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术语与琴曲内容紧密相关。其中,速度和力度在琴曲音乐进行中尤其重要。不同的速度与力度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与情感。在琴谱的打谱挖掘整理中,除了要对减字谱的指法谱字、节奏把控之外,速度与力度的合理分配及运用也是很多打谱者特别关注的要素之一。
速度是音乐节奏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的旋律,快速给人以活泼轻快的感觉,而慢速则会收到委婉沉静的效果。所以,琴曲在表现活泼、乐观、自信、兴奋、激动等情绪时,通常会采用较快的速度,如《梅花三弄》的第三段泛音,用♩=104的速度表现梅花乐观怒放的形象。在表现绮丽优美的自然风光、暖意盎然的心境或是叙事性内容时,则往往速度适中,如《杏坛》用♩=60的速度描绘孔圣人杏坛设教、众弟子读书的场景,其叙事性很强,音乐形象鲜明。而表现沉痛的追思、深深的哀怨等情绪,或是描绘宁静悠长、空灵淡远等意境时多采用慢速度,如《良宵引》用♩=48拍的速度展现月夜轻风下,恬静婉转的雅致之趣。
选自《梅花三弄》
选自《杏坛》
选自《良宵引》
当然,一首完整的琴曲,其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散起—入调—入慢—复起—散出”的快慢变化来组织旋律进行,也就是民族音乐作品中常用的“散—慢—中—快—散”。如琴曲《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就是典型的“张弛有度、开合有道”的速度体现。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框架性布局,如中国戏曲唱腔板式的连接、汉唐大曲等都是运用速度的变化来推进音乐的。
力度和其他音乐要素一样,在琴曲音乐表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力度又与其他音乐要素不一样,它以一种类似“固定思维”的形式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节拍中,如二拍子、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详见第三章)。
选自《梅花三弄》
(2)运用于节奏中,如倚音、三连音、附点、切分等节奏型。
选自《潇湘水云》
(3)隐含在旋律中,如上行旋律(音调向上)产生高涨、激昂的情绪,力度也随之渐强。
选自《龙翔操》
下行旋律(音调向下)产生低沉、消极、悲伤的情绪,力度也随之渐弱。
选自《龙翔操》
当然,除了以上“固定思维”式的力度表现,打谱者和演奏者的意识里还会产生极具个性的独特表现方式。他们会根据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意识地安排力度的变化,以达到其意想的目的。比如,对于重复乐句的力度处理可以先强后弱、先弱后强、由强到弱再到强等等,这样的强弱对比会让音乐产生鲜明的冲突,使音乐生动且富有跌宕感。再比如,对于某一个音的特殊力度处理,可以让音乐形象更加立体和突出。所以,力度不是一个单一的表现要素,它通常要与音调、音高、音长、音色、旋律等其他要素结合运用。
选自《龙翔操》
除了速度与力度,其他音乐术语在琴曲音乐中的表现也不容忽视,需要我们一一进行信息解读。
所以,现今的琴家在线谱上记录古琴谱信息时会根据减字谱的特点进行取长补短的技术处理。在《戴晓莲教学演奏琴谱》一书中,所有演奏的曲目都去除了拍号标示;所谓的小节线也只是提供乐句乐思及提示呼吸的节点,并无强弱标准;每段每节都有速度提示;所有的装饰音也都是在减字谱的表述基础上进行相对等意的表达;琴谱的右侧更是加以演奏提示及说明。
阳关三叠
这种记谱方式不仅可以让读者清淅地明白琴曲的音高概念,还可以保留古琴音乐中节奏、时值、强弱、速度以及音乐文化审美等信息。中西记谱的主要区别并不在曲谱上,而在演奏、演唱的实践上。所以,在实际研习与演奏中,我们当以减字谱为主、五线谱为辅,以古琴音乐的基本属性为根本,从审美、意境出发,合理解读五线谱中的符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