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房玄龄
唐代萧何

“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李世民集团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指的是其规模,还包括其组成来源、其抱负理想。李世民知人善任,把一个亲王府小集团发展成了东方大帝国。这个集团里的人,有的与李世民有亲属关系,天然忠诚,比如长孙无忌;有的孔武有力,心地朴厚,用着放心,比如尉迟敬德;有的才干超群,但不是亲属,或者说起码最初不是,而且很有谋略,这样的人若用得好是一把利器,用不好对自己是个伤害,关键在于用法。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李世民之所以使用房玄龄,是因为敬重其才干。房玄龄论武功不及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论文学造诣不及李白、杜甫,能青史留名主要靠他高超的行政才干。

第一,天资聪颖。

房玄龄祖籍今山东,《旧唐书》说他“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唐代的《法书要录》记载“房行、草亦风流秀颖”。就是说房玄龄的行书、草书写得很漂亮。房玄龄少年时就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当时是隋文帝时代,隋朝国力强大,天下安宁,大家都觉得是太平盛世,而房玄龄则有不同的看法,他悄悄对自己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旧唐书·房玄龄传》)意思是隋文帝这个皇帝是抢夺而来,本身没什么功德,现在在继承人问题上又是昏招迭出,早晚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当时隋朝发生了易储事件,太子杨勇被废,杨广靠欺骗手段登上了太子位,房玄龄所论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他父亲当即让他别说了,不过后来证明房玄龄是正确的。

房玄龄十八岁考上了进士,这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吏部尚书高孝基以知人善任而著称,他见过房玄龄后有这么一番话:“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旧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加入李世民集团的时间较晚,太原举兵没有他的份儿。李世民来到关中时他才来投奔,《旧唐书》说“会义旗入关,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温彦博又荐焉。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李世民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房玄龄钦佩李世民的才干,因此尽心尽力辅佐他。

第二,识大体,顾大局,具有洞察力。

房玄龄是个萧何式的人物,都是摇笔杆子出身,萧何是刀笔吏,房玄龄是进士。他们做事也有相同点,比如都有高超的行政能力,比如都很识大体。当年刘邦打下咸阳城,刘邦及其手下哪里见过咸阳这样富丽堂皇的城市,于是一进宫便大肆劫掠财宝美女。萧何则不然,他也跟着抢,但是他抢救的是秦朝的户籍和地图。有了地图就知道山川地理,有了户籍就掌握了人口分布,这两样东西是未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此举体现出了萧何的远见卓识。房玄龄也是如此,《旧唐书》记载“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每当消灭一个敌人,众将都竭力去抢财宝,只有房玄龄去搜罗人才,将其纳入秦王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房玄龄再次体现出他的政治洞察力——他早早就已经意识到李世民未来与太子李建成会决雌雄,所以很早就开始做准备,而当时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还不太明显。

杜淹是王世充的手下,很有才干。王世充战败后,太子李建成想把杜淹收到自己帐下,结果房玄龄迅速出手,《大唐新语》记载:“(杜淹)大业末为御史中丞。洛阳平,将委质于隐太子,房玄龄恐资敌,遂启用之。寻判吏部尚书,参议政事。”他抢在太子之前帮李世民将杜淹收到麾下,给他吏部尚书,就是为了不“资敌”。当时是武德四年(621),距离玄武门事变还有五年,但是他已经开始将李建成视为敌人了,甚至可以说他下这个决心比李世民还要早。

房玄龄为人也很大度,一点都不嫉贤妒能,《资治通鉴》记载:“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他工作起来尽心尽力,小心翼翼,执法公平,看到别人的优点就高兴,好像是自己的优点一样。不以完人的标准去苛求他人,不以自己的长处为资本而去纠正、强求他人。古往今来没几人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行政能力高超。

李世民在晚年曾经如此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五)房玄龄对于李世民的作用就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旧唐书》说:“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他行军途中起草书信文稿从来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唐高祖李渊很欣赏他,对身边人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这人替我儿李世民起草的信件文稿写得太好了,以至于千里传书,我都觉得像是在和儿子面对面会谈。)

当时秦王府里最主要的谋臣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虽然是李世民最信赖的人,但是他在谋略方面稍逊一筹。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记载:“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由此也留下了一个成语“房谋杜断”。

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法规、礼制、史书都由房玄龄、杜如晦等主持制定撰写,《册府元龟》说:“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可以这么说,唐代规章制度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贞观年间奠定的,而贡献最大的就是房、杜二人。而杜如晦去世比较早,所以房玄龄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房玄龄创造了一个政坛奇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要求房玄龄精兵简政:“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于是房玄龄主持机构改革,朝廷保留文武官员六百四十三名,当然这指的是有品级的官,不包括吏,但即便如此也是一个十分精简的小朝廷。而就是这个六百多人的小朝廷在房玄龄带领下创造了贞观之治,领导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走向繁荣,并使得西北各族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使用就是疑而用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真实的情况是,用人也可存疑,关键是怎么存,怎么用。人与人之间有嫌隙和矛盾是正常的,很多时候利益无法同步,难免有“疑”。所以很多情况下,不要纠结于疑或不疑,而要思考在“疑”的情况下怎么用人,或者怎么为我所用。

房玄龄的出身有问题。房玄龄是山东人,不是李世民所处的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不是初创元老,而是后期招聘来的,可能需要与领导磨合。

房玄龄与李世民无血缘、姻亲关系。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无比信赖,那是因为早在太原举兵前李世民就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为妻,夫妻感情也特别好,因此长孙无忌获得信赖靠的是姻亲关系。房玄龄的女儿和儿子虽然也和皇室联姻,但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最初他与李世民之间并无血缘、姻亲关系,因此少了一层保护膜。

既然如此,李世民对房玄龄的态度就有一个从将信将疑到逐步信赖的磨合过程,而房玄龄的态度则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李世民对房玄龄信赖程度逐步加深的原因除了房玄龄努力表现外,还有重要的一端——李世民和房玄龄通过一个事件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个事件涉及很多核心秘密,以至于根本不能外泄,等于一根线把两人紧紧绑在一起,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换句话说,原本并无紧密关系的人一旦共享机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成了一个整体。就好比《水浒传》里王伦硬要林冲纳个“投名状”,砍个人头作为见面礼,等于把你也变成土匪杀人犯,从此是一路人了,共同对付外界。

那么是什么事件将李世民和房玄龄紧密结合在一起?那就是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前后房玄龄厥功至伟,是他首先游说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而且他也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认为秦王府最有谋略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所以必须剪除此二人,但是苦于找不到借口杀他们,于是退而求其次,游说唐高祖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赶出了京城,没有旨意不得返回。

当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劝说下决心与太子和齐王刀兵相见的时候,迫切需要房、杜返回出谋划策。《资治通鉴》记载房玄龄不敢回:“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亲王的命令被称作“教”。皇帝不再让我服侍您,您现在召我回去是抗旨,我不敢回。)这符合房玄龄小心翼翼的性格。李世民勃然大怒:“玄龄、如晦岂叛我邪!”请注意,他怀疑房、杜在高压之下叛变了,可见他对二人的忠诚度没有百分百的信心。李世民拔刀给尉迟敬德,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结果房玄龄和杜如晦乖乖地跟着尉迟敬德回来了,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打扮成道士,悄悄潜回长安。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给这段文字作注说:“房玄龄之言,亦以激发世民。”(《资治通鉴》)意思是房玄龄搞的是激将法,但房玄龄绝对没有那个想法,最初的“不敢奉教”,就是他的性格体现。后来他们潜入长安,本就是被逼迫而来。

此后一直到事发,房、杜都住在秦王府里秘密谋划。由于史料被篡改,细节已经无从知晓,但是肯定有很多上不了台面的事情。通过史料的比对和研究,大致可知,派长孙氏进入后宫收买游说皇帝李渊身边的妃嫔,私建一支八百余人的敢死队,收买玄武门将领等。这些事有的早就着手进行了,有的则是事变前的临时举措,但是大概都与房、杜二人分不开。而且可能还有很多事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变成永远的秘密了。多年以后,房玄龄因为一件小事被唐太宗遣送回家,当时病重的长孙皇后对唐太宗说:“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这句“奇谋秘计,未尝宣泄”暗示皇帝——房玄龄为官这么久了,奇谋秘计到现在也没泄露出去,可见他是值得放心的。这里的“奇谋秘计”究竟有多少指的是玄武门事变的事情,已经无从知晓了。

李世民忌讳人们深入了解玄武门事变的细节,所以开始篡改历史。在太上皇李渊去世之后不久,他就着手进行这件事,先后三次提出观看史书,第一次是贞观九年(635)十月,大臣们不答应,没搞成。第二次是贞观十三年(639),这次太宗向主管《起居注》的褚遂良提出要求,褚遂良也没答应。

最后这事还是靠房玄龄才成功的,时间是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直接向房玄龄提要求,房玄龄不敢拒绝,找人匆忙修改史书,编成《实录》进呈给他,现在看到的有关玄武门事变的史料多半都经由房玄龄修改。褚遂良为何敢拒绝?因为褚遂良和玄武门事变没有直接关系。房玄龄不一样,修改史书为李世民洗白也是在为自己洗白。经由他修改的史书将李世民集团描写得光明磊落、被逼无奈,也就把很多谋划细节删除了。玄武门事变仍然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但是秘密已经被房玄龄永远带走了。

李世民给予房玄龄极高礼遇,并逐步增强信任。

玄武门事变就是房玄龄给李世民献上的投名状,共享秘密成为他们的黏合剂,从此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信任与日俱增。这种信任有如下表现:

李世民登基后犒赏有功之臣时将房玄龄排在了第一等,有人不服,宗室淮安王李神通说:“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太原举兵我是首先响应的,房玄龄等人是刀笔吏,怎么功劳居于我之上?)唐太宗回答:“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不要看房玄龄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出谋划策的功劳远在你们这些武将之上。)

在唐太宗的运作下,房玄龄和他成了儿女亲家。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之女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韩王李元嘉(李元嘉是高祖之子,太宗的兄弟)。

整个贞观朝,作为文臣的房玄龄的地位仅次于长孙无忌。贞观十七年(643)图其像于凌烟阁,这是他荣誉的顶峰。

此时再有人说房玄龄不忠,李世民是很难相信的了。比如大臣萧瑀深受太宗信赖,但是此人有个毛病——傲,尖酸刻薄,与人不和。他曾经在唐太宗面前告发房玄龄:“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意思是房玄龄他们在搞朋党营私,也就是还没反,你不知道而已。李世民听了很生气,把萧瑀数落了一顿:“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你太过分了,我对房玄龄他们以诚相待,看人要看长处,别老盯着别人短处,我有那么糊涂吗?)

这也就是萧瑀,换了别人就没这么客气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御驾亲征辽东,留下房玄龄主持朝政。这时有人来告密,说有人要谋反。房玄龄问谁谋反,来人回答道:“公则是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这人也够坦诚。房玄龄更坦诚,既然所告是我,那么我得回避,于是他命令用官方的驿站将告密者送到前线唐太宗那里。唐太宗听说有人要告密,命人手持长刀立于自己身旁,然后问告密者告谁。那人回答:“房玄龄。”太宗一听要告房玄龄,案情不问,举报材料不看,就命人把告密者带出帐外腰斩了。然后写一封玺书责怪房玄龄:以后遇到这样的人可以先斩后奏!这显示出太宗对房玄龄的信赖。

唐太宗对待房玄龄的态度有这样的一个转变轨迹,那么房玄龄对待唐太宗的态度如何?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手下也有一批勇于进谏的直臣。可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直臣就会发现,他们出身秦王府旧人的少,“外来户”多。秦王府旧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谨慎之人,他们的进谏记载不多,外来户比如魏徵,反倒比他们要强硬得多。究其原因,估计是秦王府的人与李世民共同创业,经历过许多腥风血雨,知道这位君王的秉性,尊敬并害怕他。而皇帝李世民为了摆脱杀兄逼父的丑名,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用明君的声誉证明自己。这种心态在客观上促成了贞观之治,将坏事变好事。而明君要善于纳谏,这样才成就了一批直臣。

房玄龄是个能臣、循吏,但绝非直臣。他一生都小心翼翼,有如下表现:

第一,很少进谏。

房玄龄对李世民的态度是尽心辅佐,但是很多事看在眼里也不敢提意见,唐太宗说他:“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和长孙无忌一样,有机会进谏他也不接招。一次,有人上书“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唐太宗勃然大怒:“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唐太宗的话是对着房玄龄说的,可是房玄龄什么也不敢说。还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告状说高官们都轻慢魏王李泰,那时李泰还很受太宗喜爱。太宗又怒了,大发脾气。“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房玄龄吓得颤抖如筛糠。

太宗对房玄龄唯唯诺诺的做法也有所不满,直接对房玄龄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中书、门下不仅要执行旨意,旨意有不妥的地方也要指正,可你们从来都是照办不误,不提意见。要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岗位是个人都能干,要你们干什么?)但“房玄龄等皆顿首谢”(《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还是拜谢。

第二,迎合唐太宗。

房玄龄是个明哲保身的人,有时甚至不惜迎合太宗。有一次太宗问他:“隋文帝何如主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怎么评价隋文帝?房玄龄少年时就说过隋文帝不是个好皇帝,早晚要把国家搞得大乱。可是这次不然,房玄龄知道唐太宗对隋朝两代皇帝都没好感,会抨击隋文帝,所以他故意夸了隋文帝。他这样评价隋文帝:“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他性格不算仁厚,但也是个励精图治的人。房玄龄之言果然引得唐太宗狠狠地批评,大谈隋文帝是个不智而多疑之人,所以二世而亡等等。群臣频频点头。

第三,修改史书。

这个事前面谈到了,不多说了,一句话——以房玄龄的性格和经历来看,他是做这个事的最合适人选。

房玄龄能力强,但是他谨慎甚至胆怯。有一次,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出外打猎游玩,损了老百姓的庄稼,御史因此弹奏。唐太宗舍不得惩罚儿子,却要治儿子副手权万纪的罪,理由是“权万纪事我儿,不能辅正,其罪合死”(《唐会要》卷六一)。御史马上回敬:“房玄龄事陛下,尚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乎?”(《唐会要》卷六一)(房玄龄是您的副手,不也照样没能劝止您打猎游玩吗?为什么只怪罪权万纪?)太宗一下被噎住了。房玄龄在这件事上可谓躺着也中枪。

唐太宗爱书法,尤其爱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就落到他手里了,而这个过程不太光彩。《法书要录》记载说,当时《兰亭集序》在一个高僧辩才手里。辩才小心翼翼地保管《兰亭集序》,把它看得比眼珠子还宝贵。他在自己房间大梁上凿个洞储存,轻易不给人看。唐太宗向他要,他推辞说丢了。太宗又不好意思强夺,就问房玄龄怎么办。房玄龄建议找个智勇双全的人解决这件事,于是推荐了一个叫萧翼的风流才子去智取《兰亭集序》。萧翼伪装成书生到寺中借宿,他凭借高雅的谈吐,还装扮成王羲之的忠实粉丝,终博得了高僧的信任,高僧给他看了《兰亭集序》。来往次数多了,高僧也好,其弟子也好,都对萧翼失去了警惕。终于萧翼找了一个高僧外出的机会,借口说有东西落在高僧房间,骗过其弟子进入卧房,取走《兰亭集序》献给了太宗。丢了《兰亭集序》,辩才不久就气死了。

现在有学者认为《法书要录》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甚至辩才、萧翼这两个人也是虚构的。萧翼之名首见于中唐史料《兰亭始末记》,并且无其他可信史料辅证。除了赚兰亭序,再无其他任何事迹,他很可能是虚构人物。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中认为,萧翼完全是虚构的小说人物。梁少膺著《王羲之研究二稿》也认为故事漏洞百出,不可信。祁小春《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也认为,萧翼和辩才都是虚构人物,只存在于传奇小说的想象之中,那么赚兰亭自然也是假故事。

另外,庄严先生《前生造定故宫缘》认为故宫藏《萧翼赚兰亭图》为五代顾德谦所作,与阎立本无关。史树青先生《从〈萧翼赚兰亭图〉谈到〈兰亭序〉的伪作问题》认为:“这卷画既不是阎立本画的,也不是萧翼赚兰亭故事,而是后人对《兰亭》迷信,给它戴上了阎立本‘萧翼赚兰亭’的帽子。”他认为是五代北宋作品,是点茶图。

不过退一万步讲,故事虽然假,但是仍然有其价值,那就是编故事的人的心态值得研究。这个故事唐代已有,为何编故事的人要将房玄龄设为出谋划策者?而这个出谋划策者为何不是魏徵、褚遂良?唐人觉得房玄龄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有他能有此“奇谋秘计”。

贞观二十三年(649),房玄龄病危。唐太宗听说之后心急如焚,屡屡派太医看望。病危中的房玄龄终于一改他一生的小心谨慎。当时唐太宗屡屡对辽东用兵,房玄龄对此十分焦虑,他对儿子说:“吾知而不言,则衔恨入地。”(这时我要是不进谏,就要含恨入土了。)于是他抱病写了很长的一篇谏词,告诫太宗要适可而止,要顾惜民力和将士妻小,不要以意气之争来决定外交政策。言辞慷慨激昂,完全不是他以往的作风。房玄龄不是看不出太宗的缺点,而是善于保护自己,临死前终于展现了本我。太宗看到这封谏书很感动,对女儿、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他病成那样,还在操心我的国家。)

不久,一代名相房玄龄辞世,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一个有才干谋略的人,一个经历复杂的人。他为大唐盛世做出了卓越贡献;见惯了血雨腥风和宫廷阴谋,一生用小心谨慎做自己的盔甲。他活得精彩,但也不轻松。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K9NQc9XAlqDyUkTb2b+xp8gLdHtSNeHzDwGI3Asl5Bx5S6XrGAmZ1jFp+GU806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