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穿越周期的战略选择

白酒产业周期轮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联系紧密。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产业结构的容量与质量都能直接决定消费结构的容量与质量,且消费结构无法脱离产业结构而存在。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出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局面。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市场的变化,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甚至影响各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需求方开始替代供给方,成为市场的主导。

有学者从供给理论、人类活动规律与中国历史发展等角度出发,以1950年为时钟起点建立了“中国消费百年时钟”。 依据此模型,我国消费的发展被划分为物质匮乏时代、品牌化时代、消费升级时代与专属定制时代。聚焦我国白酒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白酒产业也历经多个周期,而其周期的轮转均能在我国消费的周期演变中凸显出来。

img

中国消费百年时钟

在周期的起起落落中,企业也沉沉浮浮,演绎着自己的命运。有的企业被浪潮淹没,没能在周期衰落中扭转乾坤;有的企业则能冲出困境,找到趁势而上的方法。那些在周期轮转中胜出的企业,就似风吹不倒的根深的大树,有着坚韧的定力。从白酒产业周期的变化历程中,能够看到周期轮转对企业定力的考验。

物质匮乏时代:以量取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多重困境。不仅农业落后,工业规模也较小。

在此背景下,我国市场长期处于供给短缺的状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平衡两者的关系,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粮食、布料等必需品必须经过计划配置且只能凭票购买。此时的经济调节也几乎是指令性的,商品市场无价值规律可言,这也造成了生产上多积累、消费上低消费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白酒企业蹒跚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凸显出人民想要迅速将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愿望。白酒产业作为我国轻工业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使白酒产业逐渐走上正轨:对一些规模较小的白酒企业进行合并,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保护,开展酿酒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政策使各白酒企业的出酒率得到提高。

此阶段白酒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是“量”,即规模大、产量高的企业营收也高,因此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在转向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也在扩大产能。

品牌化时代:白酒行业的浓墨重彩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的“刺激”、供给端口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消费受限于生产的状况,消费者需求开始出现差异化,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这一时期,人们更加关注“品牌”,1985年,我国消费正式进入品牌化阶段。

在服装鞋饰领域,以前的集合百货卖场已逐渐被各品牌店取代,各个品牌商开始在全国设立专卖店。在家电领域,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格力、长虹、海尔等一批实力强劲的家电制造企业所生产的家电。

我国白酒行业也乘着改革的东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粮食供给由以前的紧缺转变为稳定,各白酒企业步入较为稳定的生产流程,同时白酒行业的高利润也引得众多投资者进入。

然而,受计划经济松绑、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曾经背靠国家的各大酒企必须独立闯荡市场。在品牌效应放大的时代,各名优酒企不得不重新打造品牌形象占据市场,以提升白酒的销售收入。此时大热的广告成为各大酒企打响市场的突破口,孔府家酒凭借央视广告一夜成名,秦池酒厂也曾花费重金成为央视标王因而红遍全国。除了规模较大的酒企,不少小酒企也通过各种媒体曝光赢得不错的发展,鲁酒、豫酒等一大批优秀的地方酒企逐渐崛起。

品牌化阶段是我国白酒史上最浓墨重彩的阶段。从1978年至2015年,人们先后见证了三个白酒行业龙头的兴起:1978—1993年担当行业龙头的山西汾酒,1994—2013年品牌化浪潮中成就的“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以及一路稳健前进,2014年至今一直占据着白酒金字塔尖地位的茅台。

山西汾酒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初期占据高地,得益于它在改革浪潮中的率先改制,此举促进了汾酒生产效率的提升。此时我国生产力解放程度不高,而汾酒属于清香型白酒,工艺具有生产周期较短、生产成本较低、出酒率较高的特点,可以迅速扩大产量满足消费者需求1988—1993年,汾酒连续六年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第一名。同时,依靠4000年左右的酿造历史,汾酒打造了诸多深入人心的汾酒故事。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品质成就了“汾老大”的名声,龙头地位当之无愧。借此辉煌,1994年1月,汾酒顺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消费能力与需求进一步增强、扩大。在此阶段,五粮液渐渐赶超汾酒。

为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五粮液利用浓香型白酒生产的优势,采取了扩产战略,抓住时机,进行规模化发展。因此,在产量充足的前提下,五粮液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迅速。

同时,白酒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吸引追求品牌差异性的消费者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五粮液也通过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俗称代工)制造贴牌酒,为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加之国家逐渐放开对名酒价格的管控,五粮液率先提价抢先占领了高端白酒阵地。

不仅如此,在白酒行业市场化的过程中,五粮液也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创新性地采取了以大经销商为主,快速占领市场的策略,即以总代模式为创新点,挑选实力强大的经销商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不仅成功释放出巨大产能,还迅速占据了大众白酒消费的半壁江山。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只会让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牌的价值,虽然五粮液旗下的品牌极为多样化,但只要超越界限就会消耗原有品牌价值。

与五粮液相比,同期的茅台在坚守价格底线、奋力营销的同时,不断巩固主品牌的价值。2013年,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五粮液皆被茅台反超,茅台在白酒行业中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茅台成为白酒行业龙头的原因,与汾酒、五粮液稍有不同。它没有在白酒行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就铆劲儿发力,也没有在白酒行业快速发展期内迅速迎合市场、大幅扩张产能,而是顺应天时,经过几十年的厚积薄发成为行业新风向标。

茅台始终坚持高端白酒的定位,始终在大节奏中把控小节奏,因此在品牌方面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号召力。在物资短缺的年代,稀缺是一种劣势,而在物资供应充足的年代,物以稀为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再者,在2012年后的行业深度调整期间,不少高端白酒采取先提价后降价的策略,导致价格波动性大,削弱了市场与经销商的信心。此时的茅台坚定维护自身品牌价值,采取一系列稳价策略,一路成为白酒行业的领头羊。

消费升级时代:高质量发展

进入2015年,我国迎来消费升级的时代。生产力不再是制约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我国也实现了从供给约束向消费约束的转变,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更加立体化。

我国白酒企业不断顺应消费升级浪潮,持续在渠道、产品、观念方面进行升级。

就渠道而言,过去,各酒企均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品,但市场的变化让单一销售渠道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为其抗风险能力较低,辐射范围有限。为促使渠道扁平化、精细化,增强对终端渠道的把控能力,稳定价格,各酒企纷纷增加直销的占比,削减经销商层级,建立数字化系统,线上线下两头抓,进而实现渠道优化。

就产品而言,在食品饮料行业,好的产品永远是支撑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在消费升级时代亦是如此。高端白酒能够占领第一梯队,优良的品质就是其“底气”。因此在产品方面,高端白酒也需要引领行业的发展,不断升级,给予消费者更好的感官体验。

茅台为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将53度飞天茅台酒定位为大众消费品。为对标高端人群,茅台还在53度飞天茅台酒的基础上,推出年份酒、生肖酒等更高价位的高端酒,将价格带向上延伸。为培育酱香酒消费者,茅台还推出了中低端的茅台酱香系列酒,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泸州老窖为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其系列酒品牌进行了大幅度整改,对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下的产品统一进行清理。2018年,还推出国窖1573与泸州老窖双品牌运作,前者坚守浓香型白酒的高端定位,后者推动品牌复兴,让泸州老窖跻身行业三巨头的阵营。五粮液也从2018年开始实施“1+3”品牌战略与系列酒“4+4”产品战略,不断解决品牌冗杂的问题。

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我国白酒行业的聚焦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专属定制时代:个性化是趋势

在经历了消费升级时代之后,专属定制时代即将来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众消费观念的提升,产品之间的品质鸿沟逐渐被抹平,人们的需求愈发向着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的塔尖部分转变,更加注重自我享受与个性化,个性化消费将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白酒企业已开启各种定制化服务,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早在2018年,茅台就已经把握住个性化消费的趋势,成立了专门负责定制酒营销的公司。这意味着,茅台通过高品位的个性化定制与精细化的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满足和引导高端定制酒的消费需求。无独有偶,五粮液也根据客户的需求,从品质与形象入手,为客户打造了极具个人风格的产品。未来,个性化定制将会成为行业内的一种稳定发展趋势。

在品牌方面,定制消费时代的消费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品牌”而关注产品本身,比如以穿着无LOGO的服装来体现自身的“极简”风格。这种趋势也是各大酒企未来品牌建设的突破口之一。

行业生命周期中的茅台定力

我国白酒行业在不同的消费周期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这看似自然,其中“流量效应”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流量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当某一事物十分流行时,众人会趋之若鹜。此行为本身无错,但若超越临界点,事态的发展就会与人们所期望的方向背道而驰。在市场发展中,人们只有保持理性,把控迎合市场的“度”,才能在消费市场中稳步前进。有一些企业全力紧跟市场,结果因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摔跟头。归根结底,这是定力不够的表现。透过我国白酒行业周期看茅台,我们看到,它始终有原则地控制着自己的目标与前进的步伐,即在大节奏中把控了自己的小节奏。

体现茅台在行业周期中定力的维度有很多,其中香型、产能、价格最为突出。

在香型方面,茅台有着一贯的坚持,始终钻研酱香型白酒。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初步释放,白酒需求量增大,白酒行业也呈现出“量大为优”的特点。而清香型白酒凭借用粮少、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的特点风靡全国。

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以酿造一斤白酒为例,以汾酒为代表的优质清香型白酒需要2.5~3斤粮食;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优质浓香型白酒需要3.5斤粮食;以茅台为代表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则需要5斤粮食。而彼时,全国物资供应相对紧张。

就生产周期而言,清香型白酒发酵周期一般为一个月,浓香型白酒发酵周期通常为45~90天,而酱香型白酒需要经过八次发酵,且每次发酵周期为一个月。

与清香型白酒相比,酱香酒的高生产成本导致产品价格高,这让当时消费水平较低的国民难以负担,因此并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在众多酒企转而生产清香型白酒时,茅台却未迎合市场,始终在酱香之路上稳扎稳打,让“传统”与“创新”共存,成为酱香酒的坚守者与引领者。

在产能方面,茅台的定力体现为坚决不随意扩张产能,产量始终服从质量。1954年,厂部提出“沙子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的口号,而以郑义兴为代表的老酒师认为,茅台酒厂当前的条件还不足以满足厂部的要求,按照口号行动扩大产量必定会大幅度降低茅台酒的质量,因此极力反对。

此外,茅台的定力还体现在一旦设定产能目标,就势必达到。1958年,毛主席提出茅台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产量提到年产一万吨。自此,茅台一直砥砺前行,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开始了阶段性的、有目标的扩产。2003年,茅台终于实现了“万吨梦”,刷新了历年产量的新高。2019年,茅台酒的基酒产量达4.99万吨。 2021年,茅台酒的基酒产量约为5.65万吨。 关于十四五时期是否还能扩产,茅台也正在论证之中。“毕竟扩产要在科学、可持续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茅台的员工说。这种“守得云开”的战略选择让茅台一次次稳健提高产能。

img

2011年至2020年,茅台出厂价与五粮液出厂价的对比

过去如此,今后依旧。“不能因为供不应求而盲目收购或者扩大,这都是我们坚守的,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茅台集团高层在谈到扩产相关问题时说。

关于茅台的价格定力,不少投资者认为茅台酒价格的坚挺,让人们对茅台抱有信心。白酒行业内有一条心照不宣的规则,即各白酒企业谁的大单品价格最高,谁就掌握了白酒行业的定价权,成为白酒行业的“老大”。茅台价格的登顶让它成为行业价格风向标。

建厂70多年来,茅台仅在20世纪80年代降过一次价,当时我国实行名酒价格松绑政策,白酒行业逐步从按计划生产和销售转变为市场化经营,各酒企为占领市场纷纷从“名酒”变“民酒”。此后,与其他酒企相比,茅台始终保持价格定力。尤其在几次行业调整期间,不少酒企为了增加销售量纷纷采取降价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看到了成效,但以长远眼光来看,降价销售变相降低了品牌的“含金量”。而茅台在行业调整期间则采取了保价等维护品牌价值的措施。

2011—2020年,茅台仅有过两次提价,分别是2012年左右及2017年左右。因此在2011—2020年的价格变化方面,茅台酒价呈现出非常有规律且稳健的阶梯状态。行业内其他酒企的价格则处于频繁波动的状态。

经过白酒行业各酒企在价格方面几番角逐,茅台终于稳坐价格金字塔的顶端。其背后逻辑不仅体现了茅台在品牌方面的自信,更体现了茅台的定力。如茅台领导层所说,茅台酒的价格是不能随便动的,且一定要保持定力与底气。“穿透”茅台的价格,其价格定力体现的是一份大的担当,关乎整个白酒行业乃至其他相关行业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穿越周期,我们看到了茅台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中所体现出的定力。这一份定力,不仅将持续为茅台赋能,使其实现稳健发展,也将赋能行业,使各酒企能够在“流量效应”中审时度势,不随波逐流,不失去最根本的发展“底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理解茅台的定力,也能够在行业周期的转变中,领悟茅台对定力的坚守。在此,新的问题浮现出来,茅台的定力从何而来?它的定力又是在怎样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沉淀、壮大并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指引茅台的前进方向的? kH+Uejk7BZFQSLGF3SPJdoEYOuLAXt9SffrPmmLKtPbrQIb2/KwOm9ROcmGplR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