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旧唐书·程知节传》
程咬金和秦琼一样是唐代的传奇人物,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的草莽英雄、话题人物,也是《说唐》和《隋唐演义》里的主角,他的三板斧一出场肯定是满堂彩;但是真正的程咬金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经历,这是这一讲的内容。
围绕程咬金有三问,第一问:程咬金是草根出身吗?
在民间文学里,程咬金是草根出身,说他家住济南,幼年丧父,跟着母亲逃荒到了山东历城,后来还贩过私盐,打死过官府的捕快,坐了大牢云云。那么真实情况如何?
首先,程咬金的确是山东人,根据正史和他的墓志、碑文记载,他是山东济州东阿人。他真的出身寒微,卖过私盐吗?那只是文学创作而已。他的墓志《大唐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上柱国卢国公程使君墓志铭并序》已经出土,根据墓志记载,他的曾祖名叫程兴,祖父名程哲,都是北齐官员,尤其是他父亲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这个官名说明他家是地方豪族,因为“大中正”负责点评地方上的人物,评定他们的等级,《新唐书·柳冲传》说大中正“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朝廷再根据大中正的评判任命官员,而这个职务历来是给地方豪族留着的。
但是好景不长,北齐享国短促,被北周所灭,作为前朝官员子弟,程咬金自然不可能获得官职。到了隋炀帝时期国家大乱,战火连天,生灵涂炭,程咬金挺身而出,《旧唐书》记载:“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在那个战乱年代,能够拉起一支人马的往往都是些地方上有身份、有名望的人。程咬金如此顺利就聚集了数百人,可能与他家很久以来积攒的名望和社会地位有关。
第二问:程咬金武功究竟如何?
民间文学里的程咬金有一个符号——三板斧。据说程咬金善于用板斧,见到敌人就劈过去,很有喜感。《旧唐书·程知节传》记载的真实情况是:“少骁勇,善用马矟。”也就是说程咬金善于用长矛,而且是骑马作战,没有记载程咬金善于使用板斧这种有江湖气息的武器。
第三问:为何名字如此草根?
程咬金这个名字颇接地气,按理说文官家庭,应该很有文化,但我认为这个名字或者是个诨名,或者是乳名,他的大名很少人知道,他自己也不大用。在战乱年代带着一群草莽英雄东征西讨,叫个带点痞气的名字更容易和手下打成一片。
可是后来形势变了,再不是山大王了,而是带兵的大将,那么这个名字就不合时宜了,程咬金改名叫程知节,所以史籍中“程咬金”三个字很早就不用了,更常见的是“程知节”。什么时候改的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能是在他归降唐朝之后。他曾经是瓦岗军李密的部下,后来还投降过王世充,最后归降唐朝,《河洛记》记载:“王世充将兵围新安,将军程咬金帅其徒以归义。”也就是说投降唐朝之前,他还叫“程咬金”,那么改名就应该是投降后的事情,他新名叫“知节”,字叫“义贞”。古人的名与字意思常常是相关联的,知节,义贞,意思就是有节操,忠贞,这是新王朝对他的期待。
综上可以看出,真实的程咬金与民间文学里的程咬金有很大差异,不过这些都是皮毛,真正差异大的是程咬金的性格、谋略。民间文学里那个莽撞而运气奇佳的混世魔王是人们的想象,历史记载中的程咬金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人物。
他是瓦岗军大将,但他是如何与瓦岗军联系上的并无记载,那时在战乱中,聚众自保的行为是很常见的。当时很多人都自立山头,手下少的有几十人,多的几千上万人,而这些人也往往成为各路军阀争取的对象,唐初很多著名大将都是这样的出身。
程咬金投奔瓦岗军的时候,瓦岗军的头领已经是李密了。李密这人有谋略,有胆量,算得上一代枭雄,而且知人善任,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到了唐朝,这些人就成了国防的中坚力量。
在瓦岗军里,程咬金毫无疑问是非常受重视的,他被李密任命为内军骠骑将军。当时李密手下有八千精锐,为军中之军,分属于四个骠骑,秦琼算一个,程咬金也算一个,“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旧唐书·程知节传》)。民间文学里说程咬金后来还当了瓦岗军的头目,号称混世魔王云云,纯属杜撰。
瓦岗军失败以后,很多将领都被迫投降了王世充,程咬金和秦琼都是这样。不过对于王世充,程咬金始终认为他不是正命之主,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王世充是隋末战乱中趁势而起的一个野心家。此人研究过兵法,很聪明,同时也很狡猾,而且嘴巴上从来不吃亏,文过饰非,巧舌如簧。大家都知道他不在理,可是谁也无法驳倒他。他还善于阿谀奉承,他在隋炀帝时期担任江都丞,负责管理隋炀帝的行宫。隋炀帝最爱江都,而王世充“乃雕饰池台,阴奏远方珍物,以媚于帝,由是益昵之”(《旧唐书·王世充传》)。王世充大兴土木,四处搜集珍奇玩物,取媚隋炀帝,隋炀帝越发喜欢他。
王世充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屡建大功,隋炀帝对他很信任。瓦岗军威胁到东都洛阳的时候,隋炀帝派他前来救援。王世充率军与瓦岗军打了一百多场仗,不分胜负。为了激励王世充,隋炀帝派人在军中拜他为将军,并且“诏诸军皆受世充节度”(《资治通鉴》卷一八四)。王世充率军渡河与瓦岗军大战,结果吃了大亏,被瓦岗军赶到河里淹死上万人,败退途中遇到大雪,又冻死数万人,最后带回来区区数千人。他向越王杨侗请罪,越王觉得这阵子洛阳岌岌可危,不好处罚他,毕竟王世充还算是善战的。
不久,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了,宇文化及带着十万禁卫军,押送着隋朝宗室、后宫、百官向关中进发。
消息传到洛阳,举城哀悼。大臣元文都、卢楚等人共同拥戴越王杨侗即位,年号皇泰,这就是历史上的“皇泰主”。眼看着宇文化及的大军距离洛阳越来越近,元文都等人合谋怎么对付他。此时的形势很微妙,洛阳城外尚有瓦岗军,那么攻击宇文化及会不会腹背受敌?元文都想到一个一石二鸟之计:“莫如以尊官宠李密,以库物权啖之,使击化及”(《旧唐书·王世充传》)。(不如给李密封高官,再给他多送些金银财宝,让他去打宇文化及。)这样做目的何在?元文都接着说:“令两贼自斗,化及既破,而密之兵固亦疲矣。又其士卒得我之赏,居我之官,内外相亲,易为反间,我师养力以乘其弊,则密亦可图也。”(《旧唐书·王世充传》)让他们来个两败俱伤,而瓦岗军内部受我封赏,必然上下离心,我军趁势而出,连李密一起吞并。
此时李密的心思就耐人寻味了,敌人的这个计策他应该能看得懂,但是他接受了,“时密与东都相持日久,又东拒化及,常畏东都议其后,见盖琮至,大喜,遂上表乞降”。(《资治通鉴》卷一八五)估计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现在腹背受敌,必须联合一个打掉一个,洛阳方面主动讲和,自然大喜。而且这是个借机打进洛阳的好机会,收拾掉宇文化及,趁敌人麻痹再攻入洛阳。
在战场上,瓦岗军奋勇冲杀,程咬金身先士卒,与敌人激烈战斗。这一仗也非常凶险,李密差一点把命丢掉。宇文化及被打败了,可是瓦岗军也元气大伤,好在程咬金等暂时无恙。
此时东都城内正在酝酿政变,王世充和李密打了那么多仗,早已经杀红了眼。元文都主和,可王世充不买他的账,他对手下说:“元文都辈,刀笔吏耳,吾观其势,必为李密所擒。且吾军士屡与密战,没其父兄子弟,前后已多,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资治通鉴》卷一八五)意思是元文都这计策纯属瞎搞,李密肯定会借机打进来,你我和李密打了这么多的仗,杀了那边那么多人,李密一旦得计,我们都是死路一条。王世充鼓动手下和他一起发动政变,铲除了元文都等人,架空了皇泰主。
李密战胜宇文化及后本想入城来见皇泰主,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即退了回去,双方又恢复了对峙局面。要说王世充真是心眼多,李密占据洛口仓,手里粮食多,王世充的洛阳粮食短缺,所以不少人逃出去投奔李密。王世充想到一招,他自己缺粮,但是城里布帛很多。李密有粮,但是缺布帛,士兵没衣服穿。于是王世充提出交易,以布帛换粮食。李密觉得可以,互通有无。结果,粮食运进城,洛阳人心稳定了,投奔李密的人大为减少,李密后悔不迭。
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元气大伤,士气低落。王世充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率军主动挑战。李密召集众将商议,史籍没有记载程咬金的发言,但是他的老上级裴仁基是主张坚壁清野不要轻易迎战的,理由是敌人缺粮,对峙久了必然败退,那时追杀可获全胜。而单雄信主张立即决战,王世充是手下败将,不足为惧。李密最后听了单雄信的建议。说起来,李密和单雄信一样,都有轻敌之心,这是兵法大忌。
于是双方展开一场大战,前哨战正是程咬金打的。当时敌军首先攻击单雄信大营,单雄信求援,李密派遣裴行俨和程咬金营救。结果裴行俨中箭落马,程咬金冲上前去格杀数名敌军,将裴行俨救下,放在马上一起回撤。马负担沉重所以速度缓慢,敌人追了上来,一矛刺了过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都用了一个词“刺槊洞过”——长矛刺透了程咬金的身体。《新唐书》的作者就觉得难以置信,用了这样一句话,“追兵以槊撞之”,意思是追兵不是用槊刺程咬金,而是用槊撞他。也许有史料来源,但真相如何就无从考证了,古今战场上身体受了贯通伤还能作战的也不乏先例,只要没伤到要害器官。程咬金有可能是被刺中了,但是此时他完全爆发,转过身去,硬生生折断了敌兵的矛杆,然后将敌兵杀死。对方见到这一幕无不胆寒,纷纷败退。瓦岗军算是赢了第一仗。这一仗程咬金尽显英雄本色,不过后来的大战中程咬金销声匿迹了,有可能就是因为负伤导致缺席了。
瓦岗军初战胜利,更使得李密放松警惕,晚上宿营甚至不设壁垒。王世充先派二百骑兵埋伏在李密大营附近,又激励战士,鼓舞士气,第二天与瓦岗军再度激战。战况胶着之时,王世充又使了一计,将一个相貌特别像李密的人捆起来给大家看,高喊道:“已获李密矣!”(《资治通鉴》卷一八六)本方士卒一见士气大振,越发奋勇,此时那二百伏兵趁势冲入瓦岗军大营,四处纵火。瓦岗军瞬间崩溃,李密和部将四散而逃。
大丈夫能屈能伸,瓦岗军的失败使得程咬金不得不暂时委屈一下,他和裴仁基、秦琼等一起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待他们不薄,高官厚禄都给了,但是程咬金始终看不上王世充的为人。
第一,恨其谄媚。王世充是拍隋炀帝马屁发迹的,程咬金这种耿直的武人是看不惯这一点的。
第二,厌其无气度。王世充胜了李密之后得意扬扬,不久就废掉了皇泰主,自立为帝,国号为郑,年号开明。刚开始还想展现点明君风范,在顺天门外摆个座位,坐在那里听政,广开言路,命令“西朝堂受抑屈,东朝堂受直谏”。(《旧唐书·王世充传》)在西朝堂听老百姓诉冤狱,在东朝堂听老百姓上书直谏。可是言路一开,老百姓每天上书几百份,搞了几天他就不耐烦了,再也不接见了。而且此人没有皇帝的气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世充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一件事翻来覆去不停唠叨,而且千头万绪,令底下的臣子们都摸不着头脑,没有皇帝应有的庄重和一言九鼎。
第三,恨其杀害裴氏父子。裴仁基是秦琼和程咬金的老上级。裴行俨是他的儿子,程咬金曾在战场上舍命救过裴行俨。裴家父子看不惯王世充,密谋杀死王世充帮助皇泰主复位,结果消息泄露,被王世充满门抄斩,王世充还把皇泰主也杀掉了。这件事让程咬金等人十分愤恨,而且估计有唇亡齿寒之感。他们和裴家都是从瓦岗军投降过来的,当然寒心,所以开始谋划逃跑。
当时程咬金态度最为坚决:“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资治通鉴》卷一八七)(王世充这个人气量小、浅薄,而且好说大话,爱赌咒发誓,这就是个老巫婆,哪里像个拨乱反正、匡扶天下的君王!)那么逃到哪里去?当时最有希望的政权就是李渊的唐王朝,不仅据有关中和长安,而且兵多将广,李渊也是个很有谋略和气度的人。李密失败后也投奔了他,所以程咬金和秦琼等人认定唐朝是最佳选择。
机会很快来了,唐军与王世充进行战斗,程咬金、秦琼都被派在第一线。他们趁王世充不备,策马而出,直奔唐营。
阵前得了程咬金、秦琼这样的大将,唐军自然欢欣鼓舞。李渊命令两人在李世民麾下听令,李世民当然巴不得。而受到李世民重用的程咬金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屡立战功,《旧唐书·程知节传》记载说:“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在整个统一战争中程咬金几乎没有落下任何一场重要战役。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李世民最信赖的大将之一,是秦王府的铁杆干将。
在玄武门事变中,程咬金始终是一个重要人物,这场政变展现了他的决断力。他是太子和齐王的眼中钉。太子和齐王在皇帝李渊面前撺掇将程咬金任命为康州刺史。康州在今天广东德庆,路途遥远,这次任命的目的就是让程咬金在这个关键时刻无法为李世民效力。关于此事发生的时间,各种记载不同,两《唐书》的《程知节墓志铭》记载为武德七年(624),《程知节墓志铭》记载为武德四年(621),《资治通鉴》则记载为武德九年(626)。从事理上判断,武德九年说更可靠,因为此时才是剑拔弩张的时候,当时程咬金听到这个任命大为紧张,对李世民说:“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旧唐书·程知节传》)(您的左膀右臂都被撵走了,您也就危险了,我以死抗命,坚决不去,您也赶快下决心。)当时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被撵走了,所以他说您“手臂今并剪除”,最后结果如何?正史没有记载,但《程知节墓志铭》记载“寻奉教留住”,程咬金没有去康州。李世民留住程咬金,就是为了发动政变。果然,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爆发,程咬金是参与者之一,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程知节墓志铭》记载他因功赏绢六千匹,骏马二匹,还有一大批金银器,并被拜为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他最后能列上凌烟阁,主要就是因为统一战争和玄武门事变的双重功劳。
但是遗憾的是,程咬金的缺点也很明显——缺乏全局掌控力。
程咬金在整个贞观年间一直是顺风顺水,一直到高宗时期仍然受到重视,被拜为左卫大将军。但就在这个时候,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低谷——征讨突厥阿史那贺鲁时被免官。
这个事不能全怪程咬金,但是暴露出程咬金的一个缺点——没有主帅应有的全局掌控力。虽然程咬金是一员猛将,是大家心目中的硬汉,但他一辈子打仗都是在别人的麾下,换句话说,他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时候。当主帅和当主将完全不一样,后者更多的是需要勇气,前者更多的是需要大局观和掌控力,程咬金偏偏缺乏。
高宗永徽六年(655),程咬金被拜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行军大总管相当于方面军司令,是战时临时任命。这个沙钵罗可汗本名叫阿史那贺鲁,原本是西突厥的将领,曾经帮助唐朝征讨龟兹王有功,被唐朝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他在唐太宗去世之后开始作乱,四处攻城略地,骚扰其他西域部落,公开与唐朝为敌。唐朝派遣程咬金远征讨伐。
刚开始战事还是比较顺利的,程咬金分头进军,接连几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在战场上出现了一颗新星——苏定方。苏定方后来为唐朝东征西讨屡建奇功,是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此时他担任的是前军总管。有一次程咬金正与敌人交锋,敌人骑兵多达二万,而且还有西突厥别部二万多骑兵来支援,唐军一时间非常吃力。苏定方当时另有任务,在距离主战场十多里的地方,还隔着一道山梁,看不到主战场,但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往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主动求战的精神。当时苏定方所部只有五百人,正在歇息,忽然苏定方观察到山梁另一侧烟尘四起,他立即判断当时有一场大战。虽然自己这边人很少,但是职责所在,岂能避战?于是他率领这五百人跃马登上山梁,发现山下果然激战正酣,苏定方一声呼啸,带领五百人冲向敌军。他的突击位置选得非常好,刚好是敌人阵形的腰部。居高临下这么一冲,敌军大乱,唐军两翼夹击,大获全胜,缴获无数。
此时一个小人出现了,程咬金手下副大总管王文度,他看见苏定方立此大功非常嫉妒。他自己立不了军功,于是想把程咬金、苏定方的手脚都束缚起来,让他们也无法立功。他对程咬金说:“今兹虽云破贼,官军亦有死伤,乘危轻脱,乃成败之法耳,何急而为此!自今常结方阵,置辎重在内,遇贼则战,此万全策也。”(《资治通鉴》卷二〇〇)(虽然我们胜利了,可是也有损伤,以后应该把部队结成方阵,把辎重放在中间,徐徐前进,这样才是万全之策。)这个方案等于让唐军不再主动寻敌歼敌,而是被动等待敌人上门,并且用非常呆板的方阵来迎战,这种阵形不至于大败,可也无法大胜。
王文度又对外声称自己获得了皇帝的密旨,说“以知节恃勇轻敌,委文度为之节制”。(《资治通鉴》卷二〇〇)(程咬金太莽撞,委命王文度节制他。)苏定方听说此事后非常着急,他找到程咬金说王文度的建议绝对不可接受,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怯懦,根本不可能立功。而且他高度怀疑王文度是矫旨,建议立即逮捕他:“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资治通鉴》卷二〇〇)(皇上怎么可能任命你为大将的同时又找个人管着你,这肯定是王文度搞的鬼,不如将其囚禁起来,上报朝廷。)
此时程咬金的态度令人遗憾,他犹豫了。王文度出的是馊主意,想必他清楚,可是王文度说有旨意这事儿他无法断定真假。距离遥远,信息交流不畅怎么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他竟然默认了王文度的战术。这就体现出程咬金的性格弱点,他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很快他就为这个缺点付出了代价。
唐军在王文度指挥下变得碌碌无为,“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整日顶盔贯甲被动等待敌人,十分疲惫,连马都死了很多。
到了恒笃城(《新唐书》作“怛笃城”),有一些胡人主动出来投降。王文度竟然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此属伺我旋师,还复为贼,不如尽杀之,取其资财。”(《资治通鉴》卷二〇〇)(这些人等我们过去后还会叛乱,不如都杀了,把他们的财宝夺走。)苏定方站出来反对:“如此乃自为贼耳,何名伐叛!”(《资治通鉴》卷二〇〇)(这样干我们自己就是贼了,还谈什么平叛?)王文度不听,竟然杀害了这些胡人,瓜分其财产,全军只有苏定方坚决不从。王文度这个举动大大损害了唐军的声誉,阿史那贺鲁借机逃跑,程咬金出师的主要目的没达到。
回到长安,有司调查之后认定王文度有罪,坐矫诏当死,特除名;而程咬金领导不力,减死免官。程咬金在人生最后阶段,却跌了这么大一跤,此事虽然他不是主要责任者,但反映出他的领导能力不足。不久,高宗皇帝念其有功,又任命他为岐州刺史。此时的程咬金已经身心疲惫,于是上表请求退休,皇帝准许。麟德二年(665)程咬金卒,享年七十七岁,皇帝下令将其陪葬昭陵。
程咬金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很有判断力,但是在领导能力方面又有缺憾。总之一句话,他与民间文学里的那个莽汉完全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