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老师于196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后为传承父业而改学中医,同年考入杭州市中医院,自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行医已经六十载。周师勤学不怠,悉心研习中医经典书籍,博极医源,又勤于临床,多访名医。
周师早年即成为浙江钱塘杨氏中医第三代传人、国家级名老中医杨少山先生之首位外姓弟子。随师侍诊十余年期间,对杨师运用病证结合、宏微合参的辨证法从脾胃为主论治各种疑难杂病、老年病,以及主张早期解表、并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以尽早截断温热病病势进展等学术思想有了深刻的体会。这种学习对周师近三十余年诊治各种肾脏病,以及针对导致病情加重的诱因和相关并发症进行处置,如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和慢性肾脏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周师曾侍诊当年在杭州有“半仙”之称的许仲凡先生,深受许师提出的“内伤杂病多虚实兼夹,病情多寒热错杂,治疗当尤重脾肾两脏,以阴阳为总纲,侧重寒热虚实之析,以扶正固本为要”理论启发,同时对许师提倡的“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的护胃理念及其重视用药轻灵,主张苦寒重剂、滋腻碍胃之品不宜轻用的治疗思想体会深刻。许师的上述经验对周师日后提出的“慢性肾脏病多属虚实寒热错杂证,宜平补脾肾和时时兼顾脾胃”等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师曾侍诊当时的杭州名中医毛达文先生,受毛师注重临证明辨标本和用药“量少味精”学术思想的影响颇深。周师近三十余年主攻肾脏病,认为慢性肾脏病病程长,常见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甚或虚实寒热错杂证,因此强调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运用标本理论,明辨疾病主次、轻重、缓急、本末,抓住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十分重要。正如毛师常言:临证如可明辨标本,知所先后,层次必分明;反之,若不知标本先后,必然胸无定见,手下茫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周师曾师从浙江“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先生,侍诊期间被裘师称赞为“最佳门徒之一”,且赠送纪念册一本,并在扉页上亲笔题词:“穷探岐黄苦研究,内经金匮本草求,医学革新中西流,创造新医发光辉。”她对裘师临证强调重视调理脾胃、倡导治肝六法(疏肝、泻肝、镇肝、养肝、滋肝、温肝)、推崇从肾论治以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临证诊治经验颇有体会,为日后运用以中药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慢性肾脏病女性患者助孕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师于1985年进入由国医大师王永钧先生在杭州市中医院创建的肾内科,工作至今。王永钧先生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肾病学科发展的引领者,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她不仅亲见王师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传统中医理论,使多种肾脏病的疗效显著提高,成功救治了无数疑难危重急症患者,而且也学习了王师对各种肾脏病,尤其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IgA肾病,创造性地运用“风湿扰肾”和“虚、瘀、风湿”理论进行论治的新思路,为周师日后诊治各种肾脏病奠定了基础。
近三十余年来,周师在吸收上述诸位名中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取诸医治肾病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肾病学术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尤以王师对其肾病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除了随上述名家出诊外,周师尚注意通过多种方式随时学习。因为临床业务繁忙,有时无暇跟师抄方,她会借他人所抄之方认真研习。她早年通读中医古籍,尤其把《脾胃论》《温病条辨》烂熟于心,为临床打下了深厚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