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1940年1月10日凌晨,一架德国轻型飞机从雪雾中钻出来,迫降在梅克林郊外的原野上。一名德国军官跳下飞机,从公文包中抽出一叠文件,点火焚烧,因为风大,几次都没有擦燃火柴。几个值勤的比利时宪兵扑向那名德国军官,夺过文件残本。

原来这位烧文件的德国军官是空降兵司令官的少校联络官,他正在烧毁的文件封面为黄色,即那份至关重要的绝密文件“黄色方案”。比利时政府立即把“黄色方案”的残本转送英法两国。英、法、比、荷四国针对德军的计划,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德国驻比利时武官通过窃听比、荷两国国王的电话交谈,认为英、法、比、荷四国掌握了“黄色方案”的秘密。

德军陆军将领曼施坦因认为,既然“黄色方案”泄密了,若要继续执行,定会失去战略突然性,德军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英法盟军的联合围攻,因此制订替代方案成为当务之急。希特勒同意曼施坦因的看法,决定对“黄色方案”进行修改,最终确立的进攻方案是曼施坦因提出的计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镰割”计划。

当希特勒加快西线作战步伐的同时,情报工作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且很早就开始着手搜集各方面的重要情报,以便早日实现德意志征服西方、征服世界的野心。德国的情报机构是国防部阿勃韦尔处,又称国防部军事谍报局。一战结束后,德国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各种暴力事件频繁发生。阿勃韦尔处是控制间谍和反间谍事务的机构,那时它承担着警察部门的职责。后来经过改组,阿勃韦尔处的首要职责是政治性的间谍机构。1919年11月,德国国防部发布扩军命令,同时也扩充了其间谍机构。根据这一命令,德国各军区司令部、国防军各旅都建立了情报处。情报处的任务是:搜集外国情报,与外国的情报组织进行斗争;搜集国内情报,监视军队;监视一切政治活动。

德国的情报机构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德国政府对内统治的有力工具。阿勃韦尔处的第一任处长叫弗德里克·格姆普。1924年后,德国国内局势稳定,阿勃韦尔处对内活动大量减少。1925年,格姆普改组阿勃韦尔处为3个科。一科负责侦察;二科负责通信;三科负责反间谍。格姆普还在德国7个军区建立阿勃韦尔机构。

格姆普的这次改组奠定了德国情报机构的主要格局,改组后的阿勃韦尔处效率更高了,为德军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1928年4月1日,德国国防部长格鲁纳命令阿勃韦尔处脱离统计局,德国海军情报处从海军中脱离出来,两者合并成国防部阿勃韦尔处,即国防部军事谍报局。国防部军事谍报局直接隶属国防部长,各通信情报机构必须将情报交给军事谍报局。

20世纪30年代初期,德军的无线电侦察机构破译了法军联络时使用的密码,德国人在破译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法军的密码属于密本加乱数的作业本制。法军在使用密码电报时每天都对乱数进行变化,但密本长期不变,结果法国国防部对各大军区的密码电报大多数被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无线电侦察机构破译。然而,德军的无线电情报侦察机构对法国国防部与法意边境一个军区的专用密码却无计可施,直到1938年德军密码破译人员才攻破了这种专用密码。德军的侦察机构掌握了法军的所有密码,法军还天真地以为其无线电通信中拍发的是密电。

1933年,希特勒当选总理后,大肆扩充军事谍报局,军事谍报局成为各级情报机构的老大。当时的军事谍报局局长是海军上校康拉德·帕齐希。由于帕齐希领导有方,军事谍报局的事业蒸蒸日上。1935年德国恢复了总参谋部,国防部成了最高统帅部,军事谍报局也改名为“最高统帅部军事谍报局”。由于海德里希领导的党卫队保安局不断插手军事谍报局的情报事务,军事谍报局局长帕齐希竭力反击。后来,帕齐希被迫辞职。他在辞职前推荐卡纳里斯为继任者。

1935年1月1日,海军大校卡纳里斯成为军事谍报局局长。他上任后,发现军事谍报局的老大地位要保不住了。当时,研究部成了德国的无线电情报中心,外交部建立了密码处,空军情报由空军负责,党卫队的保安处更是处处与军事谍报局作对,更要命的是军事谍报局的通信情报都被陆军和海军霸占了。

军事谍报局已经四分五裂,希特勒对此感到不安。为了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希特勒想要一个高效率的情报机构帮他搞清外国对德国扩军的态度。当时,德国的实力还很弱,国际地位低,希特勒尽管野心很大,但顾虑也很多,担心英法对德国进行联合制裁。鉴于这些原因,希特勒对卡纳里斯寄予了厚望。

1936年,卡纳里斯改组军事谍报局,将军事谍报局分为三个处:一处负责军事情报搜集和评估;二处负责破坏和颠覆活动;三处负责反间谍。卡纳里斯工作卖力,使军事谍报局的工作又重新走上正轨。他放弃与党卫队保安局等情报机构的斗争,把工作重点转向隐蔽行动。卡纳里斯吸取了帕齐希的教训,尽量讨好海德里希。他曾经在“柏林号”军舰上是海德里希的上级,利用这层关系,经常邀请海德里希做客,关系处得很好。卡纳里斯表面上不跟海德里希的党卫队保安局争什么,暗地里却拼命扩充情报网。在国内,将报刊、军需工厂、政府机关、武装部队等部门处于军事谍报局的监控之下。在国外,卡纳里斯的胃口越来越大,派出的间谍越来越多,并积极争取外国友好情报机构的支持。

卡纳里斯并不像帕齐希那样计较海德里希对军事谍报局事务的插手,他在国外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许多重要情报不断放到希特勒面前。比如,得到布加勒斯特陆军部部署计划和军队细节的情报;打探到苏联军队的实力;得到马奇诺防线的详细情况;等等。

仅用了几年时间,军事谍报局就成为德国最杰出的情报机构,凡是有关国外的情况,德国统帅部几乎都要找卡纳里斯询问。卡纳里斯最擅长的是颠覆、暗杀和破坏等间谍活动,军事谍报局在他的指挥下,转入对外隐蔽行动。虽然军事谍报局也负责情报搜集与分析,向最高统帅部提供情报,但主要是为隐蔽行动创造条件。

德国人对一战的惨败记忆犹新,总想找机会报仇雪恨。在德国强大的间谍网面前,法国早就没有秘密可言。法国发出的大多数外交电报,就像发给德国政府一样,完全被德国政府所掌握。在寻找失败原因的过程中,德国政府认为保住德国秘密,组织大规模无线电侦察,夺取敌国的军事、政治、外交情报至关重要。德国外交部和最高统帅部所属的无线电侦察单位在对法国的情报工作中获得了重大进展,最高统帅部掌握了法国所有军事密码。

1938年2月上旬,德国最高统帅部替代国防部。8月下旬,费尔吉贝少将出任无线电通信主任,主持德军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工作。负责无线电情报侦察的是密码处,克特勒担任处长。法军的保密工作在德军密码破译机构面前形同虚设,至1940年法国战败时止,德国破译了法国外交密码电报约1.5万份。凭借强大的情报优势,希特勒准确地掌握了法国的外交、政治等战略意图和动向情报。法国和英国害怕战争、奉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等都被希特勒了解得清清楚楚,及时修改了德国的外交对策,最终迫使英法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后,法国国防部没有更换全新的密码体制,而是命令把仅在法意边境军区使用很久的密码作业本制广泛运用到其他各大军区。对大多数法军来说,他们正在使用新的密码,但德军早已掌握了这种密码。德国入侵法国前,德军已经把法军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德国入侵法国后,德军仍然掌握着法军的大量情报。法国战败投降后,法军仍未更改密码。法国军队内部的复杂性束缚了法军前进的步伐,以致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对每天发生的战事一知半解。当法军指挥官满足于他们拥有的电话网络时,德军已经可以有效地使用特别电话线路、电报传送系统和密码无线电系统了。德军指挥员习惯迅速收发情报,下达命令,而法国指挥员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均要耗费数日。

德国强大的谍报机构可谓希特勒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yjRd02+/GWMy9oDlLY3zeWhB+T8BwPGEHlXh7/s0m/J8Pg02GXB05bfytixG/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