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1日,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番号为南方面军,仍由叶廖缅科担任司令员、赫鲁晓夫担任政治委员,南方面军的防线位于顿河与马内奇运河之间,宽达144公里。南方面军突击第五集团军和近卫第二集团军已经靠近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的驻地离诺沃切尔卡斯克较近,离罗斯托夫不足48公里。
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部队很难守住罗斯托夫大桥,该桥不仅是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是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四军输送补给品的主要通道。
叶廖缅科奉命进攻罗斯托夫和萨尔斯克,以切断高加索的德军A集团军群的退路,但苏军近卫第二集团军和突击第五集团军遭到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的猛烈阻击。在攻打集莫夫尼基时,东南翼的苏军第五十一集团军和第二十八集团军遭到德军党卫军“诺曼人”师、第十六摩托化师和其他部队的猛烈阻击。
叶廖缅科立即向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报告,部队距离铁路运输终点站已超过320公里,而且方面军的装甲部队缺少350辆坦克。远在南翼和东南翼的苏军南高加索方面军仍分为两个孤立的集群,即诺沃罗西斯克附近的彼得罗夫黑海集群和里海附近的马斯连尼科夫北部集群。该方面军面对德军A集团军群的强大压力,而南高加索没有什么可用的公路。在冰雪融化期,就连步兵在南高加索地区也几乎无法通行。增援彼得罗夫的黑海集群十分困难,部队和装备必须沿高加索的山间道路运输。苏军黑海集群的任务是负责切断德军A集团军群在塔曼半岛的退路。他们使用骡马等运输工具,边走边修路,推进速度缓慢。当黑海集群走出山区时,突然泛滥的库班河淹没了草原。德军A集团军群分批撤退时,苏联南高加索方面军趁机追击,但是德军仍然逃脱了被围歼的厄运。
在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围歼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同时,戈利科夫率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计划对德军发动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进攻目标为哈尔科夫和顿涅茨盆地,其进攻正面从利夫内至坎帖米罗夫卡,宽达480公里。列伊特率领的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从北面、瓦图丁率领的西南方面军从南边发动进攻,协同沃罗涅日方面军作战。
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沃罗涅日方面军进行为期3个星期的战前准备。苏军侦察兵从空中和许多靠近匈牙利部队阵地的观察所与指挥所进行侦察。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严禁各集团军进行战斗侦察和出动战斗搜索组。他得到可靠情报:“匈牙利部队防线由两个防御地带组成,一个防御地带的纵深仅为6公里,另一个为1~19公里。”由于匈牙利部队消极防御,所以戈利科夫把次要方向上的火炮和迫击炮几乎集中到了主攻方向,使主攻方向上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和迫击炮达到125门左右。各种口径的火炮均做好了摧毁敌军支撑点的准备。由于草原地带缺少遮蔽物,苏军只能在夜间通过160多公里的路程进入前线。苏军的保密措施十分有效,匈牙利部队误以为苏军兵力消耗殆尽。
1月7日,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参谋长科瓦奇向匈牙利统帅部发了一份电报,说苏军不可能对他的阵地发动任何进攻。
1月8日早晨,苏军3名青年军官带着一面白旗,进入了德军防线,把一份最后通牒交给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求德军投降。这份通牒中的条件是:所有被俘人员一概发给“标准的口粮”,伤病员和冻伤人员将得到医治,所有被俘人员可以保留他们的军衔、勋章和个人财物。通牒要求保卢斯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保卢斯当即将投降的请求呈报希特勒,但被希特勒立即驳回。
1月10日,苏军对德军阵地发动猛烈攻击,斯大林格勒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同一天,希特勒在大本营会见了罗马尼亚元首安东内斯库。希特勒对安东内斯库说德军一定能够打败苏联军队,同时要求他在罗马尼亚建立新部队,这些部队应于1944年到达苏联战场。同时,德国替换了驻罗马尼亚统帅部的德国将军,以缓解德罗两军之间的紧张关系。后来,安东内斯库再次与希特勒见面。希特勒拿出德国情报机构掌握的资料,指责罗马尼亚想背叛德国,逼安东内斯库下台。结果两人争吵起来,安东内斯库要求希特勒与英美进行和平谈判,以便集中兵力对付苏联,遭到希特勒的拒绝。
1月12日,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派出的试探性侦察导致匈牙利军队乱成一团,苏军趁机突入匈牙利军防线4公里。
1月13日,希特勒首次宣布德国进入全面战争,制定了许多旨在发展经济的政策用来支撑越来越疯狂的战争。希特勒将德国民众每周的工作时数增加到80小时,减少免服兵役的学生数量,甚至要求妇女加入劳动大军,以此显示对祖国的忠诚,同时还能增加前线男兵的数量。德国政府估计需要80万人补充在1942—1943年冬季攻势中损失的兵员,因此采取措施增加新兵数量,开始征召1925年出生(年满18岁)的学生。此外,还征召许多在国内从事某些重要职业的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前线急需兵力而失去了免服兵役的权利。尽管如此,新招募的兵员仍远远不够所需的80万人,德军决定再征募20万年龄稍大的兵员。在初期,有一半人的年龄在21~37岁和38~42岁之间,但是德军领导人意识到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征召目标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征召年龄更大一些的人。首先是征募40多岁的人,后来索性征募50多岁甚至年纪更大的人,以弥补兵员的严重不足。
希特勒还下令征召那些生活在占领区的德国老年人,甚至征募外国人和战俘,将这些人用作预备役和铁道部队,把“真正”的德国人替换出来奔赴前线。在征募外国人与战俘的同时,还有一些经历过军营生活的人自愿到德军服役。妇女、青少年(有些只有15岁)和外国人开始在德国各地操作防空武器,更多的成年男子则上了前线。
1月14日,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第四十集团军、坦克第三集团军、空军第二集团军、独立步兵第十八军和骑兵第七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第六集团军正式发动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其目的是歼灭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卡缅卡、罗索什一带的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德军第二十四装甲军和意大利阿尔卑斯步兵军。
苏军进攻中对德军的地雷场首次使用了坦克推动的滚压式扫雷器,效果非常好。苏军火力准备充分,几分钟就摧毁了匈牙利军队炮兵观察所。如此一来,苏军步兵和坦克在进攻中损失非常小。
1月15日,苏军从3个方向突破了匈牙利军队坚守一年的防线。同一天,希特勒颁布了《装备东线军队的总行动命令》。根据这一命令,全部军工产品在近几个月内一律交东线军队支配,务必使“一定数量的师得以加快速度装备现代化兵器,使其成为完全符合要求的进攻兵团”。同时,受过训练的人员和各种最先进的武器要毫不犹豫地调来装备东线作战的部队。然而,德军兵员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希特勒颁布了《保卫帝国总动员令》,征召大量军工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工业并把动员对象扩大到16岁至65岁的男子和17到45岁的女子,可以说凡是拿得动武器的人都在被征召范围。一般情况下,入伍新兵要经过4到6个月的训练后再被派往作战部队,然而由于东线伤亡巨大,德军指挥部只对新兵进行6至8周的训练就派往前线。
德国实行总动员的结果是征召了200余万人。这样,德军才能在1943年上半年新建一些师,并补充了1942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的冬季遭受损失的一些兵团。从1943年3月开始,德军开始加速恢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和北非被摧毁的各师。这样,仅仅上半年时间,纳粹德国就完成了陆军和空军50个师及党卫军4个师的组建和补充任务。然而,尽管补充了新的兵员,但是由于伤亡过重,德军只得被迫缩减步兵师的编制。原来一个师有9个步兵营,而新编步兵师只有6个步兵营,人员也由16859人缩减为12708人。由于增加了自动武器、120毫米迫击炮、防坦克炮和高射炮的数量,新编师的火力有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