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与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认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定位、时代高度与世界视野,以辩证法揭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内在的逻辑演进脉络,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科学性内涵、历史时代内涵、人民性内涵与世界性内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是对其理论逻辑的具体阐述,展示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高度、历史深度、主体力度与文明广度。其一是战略高度的科学性内涵,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根本指导。其二是客体维度的历史时代内涵,历史与现实、时代与社会是阐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实践必然性的客体维度,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阐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刻历史与时代内涵。其三是主体维度的人民性内涵,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人民历史创造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其四是人类文明高度的世界性内涵,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高度,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联系,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具有重要的世界性内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战略目标与重要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历史进步性和广泛人民性的先进政党,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科学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必然实现的可靠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领导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性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与科学内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横向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以往一切哲学,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壮大必然是开创人类文明未来性的重要推动力。在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纵向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物质生产对文化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能动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 ,文化必然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能动性力量。在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使命的实践中,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的发展挑战,“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2]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了科学的思想内容和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战略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命运与共地紧密相连。作为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3] ;作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成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性内涵,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6]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领导核心。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必然要以中国共产党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科学战略思想和信心保证。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广泛、有效地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性内涵和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人的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7] 。共产党人鲜明的人民立场是凝聚人心办大事的强大力量。历史与现实充分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以彻底的革命立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分裂局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起社会各阶级中的革命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确保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障和本质内涵。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生动说明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和科学性内涵。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动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趋势,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8]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保证,“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9] 。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性内涵和可靠保证。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科学战略目标,以辩证和发展的理论视角揭示了中国在历史、时代与世界的复杂格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对物质生产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能动性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凸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超越性价值。因此,明确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并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在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因素,从而使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局中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时代内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时代内涵体现在它的提出与实践以中国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和世界发展的客观态势为出发点,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所处的国际文化格局的客观态势依然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越发重视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这就决定了我们迫切需要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深厚的文化凝聚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稳定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际话语权、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提供先进的、现代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始终坚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出发,始终要求一切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中国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与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态势,在新时代、新态势、新挑战中充分发挥文化的能动性作用、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变、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和超越性价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环境,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做出的科学战略部署,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时代内涵的应有之义是彰显中国特色,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与时代潮流的交汇融合中孕育而成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出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不断深化历史视野、时代视野与世界视野,科学分析和主动应对国内外客观形势与发展变化,从战略高度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影响力、时代影响力与世界影响力。一方面,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历史传承与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是培育和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客观条件与独特优势,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是必然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10] 彰显中国特色充分体现在始终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理想、精神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赓续发展、焕发生机。另一方面,彰显中国特色必须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指导,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文强国的历史定位、时代要求。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时代内涵在历史与时代交汇的现代性境遇中生成出深刻的历史大局观。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凸显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内涵与历史大局观。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在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的历史大局观中提出的科学战略目标,其深刻的时代内涵是理解文化强国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必然性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11] 。只有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高度与时代站位,才能深刻把握历史发展与时代前进的大趋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现机遇、应对挑战。
主动应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时代内涵的重要内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大局,面对世界文化激荡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谁能把握住时代发展前进的趋势,谁就能在全球化的资源流动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将各国人民、各种不同文化带入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全人类处于现代性的时代精神笼罩之下,而当今世界格局依然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支配,世界上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客观上给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但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可能是闭关自守、墨守成规,而是要积极创造国内与国际的对话交流平台,促进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与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引进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贡献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立足于时代发展大局、牢牢地占据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既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内涵,也是其时代课题。“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12] ,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时代课题。
当今世界形势快速发展变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更是相伴相生,只有牢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才能在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联通中展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刻社会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性内涵与历史时代内涵从真理性与规律性的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及发展规律,而掌握和运用这一根本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现实主体则是最广大的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一致的、根本性的、鲜明的人民立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现实展开。文化只有为了人、实现人、发展人,才能避免落入“无人身的理性”的抽象思辨,从而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13]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使命,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创造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的人民性内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性内涵体现在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建设者、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改革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种灿烂文明成果,“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沦为异化的劳动工具和追求剩余价值的商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是原子式个人主义和虚伪的利己主义;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鲜明地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力量、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性力量,人民的主体性力量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来源。因此,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进程中,人民性内涵是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内涵,蕴藏着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性内涵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民立场和本质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动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人民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内涵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化历史性生成和传承发展的角度肯定了人民的创造力和变革力,他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15] 。在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凭借丰富的经验积累与艰苦奋斗的品格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近代,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创造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真正实现了人民做主,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改革者,人民的主体性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和事实表明,人民的主体性力量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充分发挥,才能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创造的宝贵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时代精神,才能真正凝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认同和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主体性内涵,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产活动中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能动性作用。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性内涵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人民的主体性力量既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性内涵,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与时代课题,有利于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筑梦的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立足当代世情国情的客观现实,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发展关键,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形成民族新文化的有力武器,一方面强调文艺的人民性,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16]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文化的团结大众、凝聚民族力的重要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文化发展需求,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要体现时代变化和人民主体性,“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更强调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19]
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性内涵生动体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动性和先进性,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激活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民族国家观内涵,从共同体的高度凸显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关系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任何文化视野的发展与壮大都离不开统一安定的民族国家,对祖国、民族、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是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深刻的文化认同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铸牢了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意识、激活了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在合作交流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文化格局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提升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国际影响力,有利于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更需要以负责任大国的立场对世界性的重大问题、重大价值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面对国际性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等重大挑战时要坚守中国立场、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高度出发,构建更高层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推动国际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现代性与超越性。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时代内涵与文化认同内涵指向了构建世界文明图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性战略高度与对人类文明的关怀,构成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性内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性内涵来自中华文化崇高的理想追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超越性价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天下情怀、向往“大同世界”的世界性情怀和超越性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美美与共的民族特色和以文化人的人文关怀。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国际文化发展竞争的客观形势,社会主义文化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性超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关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文明图景,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面向未来。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致力于人类文明进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贡献。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性内涵凸显了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价值关联,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利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一方面,要创造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新辉煌、新成就,就必须立足于现代性的深刻视角对中国与世界的命运关联展开深入思考,主动探索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关联,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变。因此,中华文化越是繁荣开放,越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关怀。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发展日益紧密,各个民族国家早已嵌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格局之中,全人类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推动多元文化参与国际文化格局的构建才能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克服单边主义,开创人类文明面向未来的现实可能性。因此,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命运与共的情怀与切实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情怀与理想追求,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性视野与全局性思维。纵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与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性贡献,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范式、新实践、新道路。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是其理论逻辑的生动体现,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时代发展大局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互动共存关系的科学分析,是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科学性、历史时代、人民性、世界性的维度揭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与生动内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动性、现代性与超越性。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5(2).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02(2).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02(2).
[5] 同[2].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集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11-17(1).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11-17(1).
[10]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1-30(2).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7.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11-17(1).
[1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1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10-15(2).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1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18]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人民日报,2021-12-15(1).
[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02(2).
[20]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