舟弧收面及底部的上翘面十分光洁,加工痕迹不清。船内离船头一米处有一片面积较大的黑焦面,西北侧舷内也有面积较小的黑焦面,应是借助火焦法挖掘船体的证据。船体非常轻薄,底部与船舷厚度均为2.5厘米。船舷从船头起仅保留了约110厘米(船头的船舷已损坏),其余侧舷以整齐的形式残去,残面与木料纵向纹理相合,残面延伸刚好处于侧舷折收的位置,可以看出独木舟的深度比较均匀。
在独木舟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一些木桩和桩洞,木桩材质包括松木、栎木、酸枣木和枫香木等。舟体东北端底部垫有一根未经加工的松树杆横木,中部偏南的底部枕有一块上部平整的大石块。由于在发掘过程中决定实施原址保护,发掘没有继续,所以舟体底部及木桩的许多情况和数据都无法获得。从遗迹现场分析,木桩应该是用来固定舟体的,而枕石与横向垫木则是出于保持平稳的需要。
独木舟东南侧有一堆木头,分为加工木材和形状不一的自然树枝两种。其中加工木材又可分为剖木与整木。这些木材都被均匀剖割,很可能是用锋利的石器凿、砍、削而成,说明当时加工木材的技术已比较成熟。
在独木舟两侧各发现一片木桨,其中一片保存完整,长约140厘米,桨柄宽约6—8厘米、厚约4厘米。桨板宽16厘米、厚2厘米。柄部有一方孔,长3.3厘米、宽1.8厘米,上下凿穿,孔沿及孔壁十分光整,无磨损痕迹。另一片保存情况较差。值得一提的是,独木舟周围有多块席状编织物,经鉴定系禾科类植物编织而成的。这些编织物的用料和编织方法与现在江南一带的席类编织物非常相似。专家推测,这些编织物可能被固定在独木舟上,起到类似今天乌篷船“篷儿”的作用,也可能是簸箕。
此舟位于遗址的第九层。该地层有机质遗物丰富,属于湖边堆积性质。由此可以推测,独木舟当时是摆放在湖岸边的,且位置与湖堤走向相同。根据独木舟的摆放方式、周围木材的加工状况、生产工具比较集中出现等现象分析,这里原来很可能是一处与独木舟有关的加工或修理现场。因此,独木舟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现象,而与所处环境、湖泊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共存关系。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及其相关遗迹的发现,将对我国造船史、交通史及世界造船史的研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跨湖桥文化遗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把浙江文明史提前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和距今一万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一样,是目前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2001年,因跨湖桥遗址文化面貌的独特新颖,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12月,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了“跨湖桥文化”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