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唐时期,琴家仍沿用旧有的文字谱记谱方式。到了中唐时期,琴家曹柔基本舍弃了文字记写模式,将表示琴曲指法的关键汉字进行简化处理,取其偏旁部首或有特征的笔划按照一定的规律及简化原则组合成一个新的字,创制了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符号化琴谱,称“减字谱”。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自唐以降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
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的第一句,整理成减字谱
经统计,古代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一千多个,记录弹奏信息非常详尽。大致可分为五类:音色类、右手指法类、左手指法类、左右手组合指法类、音乐表现及其他类。现将每种分类予以简单介绍。
(1)音色类
古琴的音色分三类:散音、泛音、按音。减字谱为了区别这三类发音,散音用“
”表示,泛音则分别用“
”来表示泛音的开始与结束。而未标记这几种特征符号的减字谱,且有左右手指法弦序、徽位标注的一般被归为第三种音色——按音,如“
”。
(2)右手指法类
减字谱的右手指法由右手八法、右手复合指法组成。右手弹弦发音,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为禁指,不用),分别向手心及手心外方向弹奏,其基本指法符号为“
”,即“托、劈、抹、挑、勾、剔、打、摘”,又称“右手八法”。除“右手八法”外,还有很多是由这八个指法按一定的节奏和指法组合而成的复合指法。如“
”等,即“历、叠蠲、轮指、半轮、如一、拨剌、双弹、撮、滚拂”。
(3)左手指法类
减字谱中的左手指法可分为指序符号、左手四法和复合指法三种。指序符号有“
”分别代表左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和名指的跪指;左手四法为“
”,分别为“吟、猱、绰、注”,一般用来标示前音的细微变化;复合指法有“
”等,即“上、下、撞、逗、进复、退复、推出”,以记录音高、演奏等信息,表现琴曲的音乐空间韵味。
(4)左右手组合指法
左右手组合指法是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先后得声的指法。如“同声、应合、分开、放合、掐撮三声、掐拨剌三声、掐拂历四声”等,其减字谱符号分别为“
”。
(5)表情及其他类
减字谱谱字中还记录有调名、散音、泛音、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如“
”等,分别代表“急、紧、缓、少息、入慢、连、从头再作”。此外,弦序的符号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来表示的,而徽位是用一到十三的文字来表示的。
因篇幅有限,一千多个减字谱本书无法一一表述,这里只介绍较常见的一些以供参考。那么这几类谱字在减字谱中的具体方位如何呢?
(1)正部
琴曲中的谱字是由前面所述的几类谱字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包括弦序、徽位、左右指法等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比如“
”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这个方块字也被称为减字谱的“正部”。
减字谱各部分的意义
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
”分别表示是左手的大、食、中、名指及名指的跪指。右上角记录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七”是表示七徽。即谱字的上半部分为左手指名和徽位。中部表示的是右手弹奏弦的弦序,如“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如“勹”表示用“勾”弹奏。即谱字的中部及旁部为右手弦序和指法。因此“
”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意思及弹法为“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徽,右手中指勾一弦”。
纵观减字谱,其中还有更简约的指法提示,如只单单显示中部及旁部的减字,也就是只说明了右手的指法却未提示左手信息,那么在实际演奏时只需要延续当前字谱前面出现的左手指法提示就可以了。
《平沙落雁》,选自《神奇秘谱》
如上图所示,标记处未得到的左手信息只需看它前面出现过的离它最近的减字谱上部信息即可。了解了这些谱字信息,左右手如法按弹即可。
(2)续部
减字谱中除了正部谱字之外,还有描绘音乐走向、个性处理、审美表达、音乐表情等内容的指法,如“吟、猱、上、下、进、退、撞、逗、缓、急”等,这些被称为“续部”。这些续部指法体现了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音韵等信息。
《佩兰》,选自《神奇秘谱》
如上图标记的正部指法“
”与“
”后的“
”和“
”,即为正部出音后的延续指法。如果说正部是琴曲的骨骼,那么续部则是筋肉;正部是声,续部则是韵。
(托)大指向内弹弦。
(劈)大指向外弹弦。
(抹)食指向内弹弦。
(挑)食指向外弹弦。
(勾)中指向内弹弦。
(剔)中指向外弹弦。
(打)名指向内弹弦。
(摘)名指向外弹弦。
(历)快速连挑,即以食指连续挑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琴弦得声。
(叠蠲)在同一弦上先抹后勾,即食指中指依次向内急弹连得两声。
(轮指)在同一弦上先后用名、中、食指向外作摘、剔、挑连得清晰、饱满三声。
(半轮)在同一弦上连续做摘、剔或剔、挑两声。
(如一)两根弦或是多弦同时发出音响,如得一声。常见有剔如一和挑如一两种。
(拨)以食、中、名三指同时向内抹、勾、打一弦或相邻两弦得声。
(剌)与拨指法相反,以名、中、食三指向外同时摘、剔、挑一弦或相邻两弦得声。
(双弹)中指和食指置于大指,先剔后挑相邻两弦得声。
(撮)在不相邻的两根弦上同时向内做勾、挑或托、勾而得音。
(反撮)在不相邻的两根弦上同时向外做抹、剔或劈、剔而得音。
(滚)名指由高音弦向低音弦,即内弦向外弦依次做摘得声。
(拂)食指由低音弦向高音弦,即外弦向内弦依次做抹得声。
(吟)按弦得音后,左手指置于弦上做小幅度的揉弦。吟在琴曲中又有稍吟、急吟、缓吟、细吟、注吟、荡吟、走吟、落指吟等。
(猱)按弦得音后,左手指置于弦上做大幅度的揉弦。猱在琴曲中又有撞猱、注猱、细猱、缓猱、荡猱等。
(绰)手指自左向右、由低到高上滑至某音位,即上滑音。
(注)手指自右向左、由高到低下滑至某音位,即下滑音。
(上)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由低音向高音至某音位再得音。
(下)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左,由高音向低音至某音位再得音。
(撞)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急进少许即回原位。
(分开)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上一音位,随即回原音位再弹得一实音,共得三音。
(逗)指法同撞,但逗的按指得音与右手弹弦几乎同时进行。
(进复)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上一音位为进,即回原音位为复。
(退复)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左下一音位为退,即回原音位为复。
(罨)名指按弦,大指从空中落于该弦而得音。
(掐起)左手的大指在名指按弦的上一音位轻向手心方向拨弦。
(推出)此法只用于一弦,多为中指按弹得音后,即以其指将弦向外侧推得一音。
(同声)左手指按弹后,把弦带起,同时右手弹另一弦的空弦音,产生散音和弦,如同一声。只用于两弦协和的音高上。
(应合)按弹得声后,左手作上(向高音方向)或下(向低音方向)至所需音位得一虚音,同时右手弹与虚音同音高的空弦音,从而虚与实两音相和。
(掐撮三声)左手的“罨”“掐起”和右手的“撮”的组合。三声是组合指法的三次反复。其节奏多变,不同流派、不同琴家对此指法的弹法节奏各不相同。
(不动)当左手按弹之后,右手另弹他弦散音时,左手仍保持前面的音位不动,以便在原音位上接弹。
(急)表示急迫之意,属速度概念。
(紧)意同“急”,属速度概念。
(缓)表示速度慢,属于速度概念。
(少息)表示稍作停顿后再弹奏。
(连)连续弹数声,亦有音乐要有连续性的意思。
(从头再作)再从头重复演奏一次。
(再二作)重复演奏两遍。
(曲终)表示全曲结束。
当然,减字谱记谱法沿用千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在琴家对琴曲的不断创新及完善中,在人们对音乐审美的不断提升中,减字谱也在不断地改进。其中减字谱发展期以晚唐陈拙、北宋成玉磵为代表,成熟期以清初徐青山为代表。
(1)“徽间记谱”和“徽分记谱”
古人早期记录减字谱的徽位采取了一种“粗略”“大致”的概念,如“八九、八、八上、十一”等相对简略的记谱方式。比如《西麓堂琴统》中《山居吟》一曲,谱中“七八”实际应为七徽和八徽之间的位置,即“七徽六分”,而“九上”应为“八徽半”等等。我们称其为“徽间记谱”。这种发生在“九徽上、八徽上”等徽位的情况已成为琴人都了解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弹琴者都会根据自身的音乐听觉以空弦与按音的应和来修正音高。
直到清代初期,徐青山在《大还阁琴谱》里开始记录精确的徽分,琴谱上直接记录“十八、七六、七九”,此为“徽分记谱”。这种记谱方式能够使弹琴者更直观地读谱,更准确地掌握音准,代表着减字谱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1525年《西麓堂琴统》
1673年《大还阁琴谱》
(2)“声多韵少”和“声少韵多”
如果说前文所讲的“徽间记谱”和“徽分记谱”是减字谱徽位上的流变过程,那么“声多韵少”和“声少韵多”则是左右手指法上的繁简消长。虽说在琴曲的演奏中更容易看出两者的显著不同,但在减字谱中一样可以清晰分辨。
1425年《神奇秘谱》
1868年《蕉庵琴谱》
上两例琴谱同为《潇湘水云》第二段,相隔四百多年,明显可以看出“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左手的音韵变化上,也就是说左手“吟、猱、绰、注、上、下、进、退、复、撞、逗、唤”等指法的细腻丰富使琴曲从早期的“声多韵少”演变为后期的“声少韵多”。当然,这个过程与每个历史时期所运生的艺术导向、文化审美有关。早期人们表达内心思想是以礼御心、以琴合礼,故“声多韵少”;而后世人们通过古琴表达个人情感则抒情达意、逸志畅怀,意韵渐多、以琴合意,故“声少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