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诉即办改革并非从石头缝中蹦出来,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北京市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的产物。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是基层治理改革的方向。只有将接诉即办改革放在北京市推行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整体格局之下,我们才能够对其内在逻辑有更清晰的认知,并且对其发展阶段和历程有更完整的理解。“吹哨报到”改革是接诉即办改革的起点源头,月度点评是接诉即办改革的催化剂,以人民为中心是接诉即办改革的价值追求。
“吹哨报到”改革是接诉即办改革的起点源头,其最核心的理念是夯实基层政权,实现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下沉和增效 。“吹哨报到”改革也是来自基层,随后被北京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从2017年1月开始,为了治理多年来屡禁不止、屡治不绝的盗采金矿、盗挖山体、盗偷砂石等事件,北京市平谷区在金海湖镇开展“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试点,要求乡镇“吹哨”后,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在30分钟内“报到”。在改革试点中,金海湖镇党委被赋予了对相关执法部门的指挥权,通过上下联动,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并要求“事不完、人不撤”,这使得条块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对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进行了探索。随后,北京市政府从2018年1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并先后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2018年2月)和《关于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年3月),为“吹哨报到”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北京市的“吹哨报到”改革既包括完善条块融合的体制机制,又包括推进以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权为基础的街道改革,最终实现完善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2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重点提出了加强党对街道乡镇工作的领导、制定完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区政府职能部门向街道乡镇派出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街道乡镇实体综合执法平台建设、推进城乡“多网”融合发展、综合设置街道各类机构、科学核定街道人员编制、倡导党员参与社区(村)建设、推行“街巷长”机制、建立“小巷管家”队伍、整合协管员队伍、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强化街道自主经费保障等十四个方面的内容。2019年3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四个深化,即向党建引领深化,向街道(乡镇)体制改革深化,向社区治理深化,向受理市民诉求、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深化。由此可见,“吹哨报到”改革是对首都基层治理体制全面改革的一个符号化过程,其内容并非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吹哨报到”中强调的处理条块矛盾问题。
说到“吹哨报到”的具体内涵,它是由“吹哨”和“报到”两个部分构成的。北京市在推行“吹哨报到”改革过程中,明确了“吹哨”的范围,即开展综合执法应该“吹哨”、抓重点工作可以“吹哨”、应急处置必须及时“吹哨”。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用词看,综合执法强调“应该”,重点工作强调“可以”,应急处置强调“必须”,这是使用好宝贵资源的制度安排。北京市在推行“吹哨报到”改革过程中,对于“报到”主要是突出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形成了四种“报到”形式,即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执法力量到综合平台“报到”、街道干部任街巷长到基层“报到”、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在推行“吹哨”和“报到”的改革中,北京市将党建引领、街乡赋权、探索建构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夯实社区(村)治理基础、鼓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等结合起来,这也意味着“吹哨报到”改革发挥着撬动作用。
月度点评机制是接诉即办改革的催化剂,其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倾听和回应民众诉求提供了窗口。2018年8月30日,北京市委首次召开区委书记月度点评会,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指出,“如何对待媒体和公众监督,也是一面镜子。要从受理市民诉求看作风、看执行力、看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月度点评会是北京市委推行工作的重要窗口和舞台,在这个会议中,“市民诉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人民为中心”等要素已经被提出,为接诉即办改革的实施创造了较好的平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