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谱的记谱方式注重指法和弦序,对于节拍的记录相对模糊,文献中有关节拍的记录也较少,但是并不代表没有。1744年的《春草堂琴谱》中首言“弹琴须按节”;1855年的《与古斋琴谱》中更有“按谱鼓曲板拍详论”之述;而在众多减字谱中对于琴曲的节拍也都会用文字或其减字加以注明。那么,琴曲的节拍到底是如何的呢?
(1)入拍:又称“入调、入奏”。1937年《今虞琴刊》“节奏字母第四”里即有“入拍”一词的解释:“入拍也,起首散板慢弹,至此转入正板,曰入拍,或曰入调。”可见,入拍指的是琴曲由散板进入较规整的拍子。这种节拍紧凑鲜明、规整流畅、灵活性强,常见于琴曲的主部,适合叙事性描述。
选自《天闻阁琴谱》
(2)跌宕:又称“踢宕”。《与古斋琴谱》里释义为:“踢宕而弹,前后句中,紧慢不匀,而贵合节之谓。”指的是琴曲中出现各种拍子或交替且无规律变换的拍子,但仍是在节拍内进行的,在西方乐理中被称为“变换拍子”。这类节拍使音乐产生一种强烈的冲突,极具跌宕和摇曳感,常出现于乐曲高潮部分。
选自《天闻阁琴谱》
选自《今虞琴刊》
(3)散拍:又称“散弹、散板、入乱”。1755年《兰田馆琴谱》里释义为:“入乱,忽紧忽慢,忽有节,忽无节,曲将终用此。”散拍通常在琴曲的某一部分(多为旋律开头或者结尾,也有为代表性的某一句或段落)出现,在琴谱中用文字或减字加以注释。这类拍子没有固定强弱规律,在西方乐理中叫作“自由拍子”。散拍通常表现为松—紧、紧—松、松—紧—松等弹性节拍,且气息绵长、意境开阔,音乐旋律极富装饰性。在古琴音乐中,演奏者可根据琴曲节奏的松紧、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以及音乐的内容去理解和感受。
选自《天闻阁琴谱》
(1)拍号与强弱规律
在音乐作品中,节拍中的每一时间片段,叫作“单位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拍”。在节拍的每一循环中,只有一个强音时,带强音的单位拍,就叫作“强拍”。不带强音的单位拍,就叫作“弱拍”。每个单位拍用具体的基本音符来表示,就叫“拍子”,而表示拍子的记号,叫作“拍号”。拍号用“
、
、
、
”等分数的形式来标记。分母表示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分子表示节拍的每一循环中有几拍。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一循环有三拍,就叫作“四三拍子”。
拍号的读法,应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应读成四二拍,
应读成八六拍。在五线谱中,拍号记在谱号的右边。
常用拍号的强弱规律
由于拍子的结构及所体现的强弱拍的特点不同,音乐中的拍子可分为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变换拍子、自由拍子等类型(详见附录二名词术语解释)。
(2)小节与小节线
在乐曲中,每一个节拍循环叫作“小节”。乐谱中用垂直线分开每一个小节,叫作“小节线”。
小节与小节线
小节线作为强拍的标记注于强拍之前。小节线有实小节线、虚小节线、双小节线之分。双小节线又分为两种:两条小节线粗细相同,叫“段落线”,作为乐曲分段的标记;而左边细,右边粗,叫作“终止线”,记在乐曲的最后,表示乐曲的结束。
(3)五线谱对照谱中的节拍
琴曲的入拍体现在五线谱中为相对规整且重复进行的单拍子或复拍子。
梅花三弄
琴曲中的跌宕节拍体现在线谱中为各种单拍子或复拍子交替且无规律变换出现的拍子,即“变换拍子”。
梅花三弄
琴曲中的散拍在线谱中表现为不规整进行,没有拍号和小节划分,也没有固定强弱规律,只有乐句及气口提示。在减字谱前标有“散板”或“自由地”等文字,即“自由拍子”。
平沙落雁
(1)古琴曲中的三种节拍并未运用西方乐理中所谓的强弱规律,而是依据旋律分为规整或不规整进行。这对我们的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逐音逐句地理解、弹奏,才能表达出乐曲的意境。
(2)古琴音乐以“乐句”为音乐的片段单位,重在体现音乐的线条感,所以五线对照谱中的小节线是演奏气口及呼吸的提示,是以旋律乐句为划分标准的,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不能概念性强搬硬套。
(3)五线谱对照谱的节拍都是根据打谱者或传承者的实际演奏记谱的,所以对于节拍的认定可以有些许不同或差异,但对于很多广为流传的经典琴曲我们应当规范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