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跋山涉水

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还要兴修水利工程。在全面开工后,他深入工地第一线,跋山涉水,徒步几百里,行走十四乡,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今年大丰收,全县的形势非常好,王安石心情当然很敞亮。但他并没有盲目乐观,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今年的大丰收虽然得力于青苗贷款政策的成功实施,因为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更主要的是年景好,风调雨顺。如果出现大的旱涝灾害,其结果就会是另一种样态。要想不完全取决于上天,那么就必须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除一般性自然灾害的威胁。这就必须花大气力疏浚整治河流沟渠,进行基本的水利工程建设。

秋收一开始,王安石就带上主管水利的官员和几名其他下属,到全县各地去进行实地考察,要把河流沟渠的分布情况和现状重新调查清楚,以便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最有效而又最节省的兴修水利工程的方案。

回到县衙,王安石又请来几位本地在水利方面有经验的老者,共同商量怎样改变本县水利现状,变水害为水利的问题。那几位老者听说想要兴修水利,都异常兴奋,纷纷献计献策。据老者们讲,五代时期,钱氏父子建立吴越国,统治这个地区,一直很重视水利事业,设有专门的官员,每年都对一些河流沟渠进行疏浚治理,又修建一些储水的水库,河流水道通畅,能够抵御比较大的水旱灾害。

可是本朝建国以来,就不再设置主管水利的官员了。几十年来也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建设,欠账较多。所以稍微有一点水旱之灾,就非大减产不可。治理河流沟渠,补修一些废旧的水利工程,再修建一些关键性的水利工程,实在是造福全县百姓的一件大事,也是尽快改变本县生产状况落后,百姓生活贫苦的一个关键性措施。

听到这些意见,王安石最后下定了决心,要改变本县的面貌,首先是要抓紧进行水利建设,从这里打开突破口。既然已下定决心,就要尽快进入实施阶段。于是,王安石责成那位主管官员和几名有经验的老水利专家组成一个工程设计小组,作出方案和计划。然后动员全县百姓积极参加,每个青壮年都要献出十个义务工。这样,劳动力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接着,王安石又招来主管财政的官员及各乡的地方官员进行商讨,把所需钱物的问题也都落实下来。最后决定,在秋收结束后,马上就在全县展开这项工作。因为这是一件大事,动用全县的人力和财力建设一项不能马上就有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这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为了稳妥,为了把这种风险减少到最小的程度,王安石给自己的直接上司知州大人呈交了一份请示状,又给再上一级的主管大员——两浙转运使杜杞写了一封长信。信是十月十日写的,开头简明介绍了鄞县水利的过去与现状,说明兴修水利工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后半部分写道: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禳,以为宜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厝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仅从此信就可以看出王安石的一片仁政爱民之心,也可看出他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这正是许多执政者所缺少的。也不必等上边的什么批示,王安石就开始全面实行他的兴修鄞县水利的计划了。

一切都已经安排布置下去,县里的几名分管此项工作的官员也分头下去了。王安石则坐镇县衙,随时处理各地出现的临时情况,每天都很忙碌。十几天后,工程全面展开,事情反而少了下来。

一切都进入正常之后,在十一月丁丑日(农历初七)这一天,王安石带着两名随行人员,从县衙门出发,到各地去亲自督察指导。关于这次督察指导工作所经过的地方和所走的路线,王安石写下一篇文章,即《鄞县经游记》,为了详细了解王安石,我们还是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全文吧。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戊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至东吴,具舟以西。质明,泊舟堰下。食大梅山之保福寺庄。过五峰,行十里许,复具舟以西。至小溪以夜中。质明,观新渠及洪水湾。还食普宁院。日下昃如林村。夜未中至资寿院。质明,戒桃源、清道二乡之民以其事。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己受事。而余遂归云。

如果没有这篇文章传世,我想无论多么精明的学者恐怕也无法考证王安石这次活动的全部内容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石这次行动的全部过程吧。

丁丑日是初七,他从这一天出发,当天晚上到万灵乡东界的慈福寺住宿。第二天(即戊寅,是初八)登上鸡山,观看检查在那里开山凿石的石匠们干活的情况以及工程的进度。于是顺路进育王山,住在广利寺中。接着连续两天下大雨,无法继续向东行进,滞留在寺里。辛巳即十一这一天才继续进行视察工作,下灵岩山,过石湫山谷而眺望大海,设计策划在海滨建造斗门的事宜。当天晚上住在灵岩山下的旌教院里。十三日(癸未)到达芦江,亲临开江引水水渠的端口。检查那里的工程进展情况。顺便进入瑞岩的开善院,住下。第二天(十四日,甲申),游天童山,住在景德寺。(十五日)天刚亮时,与那里的僧人瑞新登上石头眺望玲珑岩,聆听猿猴长吟,听了很长时间。回寺中西堂吃晚饭。然后走到东吴,乘船连夜继续西下,(十六日)天将明时,把船停靠在大堤下,到大梅山的保福寺中去吃早饭。然后,经过五峰,又行十多里,再乘船西行。半夜时到达小溪。(十七日)天亮时,观看检查新修的水渠和洪水湾。然后返回普宁寺吃饭。太阳偏西时到达林村,没到半夜时到达资寿院,住下。(十八日)天亮后,又到桃源乡、清道乡两地处理一些事情,对那里的乡老百姓进行一些劝诫。全县十四个乡的工作都视察处理完,然后才往回返。

从这段记叙中可以知道,王安石在十二天时间里,以视察督导水利工程为主,走了十四个乡的地面,登上山岭,亲自视察了开凿山石的劳作,来到海滨,亲自谋划修建海滨斗门,到达江边,观看水渠的端口。作为一名县令,十多天里,行走几百里坎坷的路途,不避风雨,不辞辛劳,亲自到水利工程的几个关键部位去检查指导,几乎走遍了自己工作范围内的所有乡镇,这种深入基层,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无论在什么朝代,无论是什么制度,无论是什么国家,这种工作态度永远都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勤恳务实的敬业精神永远都是值得歌颂的。

妻子吴氏知道丈夫回来了,早已安排仆人准备好了晚饭。见丈夫进屋,微笑着嗔怪说:“刚过晌就听说你回来了,怎么才回家来?”“到衙门里看看。”

正在拿着毛笔横涂竖抹学习写字的小儿子王雱见王安石进屋,把笔放下就跑过来,一下子就抱住王安石的大腿,小嘴像连珠炮似地说:“爹,你可回来了。妈妈可想你了,天天念叨你。前天就说你该回来了。这回我不让你走了。”王安石弯腰把这个钟爱的儿子抱了起来,亲了亲,笑着哄他说:“好儿子。”

五岁了,极其聪明伶俐,反应机敏,悟性很高,受王安石的影响,最爱看书。还是给他过“周晬”的时候,在他的周围按照当时的习俗摆一圈杯盘,杯盘里装着水果、点心、书卷、玩具、针线、官诰、盆勺、斧锯、笔墨、纸张等物,把他放在中间,看他先去抓哪样东西。小王雱忽闪着大眼睛,看着一圈东西,高兴地咧开小嘴乐了。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当官,所以在往圈里放小孩儿的时候总是让他直接对着官诰。坐在中间的小王雱先笑了笑,又看了看大半圈的东西,似乎对官诰没有什么兴趣,当看到斜对着他的书卷时,立刻变坐为爬,“噌噌”几下子就爬了过去,把书卷抓在胖乎乎的小手中。周围的人都笑了。

宋代的时候,人们对生孩子是很重视的,从进入产房到满周岁,有很多习俗。当孕妇进入临产这一月的时候,在初一这一天,娘家父母要送一个银盆,或者是彩画盆什么的,里边装一小束庄稼秸棵,上面用锦绣的或花手帕盖着,上面再插花朵及通草,帖一个绣有五男二女的花样,用盘盒装着送去,叫做“分痛”,取其祝福顺利生下婴儿的意思。同时还要送眠羊、卧鹿羊的模型以及生果实,取其眠卧生子之意,并把小孩儿的衣物襁褓等物同时送上,叫做“催生”。婴儿出生七天叫“一腊”。而满一个月的仪式最隆重,有什么“围盆”、“搅盆”、“添盆”等,叫什么“洗儿”。一百天叫什么“百日”、“百岁”、“百晬”。一岁生日时就叫做“周晬”了。

大概是小王雱从一开始朦朦胧胧地认识事物的时候,就总看到爹爹捧本书卷在看,在朦胧的潜意识中便认为那东西最好。久而久之,便对书卷发生了兴趣。所以,一看到在自己的面前摆着这种东西,就毫不犹豫地爬过去抓在了手里。

如今,小王 已经会写二三百个字,会背一百多首古诗,王安石对这个聪明的儿子非常喜欢,对他也寄托很大的希望。

这天晚上,全家人团聚,自有一番天伦之乐。想到两年来自己所干的工作也有了成效,王安石的心情很是舒畅。不料第二天他一升衙办公时,又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UM6w9P6ySJG5RVinSk2vytxUhDl846rhvo75A/umpqzjQzlzpoDcfqOI9Rh/Qj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