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素车白马过钱塘

打仗归打仗,建设归建设,“保境安民”是吴越的一项基本国策。人们往往以一首收入《全唐诗》中名为《献钱尚父》的诗作,作为对钱镠王曾有的更大野心作注。此诗乃晚唐诗僧贯休所作。全诗如下:

贵逼人来不自由,

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

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

谁羡当时万户侯。

贯休当初写“一剑霜寒十四州”是没错的,这十四州指的就是吴越国的地盘。当时的节度使少则统领州三四,多则统领州十余,吴越国东濒大海,西邻歙州,南连漳泉,北抵常润,大致包括了今日浙江省的全部,以及苏南和闽北的一部分,虽谈不上疆土万里,但的的确确是一块膏腴之地。

这个靠金戈铁马、摧城拔寨起家的“马背英雄”,在建立吴越国后却表现出了在后人看来惊人的理智,安居于十四州。所谓知白守黑,这就是钱镠的高明之处。

清代杭人袁枚在《重修钱武肃王庙记》中,对钱王的基本国策,用了以下两句话:“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后人把这两句话用来做了杭州钱王祠的楹联,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别人爱怎么打仗怎么打去,我们只管自己抓紧时间搞物质文明的基本建设。

在吴越国治理十四州领地,钱王首先就得学习一个人:炎黄子孙的先圣大贤——大禹。他启示钱镠,只要把洪水治理好了,其他的事情就水到渠成。吴越治下的两浙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泽国,境内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北边有长江、吴淞江、太湖、淀山湖、嘉兴南湖,中部有钱塘江、新安江、杭州西湖、越州鉴湖,南部有瓯江、飞云江、临海江、东阳江。而在理水这件大事面前,钱王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兴修海塘。因为基本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兴修水利,兴修水利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理海塘。

从古至今,都知晓钱塘江潮乃为天下奇景,吸引无数游客前往观赏,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词。罗隐曾在《钱塘江潮》一诗中写下“怒潮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苏轼更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佳句。江山如画,为何钱王要急急地治理它呢?

原来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加之沿海夏秋刮东南风,风助潮势,迫使潮头陡立,破碎轰鸣,惊险壮观。杭州钱塘有如此盛景,也算是福兮祸所伏。

910年,钱王55岁了,环顾周遭,他的对头无论董昌还是杨行密,在这个年纪都已经死了。一千多年前,这把岁数早就过了知天命之年,而此时的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已经三年,奏章接二连三地送到钱王手里,原来钱塘江潮为患,崩堤裂岸,田庐淹没,百姓不胜其害,作为国主,焉能坐视。

钱王和他的“技术团队”在实地考察之后,萌生修筑石塘的创意,为此还特意写了《筑塘疏》上奏当时的后梁朝廷,说:“民为社稷之本,土为百物所生,圣人曰有土斯有财,塘不可不筑”。其实这也就是走一个程序罢了,后梁也不会给一个子儿,也不会派一个劳力,但上奏将地域性的行动上升为国家运行,所以必须而重要。当年八月,钱王动用民夫20余万人,修筑首先从今天的候潮门、通江门外开始。真是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施工,钱塘江潮便频繁冲击江岸,民工们被冲得七零八落、四处逃散,工程被迫暂停。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工程无法进行下去,想来是报告了阳间的领导,却未报告神灵之故吧,这件事情是要老天爷出面帮助了。钱王对天祈祷说:“愿退一二月怒潮,以建数百年厚业,生民蒙福。”又向潮神伍子胥的祠堂祭拜祈求说:“愿息忠愤之气,暂收汹涌之潮。”他把祈祷书封在一个小铁箱里,放到了海门山,希望能寄到海神那里。

天神、海神和潮神都已求了个遍,谁知潮水不管这一套,照样潮涨潮落。这一来钱王也发怒了,终于有了钱王射潮的故事。据说他广采山阴之竹,用鸿鹭羽毛作箭羽,并饰以丹朱,又用淬过火的钢铁作箭镞,制箭3000。亲率500弓弩手,各持6支箭矢,面对汹涌而至的钱塘江潮放箭,潮来一次,箭发一支。3000支箭射向潮头,逼得潮头不敢往岸边冲击。钱王又下令追射,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退到西陵。由是大功告成,钱王将余下弓箭埋在候潮门外,奠基成塘。由此留下了北宋苏东坡的赞叹:“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今日杭州宝石山上,过保俶塔到那些大大坟起的石头岩石上去时,要路过一条极狭隘的小路,上面架着两块大石头,那石头上留着一对很大的印子,一边一个,像一对足印,正好像一个巨人撑起脚来把石头分开的样子。人们说,这是钱王在这里射潮的时候石头滚过来时他撑开的脚印,靠力大无穷的本事撑开的一条石缝路。

举世闻名的捍海塘工程,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当年,是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的呢?筑塘以石。自吴越始,首先选定潮灾严重的要害地段重点加强防御——自候潮门至通江门一带,沿线加固成“多重大塘”,即四层结构:第一层为榥柱,每根榥柱长约6米,直径30厘米,共植十余排,起着缓冲江潮冲击力的作用。第二层称“护卫塘”,先在堤岸的外侧用大木打下木桩六排,每排之间嵌以装滴石块的竹笼,然后再用灰沙混凝土塞紧空隙处。第三层才是真正的“石塘”,用山上采来的大块石板砌成。第四层是石堤内的保护性土堤,用泥土填夯。

开平四年(910)十月,两个月的施工,20万民工的努力,一条防潮堤塘终于展现眼前。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内筑石堤,费时两个多月,耗资十万九千四百四十缗,近一亿一千钱。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石塘具有蓄水作用,江边农田得获灌溉之利。有效制止潮患,碱地遂变良田。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还存六和塔至艮山门一段残痕。1985年底,杭州东南钱江畔,出土发现了中国水利史上著名的“钱氏捍海塘”遗迹。

修筑海塘的同时还开拓了海上通道,改变了钱塘江上的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原来钱塘江旧时也称罗刹江,盖因江面上曾经有一块巨大的罗刹石。罗刹即恶鬼名称。巨石挺立江中,威胁江中船只,人们毫无办法,只好把它当了鬼神来敬,唐朝时每一任杭州长官到任,都要去江边祭酬。但因钱王筑了海塘,江水向南退去,罗刹石与陆地连成了一片,终于隐没到地下去了。罗刹江的名称,随之也就消失。潮神无法对付的事情,还是让钱王办到了。

塘筑好了,钱王豪气顿生,还是得感谢诸路天神地神潮神啊!他重新修筑吴山伍子胥祠,又挥毫作诗一首,名曰《筑塘》:

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

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剎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大自然用江潮来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伟力,历史上那些有名的英雄和无名的人民,则用钱江大塘体现了人的豪情壮志和胆气。杭州有幽美的西湖,又有壮阔的大潮,还有灿若繁星的水井,好比天地有阴阳,人间有男女。钱镠在理水治水的问题上,做得堪称一流,真所谓:素车白马过钱塘,明珠在旁遥生辉。

那么西湖呢?对身处国都杭城的西湖,就更不必说了。乾化二年(912),钱王扩建宫室时,可笑有位术士竟然进言说:如果仅仅是扩大原来的宫殿,钱氏称王不过一百年时间,要是填平半个西湖,那王位就可以传承千年。钱王笑怼:百姓是靠西湖水灌田的,无水便无民,无民哪里还有国君。再说哪有千年不换人主的?我有国百年也就够了。他依凤凰山扩建王宫,西湖这才有幸保留了下来。

钱王的原话究竟是否这样说,已无法考证,但他没有填掉西湖这是个事实,相反,他还在西湖附近组建了数千名“撩湖兵”,专门负责治理西湖。他们日夜清除葑草,挖掘淤泥,疏通河道,修筑堤闸,解决了杭州城百姓的饮水和杭州附近农田的灌溉问题,终于使西湖成为一个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湖泊。

“小井大井吴山井,乌龙灵鳗郭婆井,双眼四眼八眼井,金井义井银瓶井。”历史上的杭州是个处处是井的地方。根据《民国时期的杭州》一书记载,截至1930年,杭州共有水井4842口,平均20户人家就有一口井。这种市井格局意识,和钱王时期的重视也是分不开的。杭州很多街道都以井为名:大井巷、小井巷、四眼井、百井坊巷等,都与井相关。这种关心,上承唐代的李泌和白居易,下接宋时苏东坡、明时杨孟瑛、清时阮元、李卫等,天长日久,水利成为一种考察两浙官员政绩的重要硬刚指标。故,钱王对市井的关注也是非常重视的,其中重中之重,便要数杭州百井坊巷了。

五代时期钱镠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据说由于李泌的六口水井已不够市民所用,便下令开凿99口水井以泽民,百井坊巷因此得名。如今尚存一口钱王井,堪称是杭州历史悠久的古井,钱王井内壁直径为0.9米,壁用青砖砌成,井深7米,井水清澈。

钱氏后人跟着吴越开国国王思路走,其后又根据需要多处掘井。最有名的当是吴越国王钱弘俶时,名僧德韶国师开掘的寒泉(吴山大井)。此井与山脉相连,清泉汩汩不绝。淳祐七年(1247),杭城大旱,城中诸井竭,唯此井不涸,附近居民特在井上建亭加以保护。明洪武七年(1374),井边立一石碑,上刻“吴山第一泉”。1987年,杭州市政府立一石碑,上刻“钱塘第一井”。此泉在今大井巷22号,井水仍可饮用。而今天的杭州大井巷,因有“钱塘第一井”,连巷名也跟着井名走了。 yvAyE76vDlMkLrcga4sob9XZH9Jb9MpGlIvvr1fl1SZ8V8kcMtMMFoegEpCYl0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