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于2019年1月正式开始,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对市民诉求快速回应、有效办理和及时反馈,这是其最初含义,也是其内核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市委召开第四次区委书记月度点评会,首次提出接诉即办的概念,北京市委主要领导要求,“今后,市里的相关工作都要过问抓到街乡镇,相关区和街乡镇既要就事论事,有一件办一件,又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推动工作,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凡是媒体曝光的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坚决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自此,“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闻风而动、接诉即办”的接诉即办理念被正式提出,而它进一步从理念转化为治理实践,则是从2019年1月重新激活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始。为了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北京市先后发布了《对〈市民热线反映〉通报问题“接诉即办”的工作方案(试行)》(2018年12月)、《关于优化提升市民服务热线反映问题“接诉即办”工作的实施方案》(2019年5月)、《北京市网上12345“接诉即办”工作办法(试行)》(2020年5月)和《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等文件,这些使得接诉即办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对于接诉即办改革的运行过程,北京市于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意见》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根据《意见》,接诉即办改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为民服务的责任体系;(2)注重协同联动,健全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3)推进精治共治法治,提升综合系统的治理效能。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党的领导和责任体系主要是对治理主体的要求,协同联动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对治理过程的规范,精治共治法治主要是对治理制度和治理参与的强调,治理领导、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机制、治理制度、治理参与等形成了一个接诉即办改革的治理闭环,这也是接诉即办改革治理平台的建构过程。
接诉即办改革要有效回应市民诉求,就需要在“接诉”和“即办”两个工作体系的建立上下功夫。当前,北京市主要形成了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体系,强调“一个号码(12345)”回应所有诉求。截至2020年,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整合包括12315市场监管热线、96310城管热线在内的16区、36个部门共计52条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北京市建立了涵盖微信、微博等17个渠道在内的互联网接诉即办工作平台。对于“即办”体系,北京市强调各区、街道(乡镇)、市级部门、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都参与诉求办理工作,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
为了实现市民诉求、12345热线中心和各类治理主体之间有效匹配,就需要让合理诉求由合适的治理主体来办理。为此,北京市通过治理机制建设来形成治理过程完整的链条,形成了全渠道受理机制、诉求分类处理机制、快速精准派单机制、限时办理机制、协同办理机制、统筹推动机制、督查督办联动机制、分级分类考评机制、诉求分析通报机制、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等十类机制,实现了诉求受理、诉求办理、诉求反馈、诉求分析、风险防范的全闭环治理。正是通过治理机制建设和完善治理过程,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跃,民生诉求得到高质量办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较大提升。
在回应市民诉求和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北京市也很重视引入精治共治法治理念,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依法治理、多元治理、数据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这是接诉即办牵引超大城市治理的“关键一环”。事实上,接诉即办改革对于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依法治理、多元治理、数据治理等的关注,也说明接诉即办实现了从具体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迈进,这些治理问题都是涉及超大城市治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议题,它们受到关注和得到解决才可能将接诉即办改革与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实现接诉即办改革与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协同共生。一方面,接诉即办改革成为发现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信号,有利于首都城市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和提能力;另一方面,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又会减轻接诉即办改革的压力,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少市民诉求,真正实现更高水平的“主动治理、未诉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