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目标不明,你的事业就会迷路

所谓“目标”,一般指“顾客”

只要做生意,顾客便不可或缺。就像没有观众的戏剧演出或体育比赛无法进行一样,没有顾客的商品与服务也毫无意义。

因此,一般来说,在与商业模型有关的话题中提到的所谓“目标”,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顾客”。时至今日,类似“目标客户”“顾客第一”的说法已不新鲜,但这种视顾客为商业之本的理念并非一直都有,在人类历史上,顾客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的案例绝不鲜见。

比如在战后的日本,由于物资供不应求,只要你能把商品造出来,便必然不愁卖,所以大多数商家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拿货、如何造货,至于如何待客、如何卖货,则完全不是他们关心的事。

但是,正如古时的三井殊法(三井高利的母亲)与现时的贝佐斯(亚马逊创始人)所揭示与证明的那样,只有将“顾客第一主义”进行到底,你的生意才有大获成功的可能。

总之, 所谓“做生意”,不为别的,只为给顾客提供便利与价值。只有将这一条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的公司才不会迷失方向。

目标明确的项目与目标不明确的项目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只把目标瞄准顾客”是危险的,这会令你的事业误入歧途。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东西就和“船的使命就是在海里航行并抵达港口”一样,是太过理所当然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不值一提”。

除了“航行并抵达港口”之外,还有太多因素需要关注。比如说,你的目的地不同,为这艘船准备的设施、器材、人才也会有所不同;你运送的货物不同,行驶的速度不同,恐怕所选择的船只类型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诸如此类。

想当年,为了争得印度鲜茶商机,英国商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最终开发出了超高速帆船“飞剪船”。这种船尽管船身狭窄且配有多个船帆,装卸、维修都十分麻烦,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船速很快,能迅速绕过好望角,从印度运回新鲜的茶叶,因此也能大赚特赚。

可见, “目标”这个东西(比如坐等印度鲜茶的英国消费者)一旦被确定下来,其他的因素便会自动确定。 反之,如果“目标”本身不明确的话,非但其他商业运营要素完全无法确定,甚至还会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举个例子。

2000年前后,瞄准“ 银发族 ”创刊的杂志在日本有百种之多,可最后存活下来的杂志只有两本: HALMEK SARAI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太多的此类杂志仅仅把目标设定为“60岁以上人士”,这就实在太模糊了。

换言之,这样笼统的市场目标根本无法使杂志做出任何有针对性的、有独立(排他)特色的高质量内容,所以最后只能大量刊登与其他竞争刊物内容大致相同的东西,读者当然不会买单。

那么,最终生存下来的杂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就拿 HALMEK 来说,这本杂志将目标锁定为 “喜欢媒体导购(看媒体广告购物)的六七十岁的女性”, 通过这个渠道售卖自家商品,仅一本杂志创造的收益就占到公司总收益的八成之多。

目标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都容易导致失败

无论是商业项目,还是商品与服务,其瞄准的对象都不应该是“全世界”,而是某一具体的层面。在“市场营销论”这门学科中, 将顾客细分这件事称为“ 划分(分割) ”,将锁定目标对象这件事称为“ 瞄准 ”(图016)。

而“细分化顾客”的参照轴,分为消费品(B2C)和生产品(B2B)两类。

●消费品: 统计学意义的参照轴(如某位顾客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收入水平、职业、学历、家庭成员构成等因素)以及具体的购买行为(在哪里买、买的是什么等因素)。

●生产品: 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型、规模(销售额以及员工人数等因素)、购买风格。

将这些参照轴彼此组合,顾客被不断地细分,越分越细。

举个例子。你寻找市场目标,从以“10岁”为单位转变成以“5岁”为单位,那么你的市场目标的数量便会立马扩大一倍。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把眼光从“省”一级转向“市”一级,甚至“乡镇”一级,那么目标群体便会立刻膨胀十倍百倍。

图016|市场细分与目标锁定

就是这个逻辑。

但是,这种细分是否“越细越好”呢?

未必。

理由很简单, 市场分得越细碎,目标群体的数量越多,便意味着每一个目标群体内部的潜在客户数(消费者数或者企业数)越少。客户少了,每一个目标群体的潜在销售额也会缩减,同时应对这个目标群体的成本(或单位成本)则会上升。 因此,目标群体分得越细,你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就要越高,否则就可能赔死。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市场细分应该“越粗越好”呢?

也未必。

理由很简单,如果你这么做的话,就会有太多性质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企业被混杂在一起,这就很有可能让你失焦,最后花费重金打造的商品和服务谁的胃口都不合,谁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最终沦为“鸡肋”,让你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前面提到的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银发族”杂志便是前车之鉴。

可见,“目标细分”这件事不简单, 它是有着所谓“合理区间”或“最佳区间”一说的。 这种微妙的平衡术在业界被称为“ 战略性市场细分 ”(图017)。

除“顾客”外,还有许多“目标”

一般来说,一个商业项目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是顾客,不过在实际操作层面,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即便是“顾客”一词,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别。比如,“使用者”是谁,能吹“枕边风”的是谁,有“拍板权”的是谁,最终花钱的又是谁……一言以蔽之,这些人都是顾客,却又是极为不同的顾客。对待这些顾客的方式常常截然不同。

图017|战略性市场细分

●使用者与拍板者、支付者不同: 婴儿纸尿裤、宠物粮、医疗用医药品、写字楼、生产设备等。

●拍板者与支付者不同: 电子游戏机、医疗物品或服务、接受大学教育、家用汽车等。

需要指出的是,面向企业的商业项目(B2B),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即“客户”的内涵与层次极为复杂、丰富,让你常常顾此失彼,找不着北,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发力。

这个时候,你恐怕就需要把顾客的层次细细地划分出来,然后一一对应。

比方说,你是一家制药公司的业务代表,那么你需要瞄准的便不仅仅是医生,你的目标客户将有六类(如图018所示)。

另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便是那些一般情况下不被认为是“顾客”的对象,也有可能成为你的市场目标。

举个例子。对民营电视台来说,观众是“顾客”,但是,比“顾客”还重要的却是广告主。广告主甚至有可能是唯一的金主,除此之外,你很有可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广告主是否愿意为节目的广告买单,是一件决定生死的大事,因此万万大意不得,必须小心伺候着。

网上食谱社区Cookpad之类的 CGM (Consumer Generated Media,用户生成内容)项目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类项目的一个主要特征,或者说主要支柱是,其内容(任何网络社区都以贩卖“内容”为主,通过内容吸引流量,通过流量吸引广告主,从而赚取广告收益)无须自制,全部由社区成员(即网络平台的使用者)自发制作、投稿。换言之,平台产生内容,完全是零成本。由此,“ 投稿人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在于,如果没有“ 观众 ”去收看、评价、评论这些内容,那么“投稿人”制作内容的动机便会消失。

图018|制药公司的市场目标战略架构

所以,内容的质量及其衡量要素(观者的视听感受)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对这两方面的目标群体必须同等重视。

不只如此,由于CGM模式总体来说是免费的,必须依靠广告收入支撑平台的日常运营,因此那些带有广告植入的内容制作者(事实上的广告主,其投稿是付费模式)也非常重要,堪称平台项目成功的生命线。

CGM商业模式的案例(图019):

●口碑类: 价格网、美食日志、@cosme网站等;

●信息分享类: Cookpad、Kurashiru料理等;

●知识共享社区类: OKWave、雅虎知惠袋等;

●社交网络: 脸书、推特、LINE(连我)等;

●视频分享类: 优兔、Instagram(照片墙)、NICONICO动画等;

●插画分享类: PIXIV网站等;

●博客门户: Ameba博客等。

企业的组织和运营已经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内部,或者说已然不可以“一棵树上吊死”,必须要将触角伸向外部,去外部世界寻找更多的资源。对项目运营来说,“顾客”早已不是唯一目标,“内容制作者”“渠道提供者”等等,这些要素日益重要,也令项目运营本身变得更为立体、更为复杂。

图019|CGM的目标锁定案例:@cosme

总而言之, 目标必须明确。目标一旦模糊,就会出事,就会令项目运营迷失方向,最后只能前功尽弃。

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创业者在锁定目标上都做得不怎么样。大多数人的事业都会折在这里。

他们寻找目标客户的典型做法就是“硬冲硬撞”,甭管三七二十一,唯一的发力点就是“猛招人”,然后给这些人定下一大堆不切实际的销售指标,让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试、乱撞,逮着谁算谁。

这些销售人员唯一能做的就是随便找个地方打发时间,抑或干脆去和相熟的朋友聚聚。然而他们挣不着钱,所以干不了两天,他们大多会辞职。

可见“锁定目标”的重要性。 明确目标,然后带领所有团队成员向着这个目标迈进,这是任何项目运营的必由之路。项目运营的第一步,必须由此开始。 p+MvkuPV3+k4Ndzhd+1zYkVfBEgqw0TdE3BHnvp0A4qOjBIsinNsWCsU1SPM/r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