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征服,疯狂扩军

希特勒刚上任时,德国经济萎缩,军事力量脆弱,现在的德国既有性能先进的武器,又有在西班牙练就了一身胆略和技术的飞行员和坦克指挥员。德国陆军的主力是国防军陆军和党卫军部队。到1939年9月1日,德国的陆军总数高达275.8万人,包括39个步兵师、3个山地步兵师、5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共52个师,不过这些师并不是满员师。装备有各型装甲车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3340门,作战飞机4093架,以及大量工程、通信等装备和器材。数量众多的“教导分队”成为全国动员时组建新部队的核心力量。德国组建了大量的重炮兵和坦克兵部队。另外,通信兵、工程兵等专业兵种的兵力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

德国在扩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兵源不足、军官训练不够、武器装备不足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希特勒扩军备战的质量。当时,德国陆军装备非常陈旧,甚至连士兵用的步枪都破旧不堪。出于发动战争的需要,德国又建立了46个师,给这些师补充兵员的任务尤其艰难,只好多征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然而,1901—1914年期间出生的人都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只能从头开始。德国把正规军淘汰下来的破旧装备、奥地利制造的装备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缴械的装备都用来装备这部分部队,即便这些破旧装备也只能勉强凑够数。

德国陆军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在战争期间才显现出来。德国陆军与其对手相比,总体上拥有更加合理的编制,官兵素质较高。德国陆军新组建不久,采取了特殊措施,使军队具有更加合理的编制,拥有比较精良的装备。正规军早在和平时期就达到了德国统帅部规定的数量,且装备有现代化武器。德国陆军的训练继承了陆军的优良传统。他们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国防军的训练水平比欧洲其他国家要高出很多。

德国陆军的优势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德国陆军根据普鲁士传统保留了士官,士官为数众多,训练有素。大批士官成为德军人员选拔、教育和训练的典范。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没有士官。尽管德国陆军不断扩大,但大批士官作为军队训练的基础保证了每支部队的较高素质。另外,战前从大批士官中提拔的很多优秀的军官,事实证明其素质非常高。

德国陆军对军官的要求非常苛刻,扩大军官的数量远比扩大士官的数量难得多。军官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加上新组建的空军又从陆军3500名军官中抽调了500名军官,因此,德国不得不大量恢复现役的原德皇军队的军官和大批在警察中服役的一战老兵,这些人大多被调到陆军担任连长和营长。预备部队的军官只能重新培养。当时,担任预备部队基层部队的军官一般由参加过一战的优秀士兵担任。

一战的失败给德国军队带来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力,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德军将领们认为快速行动具有巨大的优势,快速行动应由飞机、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新装备来完成。组建大量的快速机械化部队,并与训练有素的空军部队配合作战,进行战术突破,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与此相反,法国军队由于一战的胜利,固执地守着1914—1918年在西线占优势地位的阵地战观念不放。根据法国人的经验,在一战中,防御一方的优势竟然强过攻击一方,所以他们依然觉得使用大量新式武器提高防御很有必要,而且在炮兵方面达到绝对优势尤其必要。

二战初期,德国国防军只有正规军在编制、训练水平和军官素质上胜过对手。法国在1939年秋不想离开马奇诺防线去进攻当时综合实力比较弱的德军,使得德军有了进一步增强上述优势的机会。

二战爆发前,德国空军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由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在一战期间组建的空军于1920年解散。德国人明白,哪怕是最弱小的武装力量也离不开飞机,尽管一战时飞机的任务只是侦察。基于这种观念,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军事限制根本就没有打算遵守。陆军军官中尤其是一些一战时的空军军官,想方设法发展空军。开始时,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对空军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训练飞行员上决不能落后于英法等国。

按照1926年《巴黎航空协定》规定,英法等国允许德国陆军和海军每年训练36个飞行员,以参加航空比赛。德国陆军和海军利用经短期训练后退入预备役的制度,每年多训练一些飞行员,派这些飞行员去国外进行补充训练。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的民航驾校开始培训飞行员。然而,民航驾校无法进行飞行战斗训练,德国飞行员必须到国外才能进行训练,因此,这种训练的规模不大。截至193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共培养出2500名飞行员。

根据《巴黎航空协定》的规定,德国航空工业也受到诸多限制。于是,德国的一些飞机制造公司就在国外建立分公司,用国外制造的飞机来训练自己的飞行员。在德国只能制造教练机,这些教练机只能作侦察机使用。从1933年开始,德国开始制造先进的军用飞机,并修建了大量机场,空勤和地勤人员随之迅猛增加。为了给空军补充人员,从陆海军抽调了大批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和观察员。另外,很多军官被调到空军。

与其他国家的空军相比,德国空军的优势是全部为新型飞机。德国空军装备了很多新型飞机,在世界空军力量对比中逐渐具有了决定性的优势。1934—1939年,德国每年生产的飞机由900架激增为6000架。到1939年战争爆发时,德国组建了5个航空兵师和1个空降师。在质量方面,德国飞机比法国飞机优越,大致与英国飞机性能相当,因为英国空军很快也装备了新飞机。在数量上,若只算新式飞机的话,德国比英法波三国的飞机的总和还要多。

由于德国空军起步较晚,新航空部队又不断组建扩大,只能靠受过训练的人员来扩大部队的数量,这使得直接作战的航空兵部队人员素质大大降低,而且预备部队人员也出现了严重不足。德国空军人员虽然培训时间不长,但素质在二战期间仍然超过英法等国。然而,仅靠空军战胜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空军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在德国西北部,机场较少,这严重地影响了对英空战,加上德国后备飞行员和观察员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德国空军不可能战胜英国空军的重要因素。

德国海军的情况与陆军和空军相比要差得多。德国海军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1932年11月,德国一年的海军军费只有1.8亿马克。1933年,德国海军只有1艘装甲舰、3艘定期班轮、5艘轻型巡洋舰、12艘鱼雷艇及若干其他船只。

纳粹党执政后,希特勒马上追加海军军费,至1939年海军军费达到23亿马克。海军与陆军和空军一样从1935年开始完全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不过,海军从废除《凡尔赛和约》得到的好处,远远比不上陆军和空军。

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有2艘战列舰、3艘袖珍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22艘驱逐舰、20艘鱼雷舰、35艘近海潜艇、22艘远洋潜艇、17艘鱼雷艇。而当时的英国海军拥有8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15艘重巡洋舰、49艘轻巡洋舰、119艘舰队驱逐舰、64艘驱逐舰、45艘扫雷舰和岸防舰。两者对比,天壤之别。

德国海军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出于德国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优先扩充陆军和空军。1938年夏,德国开始修筑齐格菲防线,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业部门无法完成其他战备任务,留给海军的只有微不足道的军费,仅够建造一些省钱的潜艇。对于海军,希特勒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他计划在1944年或者1945年前完成海军的重建工作。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海军应该强大到拥有足够的作战舰艇,能在大西洋上与英国海军抗衡。然而,战争提前爆发了,德国与英国开战,而那时的德国海军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德国海军尽管没有实力与英国海军作战,但空军可以参加海战,而战舰的作战半径比一战大很多,这对于德国海军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因此,德国海军可以完成其在波罗的海的任务,即对闪击波兰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瑞典北部的矿石海运。

综上所述,截至1939年9月1日,德国在各方面都做好了打一场短期战争的准备,但是还没有做好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尽管德国的战争准备不够充分,但是在其军事理论家看来,德国的弱势不会在战争初期暴露出来,于是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决定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征服性的战争。 vyzVQDJ5vzhugLZUIiyqs2TGH7f7iR/lQTdFbsJ9KdqWEmfaWK3cn8mrZRFaQ9jF



第二章
玩弄阴谋

里宾特洛甫和戈林轮番上阵,威逼利诱,甚至围着桌子追逐哈查,逼他在文件上签字。最后,老总统哈查被折腾得晕死过去,在门外守候的医生赶紧实施抢救。如此反复昏迷几次后,哈查终于屈服了。 owpZysU1XFax+q7nvL0RRiSVahLT4CyImyKwf7uNbQHekYhVMcViqS7GyiQs6uBo



把武力冒险置于首位

1936年8月,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柏林举办奥运会不仅显示了一战后德国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将会有数以千计的外国来宾云集柏林。希特勒是不会错失这个炫耀纳粹政权力量的机会的,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为来宾政要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和音乐会,还要燃放烟火。当然,希特勒也想趁此机会,全面展开外交攻势。

picture

1936年8月,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经过分析,希特勒发现德国和日本的方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早在6月,他在接见日本大使武者子路时,就曾表露过这种想法。武者子路也坦率地承认,日本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了独裁主义,他们把布尔什维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当作最大的敌人。武者子路向希特勒转达了日本政府对希特勒的同情及愿意同德国进行最密切合作的意向。这显然正中希特勒的下怀,他当即表示由衷的感激和赞同。

8月16日,时任德国驻英大使的里宾特洛甫负责跟日本人谈判,他向希特勒报告,日本原则上同意和德国缔结一项“反共产主义公约”。希特勒当即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11月25日,里宾特洛甫和武者子路作为两国特命全权代表,在柏林签署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及各种补充秘密协定、附件和备忘录。虽然《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补充秘密协定中却规定,签字国任何一国不得同苏联缔结违反《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如果苏联对任何一国发动进攻或者威胁要进攻的话,另一国不应当采取任何有可能缓和苏联局势的措施,而是立即磋商采取什么措施来保卫他们的利益。

在签字仪式上,里宾特洛甫发表讲话:“德国和日本已经联合起来保卫西方文明。日本决不允许在远东传播布尔什维主义,德国正在中欧建立一道预防这种瘟疫的屏障。最后,正如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向全世界表明的那样,意大利将在南方竖起反布尔什维克的大旗!”

picture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里宾特洛甫的话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一个月前,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一份议定书。议定书明确指出:德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两国确定在“不干涉委员会”内的共同行动路线,承认西班牙的佛朗哥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其军事援助;两国还划定了各自在巴尔干地区和多瑙河流域的经济扩张范围。

1936年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频繁接触的一年,而德意议定书则是他们频繁接触的成果。年初,意大利派了一个代表团访问德国。几周后,墨索里尼的女儿埃达到德国,受到极其隆重的接待。6月,意大利空军参谋长访问柏林。两个月后,德国陆军代表团出现在意大利的军事演习场上,不仅受到墨索里尼的接见,还拜会了意大利国王和王储。

为了签署德意议定书,墨索里尼派他的女婿、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带着一份秘密情报访问德国。这是一份英国政府内部案卷,题为“德国的危险”。希特勒在他的别墅里接见了齐亚诺。在接见时,希特勒极力吹捧墨索里尼是天下第一流的政治家,是谁也比不上的人。他慷慨激昂地对齐亚诺说,只要德意两国联手,不但可以征服布尔什维主义,还可以征服整个西方。

墨索里尼不甘示弱,在米兰教堂广场发表演说:“新时代已经开始,罗马和柏林的垂直线不是障碍,而是轴心。围绕这个轴心,所有愿意进行合作和维护和平的欧洲国家可以团结起来。”

1937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德国撤销《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这是一个空洞的然而是典型的姿态,因为和约这时早已成为一张废纸。他还自豪地回顾了执政四年来的成绩。对于希特勒的演说,英法两国虽然感到震惊,但没有行动起来阻止希特勒重新武装德国。

1937年5月28日,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主战的丘吉尔为了进入内阁,在发言中称赞张伯伦是杰出的议员和活动家。张伯伦不但没有提拔丘吉尔,反而不断排挤他。原因是他担心丘吉尔代表的主战派在政府中可能变得势力过于强大。张伯伦主张推动德国与苏联交战,这样既可以削弱苏联,也可以削弱德国。丘吉尔不认同张伯伦的政策,他四处演讲,说德国是英国最大的威胁。

picture

张伯伦和希特勒的合影

11月5日,德国武装部队三军总司令联席会议在总理府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军备和原料问题。16时15分,会议正式开始。希特勒首先解释了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他说,因为会议讨论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他决定只在内阁全体会议上提出来。同时,要求与会者把他的话看作他的最后意愿或遗嘱,万一他去世的话。

说完这些后,希特勒转入正题,谈起了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这是他十几年来念念不忘的。在希特勒眼中,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是大自然的宠儿,最勇敢和最勤劳的强者,统治弱者是上帝赋予的权力。因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德国应该成为地球的主人。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万一我们卷入战争,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消除对我国两翼的威胁”。

对于英国和法国,希特勒认为两国短期内不会参战。希特勒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还需要对付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仇敌,他们不会容忍在欧洲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不过,我个人相信,英国,也许还有法国,他们很可能已经悄悄地把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一笔勾销了。英国内部困难重重以及将来介入另一次长期的毁灭性的欧洲冲突的可能性,就足以让他们不会对我们作战。没有英国的援助,法国的进攻简直是不可能的。意大利对我们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是不会反对的,至于他们对我们占领奥地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时墨索里尼是否还在世。苏联人对捷克斯洛伐克支持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他们的阻挠将被我们军事行动的速度所抵消。”

希特勒的长篇大论结束后,要求与会人员谈谈各自的看法。三军总司令勃洛姆贝格和外长牛赖特对雄心勃勃的希特勒计划并没有他那么自信。牛赖特首先发言,他对希特勒分析的“西方强国和意大利之间可能发生战争”及“英法对中欧不感兴趣”,表示了怀疑的态度。

三军总司令勃洛姆贝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捷克斯洛伐克防御工事坚固,这会给德军的进攻造成极大的困难。至于法国是否会从西边进攻德国,他本人对此毫无把握。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弗里奇表示赞同勃洛姆贝格的看法,他认为,假如法国和意大利作战的话,法国只要20个师就能守住阿尔卑斯山区的法意边界,所以法国仍能够在德国西部保持强大的兵力。

空军总司令戈林少有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元首的征服计划是可行的,但是德国必须在结束了支援西班牙的军事行动后,再来执行这项计划。

希特勒容不得反对意见,他再次强调“在我的计划中,必须把武力冒险置于首位”。实际上希特勒也是这么做的。

希特勒顾不上休息,因为第二天德国和日本将与意大利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议定书》,其中的一些细节还需要斟酌。这个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组成了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集团,它们相互勾结的日子正式开始了。 owpZysU1XFax+q7nvL0RRiSVahLT4CyImyKwf7uNbQHekYhVMcViqS7GyiQs6u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