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双重辨病,结合辨证

周师认为,目前常用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包括以下三种:一是中医辨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二是中医学结合现代医学的双重疾病诊断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三是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她强调,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第二种模式占主导地位。

她在临床中发现,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多因长期服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不同部位的反复感染,并随着激素用量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这种情况除了导致西医的疾病诊断发生变化外,中医诊断的“病名”也较前不同。例如,一些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使用足量激素治疗前,其中医病名多为水肿病,而待激素治疗起效后,部分患者随着水肿症状的逐渐消失,中医病名可变为尿浊病。此即“有是症,用是名”。故周师强调,临床诊断时,需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双重辨病。

中医学认为,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贯穿疾病全程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改变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如脾肾两虚、风湿瘀阻为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应采用健脾益肾、祛风利湿、化瘀通络法,此为本病的“常法”;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过性但可诱发甚至加重病情的并发症,或由并发症引起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改变,是慢性肾脏病的阶段病机,如服用激素和(或)免疫制剂后,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或尿路感染,或皮肤感染等,这些并发症可引起肾病患者的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等,需要进行分阶段论治,此为“变法”。

周师常说,肾小球球性硬化、细胞外基质积聚增多、肾间质纤维化等各种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均符合中医的肾络瘀阻证。她强调,具有上述指征,即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酌情使用活血化瘀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但需要避免“中药西用”,以防“虚虚实实”之弊。比如,脾肾气虚兼肾络瘀阻型慢性肾脏病,若辨证不明,仅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则可加重气虚证,而气虚证又可加重血瘀证。如此恶性循环,病势日重,终致缠绵难愈。

另外,周师认为,肾小球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加重、细胞性新月体形成、肾间质单核细胞浸润加重、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足突融合等反映肾脏活动性改变的病理表现,与风邪之“善行数变”、湿邪之“凝滞、缠绵难愈”特性相近,故符合中医风湿扰肾证。临床出现上述病理表现时,即可在辨证基础上,酌情采用祛风除湿类中药。 YsMpDtsHKVR7g5KQGIynyzciN6i2DD1DYNuJ48c7EKh9+e7ovKsxIAOpaedOlZ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