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揭示了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较容易理解,而另一方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应该怎样准确理解与把握?
目前,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内涵进行的阐释,主要是从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着笔,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不平衡主要是城乡收入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各个区域的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都稳步推进,收入增长率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又出现了增速明显下滑的问题。城乡之间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差距。
当然,也有专家指出,这个主要矛盾,它对从党的十三大以来所提出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的落后之间的矛盾”,有一些继承,也有一些发展。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过去就存在,将来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在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趋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表现,但不能仅仅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来解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事实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城市内部也有所体现,特别是近年来特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包括产业失衡、交通拥堵、内部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本研究聚焦于这些现象背后的产业,特别是城市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区域分布差异以及不均衡性等问题。中国城市发展普遍存在内部区域不均衡性与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性的双重不均衡性,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研究和利用城市内部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不均衡性及其波动规律,是治疗城市病的关键之一。
本研究以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和服务业数据为核心,基于投入产出数据采用投入产出的相关分析方法对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对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程度和服务业区域集聚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