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红袖织绫夸柿蒂

唐朝,是中国纺织业飞速发展的一个朝代,这个时代的杭州丝绸,在全国举足轻重。杭州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尤以丝绸为代表。丝绸,如水一样滑腻,烟一样轻软,云一样飘逸,就像一幅极富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在春风细雨之下,尽显高贵典雅的质感。丝绸是纺织品里的“贵族”,“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自古丝绸就是纺织品里的“贵族”。走在江南水乡的女子,身着旗袍,举一把油纸伞,丝绸的轻柔质感随着温柔的春风,游离在女子的肌肤之上,是那样轻盈飘逸,尽显东方女子的优雅、内敛与温婉。

但我们说丝绸,却先从一个书法大家说起。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做过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

褚遂良的父亲叫褚亮,是陈后主的尚书殿中侍郎,后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后也成为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之一,是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到今天的越南、当初的交趾,最终就死在了那里。而褚家的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直到武则天死,才给予平反,第五代孙褚虔作了临汝尉,也就是一个小官吧。到了褚遂良的第九代孙褚载,从其先家扬州迁到了杭州,那已经是晚唐了。897年,褚载进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传说,褚载从扬州迁回杭州的时候,把扬州先进的丝绸技术带回了杭州,从此杭州丝绸业才得以长足进步。因此杭州丝绸行业的人,是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敬的。

相传褚遂良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区的新华路北段,这个地方旧时称精忠巷,自唐宋以来,一直就是杭州丝绸业的中心区域之一。宋代,丝绸业的人已将褚载奉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观城堂。到了清代,还竖了碑。碑文说:“昔褚河南之孙名载者,归自广陵,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杭州丝织业的圣地在东园巷的机神庙,那里有一块碑,也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

然而,褚载是晚唐人,把杭州的丝绸业推到晚唐时代,那就实在太迟了。

杭州被称作“丝绸之府”,丝绸发展历史已经有4700多年了。丝绸的起源不在杭州,距今保存时间最久的丝绸在湖州。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两次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片薄如蝉翼的丝绸残片,堪称“世界第一片丝绸”。春秋时代有“奖励农桑”的国策,连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都曾在杭州旁的浦阳江畔养蚕织帛,因为她经常在河里浣洗轻纱,后来还有了著名景点“浣纱亭”。而杭州历代就有一条城市中心的河,就叫浣纱河。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被挖成了防空洞。

要证明杭州的丝绸业很早就存在,我们就不得不说到白居易。唐代长庆年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当他登上杭州高楼眺望远方时,看到城内热闹非凡,有朝日霞光的春景,不由得感慨万千。白诗有云:“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他还在下面做了注,说: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红袖织绫”说的是杭州丝绸,而“柿蒂”则是绣在丝绸上的柿蒂花,是当时杭州丝绸中非常有特色且有名的图案。白居易在这里夸的是丝绸,说杭州本地产的绫很多,有白编绫、绯绫,但最好的还是柿蒂花图案的绫。白居易将柿蒂花绫与名酒梨花春相提并论,足见其名气。

在唐代,绫是指起暗花的单层提花织物,柿蒂花图案就是四个小花瓣组成的小花图案。这种图案在唐以前是很少见的,它兴起于初唐,流行于中唐。有意思的是今天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考古发现,有不少丝织品都是柿蒂花绫。虽然我们无法肯定这就是从杭州通过丝绸之路带出去的,但从史料中所见,柿蒂花的确只有杭州有记载。可见我们的丝织业从起步始,就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质地的轻薄和图案的新颖,因此才出现了柿蒂花和纱的品种。

唐时的浙江,以杭州打头,加之湖州、睦州、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明州、台州、温州,除温、台外,各州都向朝廷进贡丝织品。当时的中央政府,要求杭州的年贡白编绫是10匹到12匹。因为数量不多,是可以由官府来专门指定人生产的。还是白居易的诗,白居易因为看到他的部下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还穿着单衣,专门派人为他们做了冬衣,还写了《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记下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余杭邑客多羁贫,

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

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

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绨袍惠,

黎庶未沾襦袴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

重衣复衾有余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

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

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

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

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

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

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

与君展覆杭州人。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那时候,在他的官府里已经有了染人与针女,以此推理,也有可能存在着织工。

要织绸,就少不了蚕丝,唐代杭州的养蚕业还是很发达的。那个后来去了台湾的元和进士施肩吾,曾写过一首名叫《春游钱塘杂兴》的诗作,从这首诗里,人们可以看出杭州女子与养蚕的关系:

酒姥溪头桑袅袅,

钱塘郭外柳毵毵。

路逢邻妇遥相问,

小小如今学养蚕。

因为有了蚕丝和丝织品,又有了相应的交通便利,所以这个时期,杭州的丝绸贸易,应该说是相当发达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古驿楼。”“西陵”就是现杭州市滨江区的西兴镇。杜甫的这句诗,写的就是国内外商人往来于杭州经商的情景。那时杭州丝绸还远销西北边陲,沿着“丝绸之路”销往欧亚各国。而元代则是杭州对外贸易的极盛时期,马可·波罗曾称杭州羊坝头一带为“阿拉伯世界”,国际商人们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杭州丝绸的美,绝不亚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 3Z4bFV+4am5zuX9LKjPoJvgLl6o3Rm5HhNGtyTyfgMhNt70U5+LdlSrrRrpG8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