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

——稻盛和夫

推荐阅读:《干法》

荐语

日本有经营四圣: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创立京瓷时年仅27岁,而京瓷现在已成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他在52岁时创办的第二电电(KDDI),在日本的通信界相当于中国的联通,也与京瓷一样成了世界500强企业。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在78岁高龄、罹患胃癌的情况下,应日本政府的请求,接手日航,仅用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使其重回世界500强!

这样一位“经营之圣”却在退休时将自己的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员工,转而追求更高层的心智提升。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这样的超脱,使他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

在日本泡沫经济的萧条时期,“厌恶劳动”“逃避工作责任”的倾向在滋长,有的人期待一夜暴富后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有的年轻人甚至不工作,依靠打零工或“啃老”度日。稻盛和夫于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在思索中产生的质朴的“劳动观”写成《干法》一书,分享于众,希望帮助大家重新思考工作和人生的意义。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千万的人,我是在春节期间读完《干法》的,看完后迫不及待地又画思维导图,又做PPT,想早日与大家分享。假期即将结束时的朋友圈,弥漫着那种对于工作的排斥。如果我们能认真学习《干法》,体会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观,你会发现,工作本身就可以成为幸福的来源。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老板的洗脑术:我们努力工作就是他们的快乐!在国内,的确有三位著名的企业家非常推崇这本书——阿里巴巴的马云、海尔的张瑞敏、新东方的俞敏洪。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勤奋程度,你根本看不到他们对工作的一丝抱怨。要知道,崇尚稻盛和夫的人并不是因为当了老板才提倡《干法》,而是因为《干法》才成了老板!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认为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并且一直身体力行。现在有很多人都把工作当成一种“必要之恶”: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必须承受的苦难。而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够治愈各种各样的病痛。

稻盛和夫经常问那些将工作看成“必要之恶”的人:“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你人生的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是你忍受了很多不愉快的工作体现出生活的价值吗?还是你账户上的钱体现出工作的价值呢?”这些当然都不是,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在工作中磨炼心性才是价值的体现。这与王阳明的心学何其相似,把工作当作修行,挑战自我,磨炼心性,在业绩、报酬增加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阅历、能力、见识、智慧得到了精进。

工作究竟为了什么

稻盛和夫先生于1932年出生在日本的鹿儿岛,鹿儿岛位于日本的最南端,温泉、火山、森林密布,自然风景瑰丽,旅游业发达。稻盛和夫23岁毕业于鹿儿岛大学,这是一所以医学著称的日本二流大学。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小镇的普通青年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发迹的迹象。不过,另三位“经营之圣”也好不到哪儿去,除了盛田昭夫读的是大阪大学,松下幸之助连小学都没毕业,本田宗一郎也仅读完了小学。

因为战争,稻盛和夫的早年经历颇为坎坷,15岁之前因战火而挨饿受穷。那时候,他经常因为这些苦难而苦恼,盼望着战争能尽早结束。他想做医生,但后来考学失利,错过了自己心仪的医学部,也错过了那些一流的大学。无奈考入鹿儿岛大学学习化学工程的他,必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学校。不过他最终成功跻身这所大学最著名的校友之列。

1955年毕业时,稻盛和夫又不幸遭遇经济大萧条,经由老师推荐才进入一家陶瓷厂工作,这家陶瓷厂就是京瓷的前身。最初,陶瓷厂效益极差,连薪水都发不出,作为一名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这份陶瓷厂的工作看起来是没什么前途的。与他同时入职的同事都相继离开了,身边的人也都劝他离开。

稻盛和夫坚持到了最后,同时入职的大学生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毕业于京都大学的高才生,他俩商量着干脆去报考自卫队后备干部团算了。由于整体素质不错,两人都通过了考核,眼看着一位“经营之圣”就要成为一个大兵哥了。

好在虽然考试通过了,但是还需要家人将户籍证明寄给他,才能正式进入军营。那个一起考试的哥们儿很快就收到户口本去参军了,然而稻盛和夫直到最后,也没有收到家人的任何回信,最终失去了参军的机会。后来才知道,他的哥哥对他从公司离开去参军的想法异常生气。哥哥训斥他:“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就因为一点点不满,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稻盛和夫被哥哥一顿臭骂,羞愧难当,只得回去上班。

于是,23岁的稻盛和夫回到陶瓷厂,继续从事研发工作。但情况没有好转,拿不到工资,生活都无以为继。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想过干脆去投靠黑社会算了。但想想哥哥的反应,参军都被臭骂一顿,更别提加入黑社会了。

人家是天无绝人之路,稻盛和夫则是“天要绝其所有出路”,因为严格的政策、严厉的哥哥,他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既然生活之苦暂时没有办法解决,既然没有别的出路,他就决定先好好工作,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 绝对不要抱怨,认真去做。

可见年轻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连以意志力著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需要时间和外界环境的打磨,有时候需要让自己跟艰苦的环境较一下狠劲儿,有时候一个严厉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贵人”。

什么才叫“认真”工作

关于“认真”,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那么,稻盛和夫是怎样“认真”工作的呢?

稻盛和夫把锅碗瓢盆全部搬到车间里,每天吃住都在车间,彻底跟陶瓷生活在一起。他请公司帮着订阅一些最新的、关于陶瓷的英文杂志,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动态,全身心投入相关课题的研发。每天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看杂志,废寝忘食。经过了一番如此艰苦的“认真”,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成功。

当时公司要求他研发镁橄榄石,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将镁橄榄石黏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饭睡觉都在想解决办法。有一天,他无意间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粘在了他的裤子上。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启示”:这就是最好的黏合剂啊!于是,他开始用松香做黏合镁橄榄石的实验,难题由此被攻克。

这真是个神奇的发现:啃论文、泡实验室都没得到的东西,最终却是由“一脚之力”得来的。难道是“上帝”,难道是神灵,难道是佛祖看他这么辛苦,忍不住给他一个提示?稻盛和夫认为,这个“保佑”全是因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个问题,所以当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间,灵感就迸发了。

这个问题在我读完《学习之道》那本书之后,得到了准确的解释: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专注模式下,你的各个脑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问题上,就像手电筒发出的集中光柱一样,直接投射到具体目标上,你会把关于这个问题的常规性内容都过一遍。在发散模式下,这个过程如同手电筒在照射远方,虽然光强降低,却更为分散。此时大脑放松,不同脑区的联络会增多,为有创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机会,更容易出现灵感。那么是不是有创造力的人都不需要专注模式,只要发散模式就够了呢?正如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散就是那个巧妇,没有专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饭来。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经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大米,只等那临门一脚的巧妇来了。

回到正题,他的这项发明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让这个发不出工资的陶瓷厂从此拥有了领先的、极具竞争力的技术。

对于稻盛和夫来说,这次成功带给他的最大的收获,不是使他摆脱生活窘境的奖金,也不是享誉行业的科研成果,而是他发现了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 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这件事太有挑战了,现在给我什么我都不会换,我就喜欢工作! ”他从一个排斥工作的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专注投入,变成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从科研工作中发现了美好,而这些美好也许就是外人眼中枯燥无味的部分。

其实我们身边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在此要表达一下我对父亲的崇拜。我的父亲是一位大学的数学教授,他没有别的爱好,就是爱做数学题。每天上课、辅导学生、写论文,都是在做数学题,回到家有空了还是在做数学题。我从小到大,他一贯如此。他有很多厚厚的本子,精心地整理着很多数学习题,笔迹非常工整。有一次我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下我父亲的笔记,引来了很多极少露脸的朋友的点赞。虽然我父亲的笔记都是我看不懂的符号,但那就是数学家的生活、数学家的书法。他认为做数学题这件事不仅是工作,还是他的娱乐。值得夸夸我自己的是,虽然我没有继承父亲对数学的兴趣,但我在读书领域尽得真传。经常有人问我:“樊老师,你一天到晚看书,要啃那么多大部头,跨那么多领域,肯定特别累、特别辛苦吧?”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书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娱乐, 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是一件让人特别满足又有成就感的事。 你们若见到我,尽管向我推荐好书就是了。

《重新定义公司》一书讲述了谷歌的一个招聘原则:不要招聘根本不在意事件背后价值的人,因为他看不到事情的意义,也不会成为一个创意精英。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人,张口闭口“那时候我在玩影视”“那时候我主要玩灯光”“那时候我主要玩摄影”,他们用“玩”这个词,就是古人讲的那种“不厚重”。当你认真、敬业地对待工作时,你就能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厚重起来。

日本有一部电影《入殓师》,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因为乐队解散,应聘获得了一份帮逝者化妆的工作。这个年轻人最初非常排斥这份工作,认为一辈子做这个工作没有意义,搞不好还会影响自己恋爱结婚。但是随着一次次介入整个葬礼的过程,他逐渐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体会到这种艺术独特的美。我国一部获得金鸡奖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一位邮差带着一条狗,翻过很多山头,日复一日地送信,一辈子没有丢过一封信。每次观看这种优秀的影片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冲击和震撼,会帮助我们每个人去梳理自己的工作、人生: 当你 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 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稻盛和夫认为,通常西方人会更加排斥工作,因为他们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罢工”屡屡上演,而东方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大概源于文化的不同。在东方,日本民族向来就非常勤奋、任劳任怨。现在,西方思潮不断侵入日本,让很多年轻人也认为工作是一种“必要之恶”。其实仔细想想前人的生活,尤其是在农村生活过的老一辈,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都是闲不住的人,一年四季总要找点儿事情做才行,闲下来就觉得难受。所以,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的思想,实际上太受束缚了。

请记住稻盛和夫的这些话,它会成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财富:工作能够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你的人生。在你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地去投入工作。

学会和工作谈恋爱

我的职场经历算是比较顺利的,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中我也曾有过低谷,记得最难的时候,我做新节目的实验,做出一个被毙掉一个,连续被毙掉了好几个,那一段时间真的觉得特别无助。那时候我就想,如果做节目总是没有思路,我还能做点什么呢?于是,我开始读书。我用一年时间把各种版本的《论语》都读完了:从南怀瑾的、李泽厚的、钱穆的……到朱熹的注解版,甚至是张居正给皇帝讲的《论语》。读完后慢慢开始找到点感觉,心逐渐定下来,人也变得厚重起来。

所以, 当你实在无助的时候,就努力吧。 沮丧、颓废、喝酒、蓄须……这些只能暂缓压力,而只有努力才能扭转你的人生。这也是稻盛和夫通过自己工作之初的经历告诉我们的工作的意义。

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工作的意义之后,你就不会再认为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设想有一天,你突然走了偏财运,中了1000万元的彩票,兴冲冲地买房、辞职。刚开始,你可能无所事事,不用为温饱担忧,不用为生活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一直觉得幸福吗?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单调的生活很无趣呢?可能很快,你的幸福感就会大幅地降低,你也不会再获得解决棘手问题的成就感,而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也会渐渐离你远去。

京瓷公司在稻盛和夫经营了十几年后就上市了,一直做到日本市值第一,稻盛和夫都没有抛售过一股京瓷的股票,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赚那么多钱。他是一个享受工作的人,他觉得工作就是在和“贪、嗔、痴”三毒做斗争。只有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 投身于自己的工作,才能减少“贪、嗔、痴”的伤害。

怎样才算是努力地工作呢?稻盛和夫说:“你要学会和工作谈恋爱。”有一次,稻盛和夫在研究中做出了一个很漂亮的数据,他兴奋得从地上一跃而起,还跟旁边的同事说:“你也应该高兴啊!”没想到,同事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稻盛,说句心里话,值得男子汉兴奋得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中也难有几回。看你的样子,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现在甚至叫我也跟你一起高兴,该说你是轻薄好呢,还是轻率好呢?总之,我的人生观与你不一样。”稻盛和夫当时被骂得浑身发凉:“难道我错了吗?”但是他突然就想明白了:“要想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有了成果就应该真挚地把高兴表达出来。这种喜悦和感动能够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在现在研究经费不足、研究环境很差的条件下……”这就是两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几年之后,那位同事早已离职,而稻盛和夫则带领着京瓷成为日本市值第一的公司。

努力地工作就意味着,不要把别人分配的工作当成一种任务,而应该将其看作一项天职,这样你才能尽情地享受与每一项工作交互,然后完成它的过程。如果你长期努力地做一件事,你就会慢慢地爱上它,会主动想要做好,工作也渐渐变成了人生的必需品。

记得有一次,稻盛和夫在研究一个叫作水冷复式水管的产品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一种制作很长的水管的陶瓷,要把它烧到整体均匀而不发生裂痕,这极其困难,他们试了很多次都不成功。于是,稻盛和夫整晚躺在炉子旁边,抱着水管一边睡觉一边翻滚,就这样滚了一个通宵,终于给烧制成了。如果不是真正热爱,怎么能做到抱着产品睡觉呢?这才是“和工作谈恋爱”的感觉。

不仅如此,稻盛和夫还说他能够听到产品的“哭泣”:只要站在炉子旁边,就能听出烧制的产品有没有瑕疵。有一个更奇特的经历是,稻盛和夫坐着车,突然告诉司机:“车子坏了。”司机不信:“没坏啊,明明开得挺好的。”他说:“不对,我听到了车子里一个特别的声音,那是车子在哭泣。”司机没辙,只好停车检查,愣是没发现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汽车被送到修理厂,检修时发现发动机上有一个螺丝掉了,如果不管它,很可能酿成事故。一个小小的螺丝掉了居然都能被稻盛和夫听出来,他可以说是到了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的境界,进入到对产品“疯魔”的状态了。

你如果真的对产品“疯魔”了,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发展得很好,无关乎行业的竞争激烈与否,更无关乎你所处的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我曾经看过一个帖子,很欣赏其中的一句话:“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专业的人越来越多。”混日子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只有当你在某个领域精进为一个专家时,你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改变命运。

人分三类: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所谓“不燃型”(或称“阻燃型”)的人,就是无论你怎样劝说、激励,都无法激起工作热情的人,他会认为“你是在给我洗脑”“你只是想利用我”。所谓“可燃型”的人,是指通过外部的激励,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的人。所谓“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着,压根儿不需要外界的激励,每天都有很多新点子,时刻琢磨着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

不燃型: 无法被激起工作热情的人

可燃型: 靠外部激励完成工作的人

自燃型: 本身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

老板和员工经常会有这样的矛盾:员工觉得老板太善变了,一会儿让干这个,一会儿让干那个,总是在变;员工希望的是,最好拿着固定的工资,按部就班地干一件事情。这就是“自燃型”的管理者和“可燃型”或者“不燃型”的员工之间的区别。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将孩子大部分对于世界的探索精神都抹杀了。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只要被动地接受并且完成就可以了,正是这种模式,培养了我们被动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再想要将其转化成“自燃型”的人就非常困难了。我希望《干法》这本书可以穿透读者的心灵,让那些曾经是“不燃型”的人,从小处开始转变,慢慢转化成为“可燃型”,甚至是“自燃型”的人。这样,爱上自己的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做企业的四条“经营秘诀”

如何把公司经营好?稻盛和夫有四个经典的建议:一是要不断树立更高的目标,二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三是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四是一定要严酷地磨炼自己。

不断树立更高的目标

稻盛和夫在创建京瓷时,全公司只有28名员工。这个只有28名员工的公司最终成为世界第一,靠的就是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成为开发区第一的企业,其次要成为中京区第一,再次是京都第一,又次是日本第一,最后是世界第一。循序渐进,一口一口地吃,最后总能吃成一个胖子。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的设立和完成,成就了现在的京瓷。老板的格局决定了公司的大小,稻盛和夫认为, 作为一个管理者、企业家,要敢于不断对公司、员工设立更高的目标。

有人问稻盛和夫京瓷研发的成功率是多少,稻盛和夫回答:“凡是京瓷公司着手研发的项目,百分之百会成功。”这听起来不可思议,每家企业都可能会有研发失败的案例,成功率怎么可能是百分之百呢?稻盛和夫回答:“京瓷公司对待任何一个研发项目的态度都是‘不成功不罢休’的,因此以失败而告终的项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做到成功为止’是我们京瓷人的研发精神。”京瓷初创时,既无品牌,又无市场,大部分客户都已经被大企业垄断,他只能接到一些别人做不了的“非常规”订单。每当客户问京瓷能否接受时,稻盛和夫就会问一个时间期限,然后毫无条件地承诺在约定好的时间交货。稻盛和夫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他从来不问产品的难度,只会通过不断地实验来研发,按时交出完美的产品。就这样,京瓷能够做出其他人都做不出的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了大量客户。

在京瓷的发展历程中,最锻炼它的客户是松下。在京瓷成功后,稻盛和夫曾经找到松下幸之助,深深地向他鞠躬:“谢谢您当年锻炼了我。”因为松下是大采购商,所以每一次都把采购价格压得很低,第一次降10%,一些供货方就退出了;再降10%,大多数人都不干了。只有稻盛和夫,永远鞠一个躬,说句“谢谢您”,然后无条件签合约。既然你压低价格,那我就想办法研发能降低成本,还能保证质量的产品。最后的结果是,当欧美的电器企业开始在日本寻找供货商的时候,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竞争得过京瓷。京瓷用这种低成本接单的方式锻炼出极强的竞争力,包括英特尔和IBM在内的世界级公司都来找京瓷合作。

不断树立更高的目标

+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

严酷地磨炼自己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有一次,京瓷给IBM做了20万个元器件,因为不符合要求全部被退回。这要是赔偿起来,公司都要倒闭。负责的实验人员当即就感觉要“完蛋了”,打击太沉重,不如切腹自杀。这时候,稻盛和夫问他:“你有没有向神祈祷过?你不是说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吗?那么,你有没有向神祈祷过?”这个年轻人想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了,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还记得稻盛和夫踢翻松香的故事吗?神在什么时候会帮助你呢?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在你百分之百地付出之后,神才会帮助你。经过全身心的付出,他们那次成功向IBM交付了4000万个元器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感性的烦恼。很多人辞职,原因是“老板对我态度不好”“领导给我穿小鞋”“同事不给我面子”,这些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呢?稻盛和夫很反感年轻人总是感叹过去不能改变的事情,比如:“我当年要是努力,现在肯定出类拔萃。”“如果教育体制改革,我现在也不至于这样。”“社会太不公平了。”“房价这么高,怎么能买得起。”……这些感性的烦恼,都会影响你的心境,进而影响你与他人的沟通。选拔领导者时,情商非常重要。有的人聪明能干,但是情绪不稳定,不是发脾气就是言语相讥,很容易让整个团队士气低落,即使再聪明能干,也难以胜任领导者的职位。

感性的烦恼,就像王阳明所说的“私欲”。工作受挫、亲人生病时,情绪低落是正常的,但是到捶胸顿足,甚至精神崩溃的地步,就过度了。之所以会过度,主要是因为心中存有私欲,如果能去掉私欲,就不至于“失意忘形”。 减少感性的烦恼,也会让我们更专注于“做事”本身,而非情绪。

严酷地磨炼自己

稻盛和夫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像水牛一样的人往往比像豹子一样的人更容易成功。豹子的爆发力很强,但不能参与长跑,只能短期突破;水牛有韧性,可以年复一年不停地前进。稻盛和夫在选人时,更喜欢“七十分人才”,而不喜欢那些特别聪明的人。他认为特别聪明的人是不安分的,容易产生感性的烦恼而选择离开。但是“七十分人才”则更有韧性:他们虽然看起来不那么聪明,但耐得住性子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钻研。他认为, 人所获得的成功和聪明程度关系不大,却和钻研程度有关。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特别聪明的人少之又少。但如果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像水牛一样勤勤恳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耕耘,那么他们身上就都蕴藏着难以预估的潜力,总有一天会创造出惊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在产品方面,稻盛和夫提出要做到“100%的完美”,这是连1%的失误都不允许的状态。北欧航空的老总在他的《关键时刻》( Moments of Truth )一书中分享了一个观点:服务客户的关键时刻是“每时每刻”。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令顾客不满,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稻盛和夫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京瓷的一位推销员曾拿着一个近乎完美的产品去推销,却因为产品一个极小的细节没有处理好而被客户破口大骂。想想一个大男人,因为被骂哭泣着狼狈而归的场景。稻盛和夫要求,完美就是要做出能够划破手指的产品:就像刚刚印出来的钞票,仿佛只要碰一下,手指就会被划破。

这种“完美”和欧洲人说的“最好”是不同的。所谓“最好”,是有比较的,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强,而 “完美”不存在比较,它所向无敌。

预见成功的状态

很多人都分享过这种方法,就是在做事之前,先预想成功的状态,这样的画面感会让你更有动力。

在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时候,我预想过很多次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接着往前推演:结束时评委怎样评论、怎么宣布比赛分数,以及我们等待时的焦灼、险胜后欢呼的场景。到决赛之前,我甚至会预想对手可能会说什么话,我会用怎样的语言辩论。真正辩论的时候,我发现之前在脑海中预想的很多场景、很多对话竟然真实地发生了,而最后取胜的场景也和预想的差不多。所以,要在脑海中预想成功的状态,如果你把成功的状态和场景想象出来,成功就会更容易实现。这也是全身心投入,要求100%完美的状态。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有人会问,这样的要求会不会太高,稻盛和夫会不会太累?稻盛和夫90多岁时,虽然罹患胃癌,依然生活得很愉快。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如果不把工作当作一种“必要之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工作时,拿出“自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炼自己的心性。

在创建第二电电之前,稻盛和夫问自己,要不要尝试第二次创业,尤其是跨行业涉足移动通信领域。他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经过长时间的参禅,他得到了内心的回复,便开始第二次创业。后来他70多岁接手日航,也是出于这个信念。这个信念,使他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包括稻盛和夫在内的诸多日本企业家都非常推崇王阳明: 去除自己心中那一点私欲,用良知、知行合一在世间磨炼。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之道。

结语

《干法》这本书尤其适合现在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稻盛和夫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哲学感悟传递给我们,当我们把工作当成人生的一场修炼,全力以赴地追求完美时,我们的心性就会极大地提升,自然能够体会工作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 aV7HsPtmcJslxjZVDxp6/D5pKkyyDeGerkel4hw3zD5xXkmBVDj6f8iXL+gS+1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