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温病条辨》脉诊的特点

1.凭脉辨证施治

以脉来辨别温病中的各证是《温病条辨》脉诊运用的主要特点之一。由于《温病条辨》中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证,所以,对医者鉴别诊断的要求就更高了;又由于脉诊在鉴别诊断中的独特作用,所以说脉诊技术的高低,是衡量一名中医师的理论修养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试金石。

对于暑温,《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十二条的描述是:“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从吴氏对其中脉象的辨析中可知:①脉洪大而数,甚则芤,是对伤寒的脉浮紧而言。②独见于右手者,是对伤寒的左脉大而言。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③左手主下焦血分,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可以看出,脉象在暑温的诊治中起到了鉴别诊断、阐述医理和凭脉处方的作用。

“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这是《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三十七条对伏暑的定义。从吴氏对此段的辨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伏暑的头痛恶寒这一点与伤寒是相同的,而面赤烦渴,则可断定其不是伤寒,却与伤寒阳明证非常相似。这样就只有通过脉濡而数,来进行诊断,其理由是:“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此外,吴氏还用易理对脉进行了剖析:“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并强调:“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吴氏还指出了对伏暑误诊为伤寒的恶果:“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羌葛柴苓,每每杀人哉?象各不同,性则迥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脉象在中医温病的诊断中有着其他诊法无法替代的、关乎人命的重要作用。

2.凭脉断预后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八十六条曰:“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对于湿温这种气不得运、血不得行的重证,吴氏据其脉象反映出的机体正邪相争的状况来判断治疗的难易:①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②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

可见,根据脉象判断预后及治疗的难易,是《温病条辨》脉诊运用的又一个主要特点。 ui+zB4XYp9iCsHNo2UgBkMmHNEgLXx/HXASCi9sw6ASzRE9zneroCiiU0S9klE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