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世传说雍门周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里关于古琴谱有这样的记录:“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雍门周是战国时期齐国琴家,善鼓琴。后世虽没有其他文献资料可以佐证是他最开始制的琴谱,但这一记载却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章华英博士认为目前最早的有关古琴谱的文献资料是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其中所述:“今夫盲目者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后来东汉音乐家蔡邕在其《琴赋》中亦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复、抑按藏摧。”再往后,魏晋时期音乐家嵇康在其《琴赋》中也有“以发并趣,上下累应,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徘徊顾慕,拥按抑按”等记载。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抵掌”“抑按”“上下”“累应”“踸踔”“磥硌”“拥按”这些文字应该就是当时琴家们演奏时的指法语言。可见,在那段历史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用这样的文字命名,应该就是琴谱的内容。
汉代以前,琴曲的传授完全依靠“口传心授”。到了汉魏之际,随着古琴形制的逐步定型、演奏技巧的日渐成熟,琴谱也形成了初步的体系。鉴于当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曲谱只能是文字书写的卷本。这种文字谱,其实就是古琴演奏的说明文字。它是通过普通文字来详细描述演奏的弦序、徽位、音色、左右手指法和演奏法,以及琴曲的调、段、句的记录方式。一千多年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就是现存唯一用文字谱记写的,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全谱近五千个汉字,卷首小序注明此谱是六朝的旧曲,为南北朝时丘明所传。
《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局部)
现保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唐初抄本
《碣石调·幽兰》全谱用近五千个汉字记录了琴曲四段内容,虽然详细具体地说明了弦序及指法,但却过于繁琐,往往几个音需要用大量的文字进行描述。如下图仅为《碣石调·幽兰》第一句,全句共八十二个字,所描述的仅仅是十几个音,果真“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
。随着琴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文字谱越来越无法适应当时演奏的要求,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另一种古琴记谱法——减字谱,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碣石调·幽兰》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