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酒美春浓花世界

这里是权力的巅峰,这里是黄金的海洋;这里到处是肉山酒海,这里到处是金粉红妆;这里有天下最高贵的筵宴,这里是天下最大的厨房。

王益守丧期满,进京到吏部销假,等候重新起用。这年是景祐三年(1036),王安石十六岁。这是王安石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京师开封府。进城后,他看到许多在外地看不到的事情,听到许多在外地听不到的新闻。他一下子被这里的繁华景象所吸引,仿佛自己长大了许多。

这里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当时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开封城共有三层城墙。从外往里数,第一层是外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二十三步。略呈长方形,南北略长而东西略短。大体相当于今天开封四周的土城遗址。四面各有一个正门,因为是皇帝出行时要走的御路,所以都是双重直门,门洞宽敞深邃,门楼巍峨壮观。这四个城门分别是:南面的叫南薰门,东面的叫新宋门,北面的叫新封丘门,西面的叫新郑门。另外还有戴楼门、陈州门、新曹门等几个城门,这些城门与那四个正门有所不同,全都设有三层瓮城,屈曲开门。这样,便于加固城防。

此外,因为开封城中共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故又设有几道水门,水门中都设有铁窗门,派有兵丁把守,十分严密。城墙外环绕着一条宽达十多丈的护城河,当时叫护龙河,河中流水一丈多深。城门处架设吊桥。护龙河两岸都栽上了杨柳树,每到春夏季节,河水清澈,杨柳依依,倒真是一处亮丽的风景线。

外城以内,大约是在正中央的位置上又有一个四方形的城墙,这就是内城,也叫里城。里城周长为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共设十个城门。南面正中的城门叫朱雀门,这是一个十分气派壮观的高大门楼,也是双重直门。它的北面正对着皇城也叫大内城即紫禁城的宣德门,南面正对外城的南薰门,这三道门中间的大街便是所谓的御路。

这是全城最宽敞最繁华的街道。尤其是从朱雀门到宣德门这一段,更是宽阔洁净,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路面有二百多步宽,古人所说的一步等于我们今天的两步。在古代,迈出一足之距离为跬,两足各迈一次的距离才叫步。所以,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各个时代所说的“步”的实际距离也不一样。但从唐代以后,基本上是五营造尺为一步。据清代保留的营造尺的规格,可知每尺是三十二厘米。前些年,农村的木瓦匠使用的还是这种尺。若此,每步是五营造尺的话,则相当于现代的一米六米,那么,二百多步大约就是现在的三百多米,也真是够宽的了。

这条御街的两边是御廊,都是商贩的摊位,终日人头攒动,接踵擦肩,极其热闹。在御街的两边,各插立一道黑漆杈子,即设立一道隔离带。在这两道隔离带的里边相等的距离,又有两道红色杈子的隔离带。在黑隔离带外边,便是自由市场。在黑红两道隔离带的中间,是平常百姓可以通行的道路。红色杈子之内,是皇帝出行的专用道路,不准百姓们行走。

在红杈子之内的皇帝专用路的两侧,还有专门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的御水沟,沟里引进流动的清水,水面上全都栽植荷花。御水沟的两岸广植桃李梨杏等果树,树下再种植各种杂花。每到春夏之间,御路两侧百花盛开,远远望去,仿佛两条色彩艳丽的锦绣的彩带,格外美丽。

里城中间略偏西北的地方,还有一层高大坚固的城墙,也是四方形,这就是所谓的大内。也叫紫禁城,就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紫禁城里的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得非常整齐。紫禁城占地面积不大,城墙的周长只有五里多。但其中的建筑很紧凑和密集,宫廷楼阁交相辉映,金碧辉煌。

紫禁城共有六个城门,南面有三个,中间的叫宣德门,宽敞雄伟。城门楼叫宣德楼,巍峨挺拔,蔚为壮观。东边的叫左掖门,西边的叫右掖门。东西北面各有一个城门。

东京城的街道设计主要是由以上所说的这些城门的位置决定的,与城门的分布相配合。全城的主要干线称御路,共有四条。从紫禁城的正门宣德门一直往南直到外城的南薰门,是全城最宽阔壮观的特大街道,就是前文提到过的那条御路。第二条是从州桥往西,经里城的郑门,一直到外城的新郑门。第三条是从州桥往东,经过里城的旧宋门,一直到外城的新郑门。第四条是从大相国寺往北,经过里城的旧封丘门,一直到外城的新封丘门。其他街道与这几条主要干线连接交错,形成很密集的街道格局。因为全城的街道基本上都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走向,这样就把整个城区分割成许多方格子的形状,很是整齐。

为加强全城的治安管理,东京(开封)在以前城市坊市制的基础上,又增加“厢”一级设置。全城按照街道纵横交错所分割成的方格设置一百二十个坊,在坊的上边再设置厢。东京城共设八个厢,每个厢大约管辖十五个坊。厢的作用有些像现代城市中的区。每厢设有厢吏,即行政负责人,直接归开封府领导。街巷中大约每隔三百步(大约五百米)设置一个军逻铺,每铺有士兵六七个人,夜间巡逻,负责维持地段的社会治安和防火,有点像现代公安派出所的性质,同时还兼有消防队的功能。

全城最热闹的地方当然要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正在州桥的东边,是全城的中心地段,又是四条御路的中心点。这里是全城最大的集贸市场,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集贸市场。开封府规定,这个市场每月开放五次,允许国内外的所有客商来此进行各种交易。

每到这一天,这里便成为人的海洋,货物的海洋。各个部位设置什么摊位都是固定的。珍禽奇兽、家具器物、文化用品、古玩书画、各种工艺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时所有的名牌产品,什么“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潘谷墨”等在这里都可以买到。这些名牌产品的经营者还享受优越的待遇,可以占据两廊最好的摊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的许多金石书画就是在这里买到的。

这里是当时全国消费水平最高的地方。这里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富商大贾、文人墨客们的尽情享乐准备得十分周到,应有尽有。无论有多少钱都有地方去花,多高档次的消费都有。正因为如此,东京当时最发达的要算是服务娱乐行业。而服务娱乐行业最集中的则是饮食、妓院和曲艺表演这三项了。

当时东京开封府的饮食业极其发达,著名的高档次的大酒楼就有七十二家,中低档次的小酒店当时称作“脚店”的则随处都是,数量无法统计。最著名的大酒楼有“潘楼”“任店”“樊楼”“宜城楼”“八仙楼”等。这些酒楼都装修精美豪华,十分阔气。仅以任店为例,一进酒楼的大门就是一条长廊,长达一百多步,也就是近二百米,南北天井两廊都是小阁即包房的单间。一到晚上,楼上楼下彩灯辉映,几百名浓妆艳抹的年轻妓女站立在二层楼或三层楼的阑干旁,打情骂俏,红袖招招,殷勤地招呼着前来用餐的客人,随时供人传唤。烛光与灯光相互辉映,香烟与烛烟相互缭绕,妓女与嫖客相互调情,朦朦胧胧,烟雾蒸腾,浪语声声,日夜不停。绝大部分酒楼和瓦肆都是昼夜服务,不论阴晴寒暑,歌声笑语总是通宵达旦。

这样的大酒店是高消费的地方,只要进到这里,即使是两个人,在一个小桌对坐饮酒。马上就有穿戴整齐的店小二过来,非常客气地送过来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四个。顾客如果再要上几样精细小菜,喝上几盅酒,一结账最起码就要花掉一百两银子了。

而且,无论是大酒楼还是一般的小酒馆,里面的服务都是第一流的。各种人员的分工也非常细致,对顾客照顾得极其周到。只要你往里一进,马上就过来人把你领到空座上,接着就有人恭敬地送过餐巾纸和洁净的小碟筷子来,并递过菜谱请你点菜。即使是几个甚至十几个顾客同时点菜,点的菜又冷热荤素不同,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专门管点菜上菜的叫“行菜”,听过一遍之后,站在厨局近处,从头唱念,报告给厨局里面,里面有人复述一遍,行菜的答应一声“诺”。即对的意思,里面再回答一声曰:“着案讫!”即开始做菜的意思。稍过片刻,菜做好了。行菜者就到厨局里面去端菜。只见他左手杈着三个碗,右手从手到臂叠驮大约二十个碗,出来后在每个顾客面前放上他所点的菜,分毫不差。如果稍有差错,顾客告诉店主人的话,这个行菜轻则会被训斥罚工钱,重的则会被解雇炒了鱿鱼。

由于都市闲人太多,人们自然要追求享乐。于是各种供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活动就出现了。表演与观看都要求有相当规模的场所。这样,东京就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瓦肆,也叫瓦子。当时最大的瓦肆是在潘楼东巷的“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所谓的勾栏就是表演大厅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大戏院。这五十多勾栏中,规模最大的是“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每棚都可容纳几千人,内里可分上下两层。棚里还有做各种小买卖的,卖果品的、卖饮料的、卖茶点的、理发的、剃头的,应有尽有,十分方便。经常是顾客盈门,座无虚席。

各个棚子中,表演的节目也不尽相同。有唱歌的,有表演杂技的,有表演魔术的,有表演舞蹈的,有表演相扑的,有专门讲笑话的,有专门出谜语猜谜语的,有演戏的,有说书的,说书的还有专门说《三分》的,如霍四究,有专门说《五代史》的,如尹常贾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当时各种项目,各种流派的表演大腕都云集东京,在各个瓦子中向人们献艺。就从演唱来说,有专门表演“小唱”的,也有专门表演“嘌唱”的,还有专门表演教坊雅乐的。可知当时的演唱从内容来看,已有流行通俗与传统高雅之分,而从演唱技巧上来看,也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了。

自从仁宗即位以来,北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多年没有大的战争和祸乱,天下太平。文武大臣们便都沉浸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中。他们的高消费刺激了紫禁城东这一地带的消费业的大发展,而消费业的大发展又为这些大臣们的高消费提供了条件。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来到东京的前几天里,在一位热情的老家人的引导下,王安石游遍了里城以内,紫禁城以外的大部分地方。看到这里的繁华和京师里的人们挥金如土的生活情景,青少年的王安石感到别是一番滋味。 rFE32rIiG2AY/nhAS0E4j1L/upaAKpWRRLX9LNB1Ow9O3fr9WqL8UQy8OTkNaK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