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一个以2035年为时间节点的中长期远景目标,又是一个贯穿百余年党史不断推进的文化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应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而非随意的文化行为,也就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的价值指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同时,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也不是中国人的独奏,无论是文化发展的开放交流、包容多元的要求,还是国家发展必须结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我们都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基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奋斗史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面对世界风云突变的局势,中国既不能被其他大国裹挟着前进,更不能被动地改变与变革,而是要积极主动作为,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文化发展亦是如此,面对世界舞台上多元多样的文化,开放的中国环境使本国文化必然要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我们既不能任由外来文化渗透我们的文化观,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完全吸收外来文化,而是要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立足“两个大局”,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3]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华民族正是这样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 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曾经几度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汉朝的强大、唐朝的荣华,都曾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国家气度与大国形象。历史上的中国,曾在科技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社会制度等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深远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自信心态,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中华文明之中,同时并未失去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与独特民族性,构成一个真正不断进步的文化生命体。

但中国曾经也几度禁止海运、闭关锁国,在自诩天朝上国的故步自封中,错过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工业革命,一步步与西方拉开了思想、技术上的差距。直到1840年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迫使中国打开大门,我们才发现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难以挽回,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繁荣的中国与灿烂的中华文明不得不面对国家破败、民生凋敝,中华文明因此蒙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闭关锁国使文化在自负的心态中故步自封,直到重开国门后巨大的差距冲击了中国文化以及文化人的自信,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全面西化的思潮差点断送中国文字,中华文明岌岌可危。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从此掀开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筚路蓝缕到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进入新时代,中国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

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独特的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存在。历史经验表明,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既放眼世界,又展望未来。而如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格局、经济布局、文化形态发生了全球历史性、革命性变化。这样的大变局是我们中国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现实外部环境,也会深刻影响我国的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面对各国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面对不可预知的文化冲击,如何既保持我们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效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否实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近百年来国际大国更迭、社会剧烈变动的真实体现。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秩序被多次重塑,每一次世界力量的重新分配都意味着世界的强国大国重新洗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背后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博弈,从反法西斯的共识到二战后的新全球治理体系,从美苏两强争霸到苏联解体,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随着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世界多极化成为崭新的政治趋势。在每一次政治格局重塑的时机,世界主要大国都积极去争夺全球治理的主动权。而如今,逆全球化、政治民粹化、单边主义等浪潮冲击着二战之后的政治格局,随着地缘政治与地区战争的激化,世界政治的走向更难预知。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政治耐心、政治智慧面对波谲云诡的形势。

同时,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经济重心东移,全球产业链建成并通过合作的形式向全球源源不断地提供工业品。但随着政治的反全球化趋势,经济领域也出现反全球供应链、贸易保护主义等消解性趋势。我国是全球贸易大国,我们不仅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还通过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各国深化合作,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协作关系。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面对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时,要坚定多边主义的立场,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倡导者、建设者、维护者。

文化领域也因为政治经济的变化受到了较大影响。二战后随着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交流,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特点。随着跨国移民与交流的深入,很多国家成为文化的熔炉,多元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样态最本质的特征。但随着政治的民粹主义与种族主义、经济的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文化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都成为阻碍当代文化深入交流的因素。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5]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统筹好“两个大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注释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02(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3. 5iyl6fJPSnJJVAoNfZGs0umSKpbU66IY3LbCVyhAmQrKJH+tFICMmvUw+MNKUj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